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3條詞條名為無題的結果 展開
- 年子作品《無題》
- 唐代李商隱的詩作
- 2017年G-DRAGON演唱歌曲
- 無題·大野多鉤棘
- 魯迅作品
- 無題·禹域多飛將
- 明代唐寅詩作
- 魯迅所作的律詩
- 音闕詩聽、王梓鈺演唱的歌曲
- 古承鑠革命詩歌作品
- 1961年雷曼所著的畫作
- 1
- 麥田守望者演唱歌曲
- 柯原作品
- 卞之琳作品
- 文刀何廣的詩
- 於文文/張紹剛演唱歌曲
- 韓寒歌曲
- 義大利畫家盧多維科·德·路易吉油畫作品
- 譚劍飛創作的詩歌
- 王菲演唱歌曲
- 宋軍作品
- 子葉飛鴿詩歌
- 曾梵志創作油畫作品
- 任大衛詩歌
- 馬旭東演唱歌曲
- 英國詩人雪萊作品
- 90後作家黃瑞瑞作品
-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賈平凹文學藝術館
- 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詩歌作品
- 趙曉攀律師詩作
- 池耕襄作品
- 諶逸早期古體詩歌作品
- 徐志摩詩歌
- 艾青作品
- 清代紀映淮詩作
- 宋代楊億詩作
- 宋代陸遊詩作
- 宋代陳大用詩作
- 范成大詩作
- 劉克莊七言絕句
- 清代董書棠詩詞
- 6
- 葉千華詩作選賞
- 現代魯迅創作的詩
- 艾立仝Aleeta.演唱的歌曲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 無題
無題
無題·禹域多飛將
《無題·禹域多飛將》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3年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這首詩通過描寫國民黨對共產黨革命根據地難民的轟炸,表達了作者對國民黨行為的譴責。全詩巧用反語,引古諷今。
這是一首具有幽默與冷嘲特色的政治諷刺詩。作者巧妙地將幽默與冷嘲相結合,嬉笑與怒罵為一體。在幽默與嬉笑中,蘊含著譴責,在冷嘲與怒罵中,深藏著犀利的攻擊。既無情地揭露與控訴了日本和國民黨消極抗日派虐殺人民的罪行,又對遭蹂躪與殘害的人民群眾,寄予真摯的關懷與深切的同情。
這首詩詩句雖簡短,卻意境高遠,構思精巧,顯示了作者高超的藝術造詣。詩的前三句鋪墊蓄勢,結句則升騰“顯志”。一、二兩句寫實,勾勒出“禹域”被蹂躪。“逸民”被殺戮的凄寒慘象。這兩句,既進行鮮明對比,又構成因果關係。“禹域”上空的“飛將”,與地上“蝸廬”中的“逸民”,對比強烈而鮮明。前句為因,后句為果。“飛將”愈“多”,則“禹域”愈險,“逸民”愈慘。一個“多”字,極言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消極抗日派轟炸之盛,一個“剩”字,狀寫了他們對人民戕害之慘。一“多”一“剩”,既是對敵暴行的揭露與控訴,也是對人民苦難的關心與同情。第三句在前二句寫實的基礎上,為結句蓄勢而過渡;一個“邀”字,形象又逼真地狀寫了“逸民”死裡逃生的孤獨與凄寒的心境。結句則在前三句鋪墊蓄勢的基礎上,詩意陡然升騰飛躍,如“銀瓶乍破”,洪濤決堤。在此,作者將久積於心的滿腔怒氣,借“玄酒頌皇仁”的反語,傾瀉出來。一個“頌”字,意味深長,既含有辛辣的諷刺,又隱藏著控訴,將他們的“王道”、“仁政”,揭露無餘。
這首詩的藝術特色,有兩點:一是含蓄的諷刺,也就是冷嘲,從字面上往往不易看出來,而實則含有對國民黨政權的深刻抨擊和辛辣諷刺;二是貌似誇張(對飛機轟炸情況的形容),實際上是對當時現實的高度概括,高度集中。
現代詩人錢璱之:“這首詩語意比較含蓄,但諷刺性極強。”
中國魯迅研究會副秘書長鄭心伶:短短二十個字的小詩中,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或詞義翻新,或鮮明對照,或用暗示,或用象徵,或用反語,或精鍊含蓄,又自然通俗。在構思上更顯得巧妙,如一、二句紀實,第三句過渡,均為下一句蓄勢,等到結句語正意反的升騰而起,並且夏然而止,收束得非常有力,耐人尋味。
據《魯迅日記》,此詩是1933年6月28日應黃萍蓀索書而寫。黃萍蓀托郁達夫請魯迅寫字,魯迅即回以此詩。當時,正是國民黨消極抗日派在日本步步緊逼之際,高叫“攘外必先安內”,對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軍事圍剿,用飛機轟炸根據地人民之時,作者魯迅作此詩以痛斥他們的行為。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魯迅早年先後求學於三味書屋,以及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1903年,魯迅成為前往日本的公費留學生。在日本,他最初學習醫學,在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及目睹國民麻木的現狀后,決定棄醫從文。回國后,他曾在北京政府擔任教育部僉事,1925年因支持進步學生而離職。任教中山大學時,又因反對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而辭職。1930年,發起組建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為了躲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曾避居於上海內山書店。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新青年》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18年他發表《狂人日記》時,首次採用了筆名“魯迅”,之後廣泛使用這一筆名。他的一生,創造了大量進步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1936年,魯迅因病逝世,享年55歲。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毛澤東曾讚譽:“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