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石埡鎮的結果 展開

石埡鎮

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下轄鎮

石埡鎮,隸屬於四川省廣安市岳池縣,地處岳池縣縣境東南部,東與廣安區廣門鄉、龍安鄉毗鄰,南與花板鄉普安鎮接壤,西與喬家鎮朝陽鄉交界,北與九龍鎮、大石鄉相連。區域面積45.81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戶籍人口47417人。

清朝,屬岳池東關鄉新城下二、三里。民國十年(1921年),設石壇鄉。1971年,更名石埡鎮。1984年3月,石堀鄉併入石埡鎮。1992年9月,撤石埡區,大城、紅廟、花板3鄉併入石埡鎮。截至2020年6月,石埡鎮下轄2個社區和16個行政村。

2018年,石埡鎮有工業企業17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5個。

2021年,岳池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石埡鎮人口為29933人。

歷史沿革


清朝,屬岳池東關鄉新城下二、三里。
民國十年(1921年),設石壇鄉。
民國十八年(1929年),屬第一、二、四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屬岳池南城附區和第三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第一、四區。
1950年10月,設石埡鄉,屬第八區。
1952年,增設石埡鎮。
1966年12月,改名曙光鎮。
1971年,更名石埡鎮。
1984年3月,石堀鄉併入石埡鎮。
1992年9月,撤石埡區,大城、紅廟、花板3鄉併入石埡鎮。
1994年6月,花板鄉析出。

行政區劃


2011年末,石埡鎮轄石平、溫家堡2個居民委員會;張口樓、油坊溝、石坳、社紅廟、中學、雷家堡、新龍廟、石馬溝、爛洞壩、三塊碑、分水嶺、石龍廟、長石、雙河口、大城、雨台、雲峰、丁家、打鑼山、梅子、羅安、羅家堂、王家溝、梨子園、馬納溝、玉屏山、徐家壩、呂家橋、陳家溝、大邑山、周鑼鋪、立石山、王家院33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3個居民小組,223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石埡鎮下轄2個社區和1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府前大街中段。
石平社區三塊碑村羅安村
溫家堡社區石龍廟村梨子園村
張口樓村長石村玉屏山村
社紅廟村大城村呂家橋村
新龍廟村雲峰村大邑山村
石馬溝村梅子村周鑼鋪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石埡鎮地處岳池縣縣境東南部,東與廣安區廣門鄉、龍安鄉毗鄰,南與花板鄉、普安鎮接壤,西與喬家鎮、朝陽鄉交界,北與九龍鎮、大石鄉相連。區域面積45.8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石埡鎮地處淺秋帶壩地帶,地勢平坦。地形西北部較平坦、東部為淺丘陵。境內最高點位於雲風峙,海拔572.3米;最低點位於石坳村與杜家橋交界處,海拔368.8米。

氣候特徵

石埡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四季分明,春早、夏熱、秋涼、冬暖。春季回暖早,但不穩定;夏季長而炎熱,入夏后晴朗天氣較多,常有旱情出現,個別村組有大風暴雨;低溫來得早;冬短而暖少霜雪。

水文

石埡鎮境內有四級河5條,河流總長度20.3千米,河網密度2.1千米/平方千米。境內最大的河流為姚家河,從馬納溝流經境內梨子園、爛洞壩等村至九龍鎮,長20千米,年均流量7.8立方米/秒。

自然災害

石埡鎮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洪澇、大風、強寒潮和低溫陰雨天氣等。乾旱出現概率78%,一般年份均有發生,其中以伏旱危害最重。
石埡鎮
石埡鎮

自然資源


石埡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有天然氣,儲量達1.3億立方米,已開發利用0.6億立方米。有淺水層地下水資源流量0.6億立方米,年利用0.2億立方米。

人口民族


2011年末,石埡鎮轄區總人口4.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約1.2萬人,城鎮化率24.5%,另有流動人口10627人。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蒙古、苗、壯等23個少數民族,共120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7.21‰,人口死亡率5.49‰,人口自然增長率1.72‰。
2017年,石埡鎮常住人口36212人。
截至2018年末,石埡鎮戶籍人口47417人。
2021年,岳池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 ,石埡鎮人口為29933人。

經濟


鄉鎮企業

岳池縣一線三園工業布局之一的廣安市陶瓷工業園區就位於石埡鎮,以維康陶瓷、華茂陶瓷、瑜林陶瓷等企業為代表的陶瓷企業紛紛落戶園區,生產的產品暢銷重慶、甘肅、青海、陝西、雲南、貴州等13個省、市。此外,石埡鎮鄉鎮企業還有建築、建材、汽車修配、糧油加工、編織、商貿、運輸、飲食服務等行業。農業主產水稻、玉米、小麥,兼產油菜籽、柑橘。養殖業有生豬、家禽、蠶。

