共找到73條詞條名為無題的結果 展開
- 年子作品《無題》
- 唐代李商隱的詩作
- 2017年G-DRAGON演唱歌曲
- 無題·大野多鉤棘
- 魯迅作品
- 現代魯迅創作的詩
- 明代唐寅詩作
- 魯迅所作的律詩
- 音闕詩聽、王梓鈺演唱的歌曲
- 古承鑠革命詩歌作品
- 1961年雷曼所著的畫作
- 1
- 麥田守望者演唱歌曲
- 柯原作品
- 卞之琳作品
- 文刀何廣的詩
- 於文文/張紹剛演唱歌曲
- 韓寒歌曲
- 義大利畫家盧多維科·德·路易吉油畫作品
- 譚劍飛創作的詩歌
- 王菲演唱歌曲
- 宋軍作品
- 子葉飛鴿詩歌
- 曾梵志創作油畫作品
- 任大衛詩歌
- 馬旭東演唱歌曲
- 英國詩人雪萊作品
- 90後作家黃瑞瑞作品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
- 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詩歌作品
- 趙曉攀律師詩作
- 池耕襄作品
- 諶逸早期古體詩歌作品
- 徐志摩詩歌
- 艾青作品
- 清代紀映淮詩作
- 宋代楊億詩作
- 宋代陸遊詩作
- 宋代陳大用詩作
- 范成大詩作
- 劉克莊七言絕句
- 清代董書棠詩詞
- 無題·禹域多飛將
- 6
- 葉千華詩作選賞
- 艾立仝Aleeta.演唱的歌曲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無題
現代魯迅創作的詩
《無題·洞庭木落楚天高》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2年所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借用《楚辭》的詞句和形象,前兩句揭露和聲討國民政府反共軍事“圍剿”;后兩句揭露和聲討文化“圍剿”,表達了作者對國民政府反共的憤懣之情。
關於這首詩表達的意思有兩種說法:
一是阻郁達夫搬家說。
“洞庭木落楚天高”句,描寫了深秋時節,樹葉都落了,天氣高遠,洞庭湖邊一片肅殺蕭瑟的景象。詩中以洞庭湖比西子湖,隱喻杭州政治高壓的氣氛。“眉黛猩紅涴戰抱”句,寫女人的殷紅的脂粉染污了戰抱,隱喻兒女情長,只會使英雄氣短。魯迅在此委婉地勸郁達夫不要沉溺於兒女情長。最後,魯迅以屈原比郁達夫,認為郁達夫此去杭州,就像屈原一樣,在洞庭湖畔、沅湘之間的草澤之中悲吟,最終自沉於汨羅江,從而失去《離騷》,連文章都做不得。在這裡,魯迅敏感地意識到,郁達夫的遷居杭州,對郁達夫本人,對他的前途、個人抱負和才華,將會是一個巨大的損失。而“吟不得”的原因,正如詩中上二句所說的,一是杭州的政治高壓,二是郁達夫沉迷於個人兒女情長的小圈子,自甘落後。詩的意思前後照應,構思巧妙。
全詩隱喻得當,以洞庭比西湖,以屈原比郁達夫,含蓄雋永,構思巧妙。同時,描寫的意境高遠,表達的感情深厚,勸喻委婉而深刻、貼切。
二是揭露國民政府的文化圍剿說。
全詩巧借楚辭,敘寫往事,將國民政府的兩種“圍剿”揉合一起,使詩的意境高遠,天然合拍,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詩的前兩句,揭露聲討國民政府的反革命軍事“圍剿”。首句點明時間地點,渲染氣氛,次句寫革命與反革命的殊死鬥爭。一個“流”字,將反革命屠殺的殘酷性,揭示得淋漓盡致。同時,還展現了根據地人民由反抗到掙扎、到壯烈犧牲的鬥爭過程。詩的后兩句,揭露、聲討國民政府的反革命文化“圍剿”。詩人運用屈原“行吟澤畔”的典故,深刻地揭露了國民政府對進步文化的摧殘,已遠遠超過了當年的楚懷王等封建統治者,比他們更反動,更兇殘。巧用對比手法,妙筆生輝,以失《離騷》一語結束,啟人深思。
原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副主席劉大傑:這首詩意境高遠,感情深厚,造句遣辭,不同凡響。使我們體會到的,是在那一個戰禍連年、哀鴻遍野、特務橫行,文網嚴密的時代,連說話寫文都完全失去了自由。提起往日的屈原,在苦難中,還可以澤畔行吟,還可以寫“離騷”、 “天問”,魯迅連這一點自由也沒有了,正如他自己所說:“禁錮得比罐頭還嚴密”,那是一個多麼黑暗的時代!
現代文學家郁達夫:“這首詩是魯迅七絕中的壓卷之作。”
這首詩是魯迅於1932年12月31日,書贈給郁達夫的,后編入《集外集》時,將《日記》錄存的原詩作了三處改動,將“浩蕩”改為“木落”,“心紅”改為“猩紅”,“吟亦險”改為“吟不得”。
1928年,郁達夫與杭州王映霞結婚,寓居上海。因郁達夫是杭州富陽人,王映霞是杭州人,婚後,郁達夫或因事、或養病而在杭州逗留,因此有欲定居杭州的打算。1932年11月10日,郁達夫在杭州寫給王映霞的信中說:“洪(指洪雪帆,現代書局老闆)若有信來,則《弱女子》落得賣去,有一千二百元也可以了,最低不得比一千元少。這錢賣了,可以到杭州來買地皮或房子。”此後,郁達夫從杭州回到上海,於12月30日,受時任上海《申報·自由談》編輯的黎烈文之託去魯迅家,向魯迅約稿。魯迅在郁達夫來訪后的第二天,書寫此詩贈郁達夫,勸郁達夫不要遷居杭州。(勸阻郁達夫搬家說)
1932年6月,國民黨發動第四次反共產黨軍事“圍剿”;與此同時,亦強化文化“圍剿”。因此,當時革命“文藝是在受著少有的壓迫與摧殘,廣泛地現出了饑饉狀態。文藝不但是革命的,連那略帶些不平色彩的,也往往就受迫害。”(魯迅《二心集·上海文藝之一瞥》)這首詩就是感於當時文化氛圍所作。(揭露國民政府的文化圍剿說)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魯迅早年先後求學於三味書屋,以及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1903年,魯迅成為前往日本的公費留學生。在日本,他最初學習醫學,在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及目睹國民麻木的現狀后,決定棄醫從文。回國后,他曾在北京政府擔任教育部僉事,1925年因支持進步學生而離職。任教中山大學時,又因反對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而辭職。1930年,發起組建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為了躲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曾避居於上海內山書店。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新青年》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18年他發表《狂人日記》時,首次採用了筆名“魯迅”,之後廣泛使用這一筆名。他的一生,創造了大量進步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1936年,魯迅因病逝世,享年55歲。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毛澤東曾讚譽:“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