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杯
響杯
“響杯”名字來歷明顯是出於它能發聲。“茶水置於杯內,用手指輕磨杯口可發出祥和之音”,水入杯中便能發聲,這種製作工藝可能是利用陶瓷與水之間產生的共鳴,響杯之所以珍貴,應在於此。
坊間有賣茶具者,一日擺賣茶具一套,其杯闊口高腰,隱然有名士之風,杯身作幼白之色,上用藍色浸染出遊魚一雙,識者謂其有范安仁《魚藻圖》意。后尋得此杯來歷,竟是源自宋朝,有名曰“響杯”。
當初看到響杯的名字,不禁一楞,覺這詞很是相熟,因為我奶奶迷信得很,時常到老家巷口的福德老爺跟前擲杯,用兩瓣腰子形的木頭。往空中一扔,若是運氣好,一上一下,便是擲得“響杯”,乃,我想不成也是從此茶杯相借而得來?
至於什麼是“祥和之聲”,看了幾則大同小異的記錄--當然可能都是互相轉載的--這祥和之聲,莫不都有一個功效,就是能使人“財源廣進”!--呵呵,真是大煞風景啊,莫非這響杯的聲音,就是銅錢叮噹的響聲?
茶道乃是雅事,雖然我知道沒有錢自然喝不起好茶,用不起好茶器,可是喝茶之際想起那叮叮噹噹的銅錢之聲,那可糟糕之極,還有沾上銅臭之虞,未免有些掃興。
但是轉念一想,這豈不是杞人憂天,一則也沒用過真正的響杯,不知他的響聲如何。二則,這所謂的故事傳說,很難講不是賣陶瓷的奸商作出來的,賣時振振有詞,財源廣進啊,而且還是財神託夢呢!潮人多數善賈,發財之心既起,這茶道之雅,便得稍息,於是便中了那奸商之計了。
我們工夫茶有“滾杯”之法,這響杯如若指旋能響,則滾杯之際,叮噹之聲不絕於耳,那豈不是茶杯一響,黃金萬兩?乖乖龍丁冬,不知道的還以為哪家又開老虎機了呢?一笑。
故事歸故事,具體說到這套響杯,確實造型古雅,有文士之風,單看外形,和發財可絕對聯繫不到一塊去。再來提一下工夫茶杯選擇的四字訣:小、淺、薄、白。按照這四字決,我就覺得響杯並不符合“淺”字一決,響杯下窄上寬,需高腰方能顯其卓然不群,如若一淺,則腰如水桶,風韻盡失矣!
那此杯為何又不符四字決了呢,我個人覺得,應該和它出自宋代有關。根據陳香白所著《潮州工夫茶》一書,茶道一門,始自唐代,唐人飲茶,乃是煎茶,飲茶卻是要用碗--大碗喝茶,呵呵,有點奇怪--茶碗最好就是那種青花瓷碗,越州出產,色青湯亮,怪不得詩人說“七碗喝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喝了七碗人都快餓昏了,此乃腹中無物之象也。
到了宋代,這個喝茶就不用煮的了,用沖的,叫作“鬥茶”。也還要把茶摩成粉末,用沸水衝來喝--和去戲布袋喝涼水差不太多--還要講究這個茶上面要浮起鮮白的湯花,而且經久不散的,才是好茶,然後再敞開大喉,一飲而盡--看看,這時候的茶杯--那時不用碗了,用盞--如果運用四字決製作,怕要被宋人一把扔到垃圾堆里去,所以,響杯如果出自宋朝,它必定不淺,而且是絕對不能淺的。
說到四字決,就再胡說一下。小淺薄白這四字,我覺得薄字不是很有道理。不薄不足以起香,這個這個是如何說法啊,難道茶香要透過杯壁才能到達我們可憐的鼻子底下嗎?這個俺是百思不得其解,況且杯薄燙手,冬日飲茶,更容易散失熱量,有茶經說杯,另有講到“質厚為佳”,因厚則難冷也。所以我覺得,茶杯之薄具觀賞之美,薄而如紙,潔白似玉,看則好看,用則尚有微暇。
生於光緒年間的著名潮學學者翁輝東,以著《潮州茶經-工夫茶》在茶道中負有盛名,其中對響杯大是不屑,他說:“近人取景德制之喇叭杯,口闊腳尖,而深斟必仰首,數斟始罄...為講工夫茶者所摒棄”--此之喇叭杯,說的不就是這個響杯嗎?
如果翁輝東所言喇叭杯就是響杯,則更能證實響杯並不是專為潮汕工夫茶之所制,也解釋了近年並不流行的緣故--茶道名家所摒棄之物,自然不會風行了。
茶道名家所推崇之茶杯,乃曰“若深杯”,所謂若深杯,是指康熙間製作的杯底有書“若深珍藏”的茶杯,一般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我不是古董收藏家,也就不曾看過這種珍品,在某個網站看到圖片,就並不覺得特別的有美感。若深也不知是人名還是堂號,杯雖以此傳名,卻無人知曉來歷,也從來沒有一個工場敢叫“若深”的,這是一奇。另外一個讓我覺得奇怪的,是這個若深杯的圖案,多以蟲魚花鳥居多,裝飾性強於藝術性,此杯如此得到茶人推崇,實在不是我在這裡能夠憑空想像得出原因的。
茶杯上的圖案,對一個茶杯的好壞,具有最直接的影響。楓溪有一名杯叫做“白玉令”的就有一則故事,該杯製作者把燒制好的杯送給畫家關山月,第一次杯壁上燒了個魚蝦圖,關山月一瞧,就給意見了,說這喝茶是一高雅的休閑,茶最講究的是清香,你杯上弄了魚和蝦,畫得越逼真就越糟糕,讓我覺著老是有魚腥味啊。這師傅一聽,在理啊,於是回去就改了,燒了一個彩蝶圖。關山月也不滿意,這蝴蝶看起來漂亮,可是是昆蟲啊,全身都是細菌,想起來渾身不自在啊。師傅回去苦思冥想,最後決定,乾脆就不畫了,素麵朝天,這樣一來,更凸現楓溪瓷之潔白如玉,關山月大悅,乃名之曰“白玉令”,這正是美學中的減法,一加不如一減,既沒有合適的圖案,那就不如白玉無瑕。
響杯上的游魚則是佳作,確實,《魚藻圖》的筆法深得中國畫的精髓,畫面不見水波,而如浮遊自適,意在畫外,用之於陶瓷,實在是再妙不過了。此杯中魚必成雙,而絕不多畫水、藻之類,杯身又高,空間很多,顯得游魚自由自在,恰如飲茶之心態,俯仰自如,此種杯與畫意,深合中國文人之心意,所以儘管非工夫茶之最佳杯盞,仍不失為一佳品。
網路上有台灣三希陶藝的響杯產品,製作就更是精良。有一種色如溫玉的,杯壁有一圈圈小小的暗紋,此外別無其它裝飾,內斂而暗藏光華,比之魚藻圖又高上了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