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題

魯迅所作的律詩

《無題》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31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是魯迅用淚與血的結合,用愛與憎的交融而寫成的。這首詩的首聯描寫作者艱苦的生活處境,頷聯揭示生活困難的原因,頸聯寫作者對死難者的深切哀思,尾聯寫作者的憤懣之情,表達了作者鬥爭的決心。詩句凝練,深切感人。

作品賞析


全詩以“長夜”為背景,以“愛憎”為線索,巧妙而嚴謹地把“長夜”中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編織在一起,展示了一幅舊中國的“長夜”畫。
首聯“慣於長夜過春時,挈婦將雛鬢有絲。”寫“長夜”氣氛下,作者全家的艱難處境。一個“慣”字串起兩句,既概寫了作者長期輾轉的戰鬥生涯,又揭露了國民黨的兇殘本質,並體現了作者對敵人的極度蔑視與憤恨之情。
頷聯“夢裡依稀慈母淚,城頭變幻大王旗。”寫“長夜”氣氛下,人民的深重苦難。一個“變”字,成為該聯的樞紐。既概括了千千萬萬的人民群眾所遭受的苦難生活,又揭示了造成這種苦難的根本原因。
頸聯“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寫“長夜”氣氛下,作者積鬱在胸的萬丈怒火。一個“怒”字,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高峰。既表達了作者對死難者的深切哀思,又激發了作者面對敵人的刀叢劍樹而進行殊死搏鬥的戰鬥豪情。
尾聯“吟罷低眉無寫處,月光如水照緇衣。”寫“長夜”氣氛下,作者的憤慨之情。一個“照”字,寓意深刻。儘管舊中國長夜漫漫,但可告慰死難的烈士,明媚的“春光”總有一天會照耀著祖國的大地。這一聯有著濃烈的藝術魅力,拓展了無限遐思,餘味無窮。
全詩構思嚴密,意境深沉,語言凝鍊,用詞精當,真切感人。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1931年2月,魯迅在花園庄旅館避難時,得知柔石等人遇害的消息后所寫。柔石、殷夫胡也頻馮鏗李偉森等人是在東方旅社開共產黨內部秘密會議時被捕的,因柔石衣袋中裝有一份魯迅與北新書局所訂合同的抄件,蓋有魯迅的印章,官府正在搜尋魯迅,所以他只好離家躲避。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年),原名周樟壽,后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魯迅早年先後求學於三味書屋,以及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1903年,魯迅成為前往日本的公費留學生。在日本,他最初學習醫學,在受到革命思想熏陶及目睹國民麻木的現狀后,決定棄醫從文。回國后,他曾在北京政府擔任教育部僉事,1925年因支持進步學生而離職。任教中山大學時,又因反對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而辭職。1930年,發起組建了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為了躲避國民黨當局的迫害,曾避居於上海內山書店。
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健將,是《新青年》雜誌的主要作者之一。1918年他發表《狂人日記》時,首次採用了筆名“魯迅”,之後廣泛使用這一筆名。他的一生,創造了大量進步的文學作品,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
1936年,魯迅因病逝世,享年55歲。他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毛澤東曾讚譽:“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