綜述

2011年,石埡鎮財政總收入1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549元。
2018年,石埡鎮有工業企業17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25個。

農業

石埡鎮有農業耕地面積2.9萬畝。2011年,農業總產值3.5億元。糧食作物以水稻、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9527.3噸,其中水稻13920噸、玉米173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油菜、蔬菜等。2011年,油菜種植面積1萬畝,產菜籽1024.3噸;蔬菜種植面積0.2萬畝,產量6000噸。
石埡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10.5萬頭,年末存欄1.5萬頭;家禽飼養量70萬羽。2011年,畜牧業總產值1.6億元。2011年,林地面積4670畝,農民住宅四旁樹木18.3萬株,林木覆蓋率12.3%。

工業

石埡鎮工業是川東地區建築材料重要的工業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以建築陶瓷、商品混凝土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8家,職工1400人,工業總產值5.9億元,比上年增長12.7%。

商業

2011年,石埡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1.2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600萬元,比上年增長12.7%。
石埡鎮
石埡鎮

交通


2011年,石埡鎮境內有滬蓉高速公路境內長4.2千米,雙向4車道,有紅廟出入口,通往廣安、南充。省道儀(隴)北(礙)公路境內長6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儀隴、重慶;南前公路境內長8千米,雙向2車道,通往南充、前鋒。有縣鄉(鎮)級公路3條,總長11.6千米。年客運總量22萬人次,年貨運總量11萬噸。2011年末,鎮區道路總長度16.6千米。

文化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石埡鎮因場鎮修建在較高的脊樑瑾口上而得名。

旅遊


風景名勝

金馬湖生態旅遊區
岳池金馬湖生態旅遊區坐落於岳池與廣安城區之間,離岳池城區十餘公釐,離廣安城區十五餘公釐,整個生態旅遊區佔地3萬畝。這裡是一個原始自然生態旅遊區,景區內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植物活化石”黑桫欏遍布其間,是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拍攝基地。峽谷空氣負離子含量達每立方米12.5億個。
玉屏湖景區
玉屏湖景區景區位於岳池縣石埡鎮,距岳池縣城6公里,離瀘蓉高速岳池西出口2公里。岳池至成都需3個小時車程,至重慶只需1.5小時車程,景區處於成渝經濟區“兩核”的延伸區域。景區主入口與未來廣岳大道對接,區內交通已達景區核心的湖邊,且環湖公路與景區外環線交通已經打通。景區建設計劃總投資5個億,其中用於基礎設施建設約1個億,用於景區項目建設約4個億。規劃佔地10000畝,主要以珍稀苗木為依託、多種農林產業相結合,建成集集散、遊覽、觀光、體驗、運動、度假功能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地。
石埡鎮
石埡鎮

社會


教育

2011年末,石埡鎮有幼兒園8所,在園幼兒350人,專任教師26人;小學3所,在校生2100人,專任教師76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1400人,專任教師82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均達100%;民辦學校1所。

文化事業

1990年,石埡鎮實現廣播村村通,2008年全面實現廣播電視網路化。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0.5萬戶。
2011年末,石埡鎮有文化藝術團體1個,會員32個,其中團體會員20個,個人會員12個;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年放映520場次,觀眾達1萬人次;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400平方米;公共圖書室1個,建築面積100平方米,藏書2萬冊;農家書屋22個,藏書3.52萬冊。

醫療衛生

2011年末,石埡鎮有鎮中心衛生院1個。專業衛生人員6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4.6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5萬人,參合率96%。

社會保障

2011年,石埡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373戶,人數373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200戶,人數1425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77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287人;農村醫療救助188人次;農村臨時救濟345人次。年末參加城鎮基本養老保險350人;參加城鎮基本醫療保險250人,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50人。

基礎設施

郵政電信
2011年末,石埡鎮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2個,鄉村通郵率100%;電信服務網點3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000門,固定電話用戶700戶;行動電話用戶2.9萬戶;光纜線路總長達23千米,主幹電纜達180對千米,寬頻接入用戶2000戶。
給排水
2011年末,石埡鎮鎮區有自來水廠1座,鋪設幹線水管11千米,生產能力320噸/日。
供電
2011年末,石埡鎮鎮區擁有35千伏及以上變電站1座,主變壓器3台。
燃氣
2011年末,石埡鎮鎮區天然氣管線29.4千米,供(加)氣站2個,天然氣(煤氣)用戶2100戶。
園林綠化
2011年末,鎮區園林綠地面積11公頃,其中公共綠地3.5公頃,綠化覆蓋率10.2%。

城鎮建設

石埡鎮蘑菇種植業
石埡鎮蘑菇種植業
場鎮區域迅速發展,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對場鎮的規劃實施了新的定位,圍繞科學規劃、立足長遠、和諧發展的主題,突出了“人與自然、人與場鎮”的和諧發展,加快和完善了以半邊街、老街為重點的舊城改造,實施了場鎮東擴戰略,2010年,該鎮場鎮面積增至1.85平方公里,場鎮人口增至1.3萬人,該鎮還加大對場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恢復了場鎮路燈照明,完成修建了陶瓷綜合批發市場,啟動了政府辦公樓工程建設,並且狠抓場鎮“綠化、亮化、美化、凈化”,使場鎮的總體綠化率達到了35%,場鎮街道寬闊整潔,使人居環境得到改善,城鎮品位得到提高,樹立了良好的省級重點城鎮形象,從而塑照了整潔、文明、優美的城鎮風貌。2004年至2010年,短短六年,新建30米,20米,15米寬的主街13條,鎮區面積達1.8平方公里,比試點前擴大了5倍多,開通程式控制電話3000門,新建3.5萬伏變電站一個,川中天然氣大管網中轉站建成已投入使用,自來水通過改造,日供水能力達3000餘噸。新安路燈89盞,配置果屑箱100餘個,植行道樹4000餘株,建成天然氣中轉站。城鎮功能日漸完善。提高了廣大居民的生活質量。

新村建設

石埡鎮張口樓新農村建設
石埡鎮張口樓新農村建設
該鎮堅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切實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總體要求,對新農村重點村搞好調查摸底,依據地理優勢、產業基礎等實際情況對農業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新型農民培育等進行科學規劃,以建設市級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契機。堅持產業優先,大力培植新型產業,做大傳統產業,做優特色產業。2010年,該鎮新農村重點村人均增收達到1000元。加大業主培植和引進,搞好示範引導,繼續激勵事業幹部和村幹部當業主,帶動群眾發展,促進農民生產觀念轉變,積極引進農業業主,全年引進農業業主10個,通過業主的帶動,促進農業經營模式的轉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依託項目支持,深入發動群眾,加大投入力度,大力實施道路通暢、清潔能源、安全飲水、節水保水等農業基本設施建設,新修村級公路3.7公里,便民路2公里,新建沼氣池800口,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生活環境。著力素質教育,培育新型農民。以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的運用,增強培訓的實效性為重點,從農民需要出發,廣泛開展農業、畜牧業專業技術、勞動技能培訓和以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個人道德為重點的文明教育,使更多農民群眾掌握了先進生產實用技術,文明素質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十里養殖長廊”建設,在石坳、玉屏山、梨子園、爛洞壩等4個養殖區,大力實施生豬和小家禽發展,力爭年出欄生豬9萬頭以上、小家禽60萬隻以上;狠抓特色產業培育,重點在周鑼鋪、徐家壩、王家院、呂家橋等村發展稻田蘑菇1000畝,在呂家橋村的鋼架式大棚里發展雞腿菇、猴頭菇、鮑魚菇等室內食用菌50畝,在玉屏山、徐家壩等村發展黃背木耳20萬袋;狠抓水產規模養殖,擴大爛洞壩村南美北對蝦養殖水面,新增鱖魚、武昌魚、石斑魚、黃辣丁等魚類養殖項目,全面打造特色鮮明、效益豐厚的現代農業產業。
2014年,採用獨棟別墅型新村的張口樓新村與採用聯排簡歐風格房屋的梨子園新村,主體及附屬設施的建設已經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治安情況

石埡政府始終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穩定是第一責任,和諧是第一目標”的理念,加強矛盾糾紛聯動調處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大基層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力度,把各種矛盾徹底化解在基層。截至2010年,全鎮各村(社區)、駐鎮單位建立了人民調解中心、調解委員會35個,成員179人,建立起了4個示範村級人民調解委員會,建立了石埡治安聯防中隊5人組成,對石埡場鎮全天巡邏,維護了場鎮治安秩序,對不穩定因素和各村(社區)單位矛盾糾紛每月排查一次,綜治辦匯總到黨委分析、研究和制定措施,建起5個農村警務室。

社會事業

計生、國土工作取得明顯實效;文化、衛生、廣播、教育工作再上台階;武裝、婦女等工作也得到各級的首肯;社會治安秩序明顯好轉;城鄉文明衛生程度明顯提高。該鎮作為全縣創建全國“曲藝之鄉”的重點鎮,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以唱響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為主旋律,不推諉卸責,鎮財政撥出專款在全鎮廣泛開展收集、整理、挖潛、拯救民間文化藝術,並組織專人編排了一台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反應新農村建設成果的曲藝文化。
石埡鎮
石埡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