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葉鏽病

小麥病害

小麥葉鏽病又稱黃疸病,是由小麥隱匿柄鏽菌侵染所引起的、發生在小麥上的病害。主要危害小麥葉片,產生皰疹狀病斑,很少危害葉鞘和莖稈。

徠小麥葉鏽病在全世界小麥種植區,包括北美、歐洲、亞洲、澳洲、非洲等的許多國家都有發生。中國以西南和長江流域一帶發生較重,華北和東北部分麥區也較重。華北冬麥區1969、1973、1975和1979年小麥葉鏽病大流行,東北春麥區1971、1973、1975和1980年中度流行,均造成相當大的經濟損失。

病原介紹


(Puccinia recondita=P.Recondita Roberge ex Desmaz.f.tritici).稱小麥隱匿柄鏽菌,屬真菌界(Fungi)、擔子菌(亞)門(Basidionmycota)、鏽菌綱(Urediniomycetes)、柄鏽菌科(Puccinaceae)、柄鏽菌屬(Puiccinia)。夏孢子單胞,球形至近球形,黃褐色,表面具細刺,有散生髮芽孔6—8個,大小18—29×17—22(μm);冬孢子雙胞,棒狀,頂平,柄短暗褐色,大小39—57×15—18(μm)。冬孢子萌發時產生4個小孢子,侵染轉主寄主,產生鏽子器和性子器。性子器橙黃色,球形至扁球形,大小80—145μm,埋生在寄主表皮下,產生橙黃色橢圓形性孢子。銹子器生在對應的葉背病斑處,能產生鏈狀球形銹孢子,大小16—26×16—20(μm)。與小麥條鏽菌區分時,挑少許夏孢子,滴一滴濃鹽酸或正磷酸,加蓋玻片鏡檢,條鏽菌夏孢子原生質濃縮成多個小團,葉鏽菌則在中央濃縮成一團。
小麥葉鏽病
小麥葉鏽病

傳播途徑


葉鏽病菌是一種多孢型轉主寄生的病菌。在小麥上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冬孢子萌發產生擔孢子,在唐松草(Thaclictrum spp.)和小烏頭(Isopyrum fumarioides)上形成銹孢子和性孢子。中國尚未證實有轉主寄主,僅以夏孢子世代完成其生活史。該菌在華北、西北、西南、中南等廣大麥區的自生麥和晚熟春麥上以夏孢子連續侵染的方式越夏,秋季就近侵染秋苗,並向鄰近地區傳播,其越冬形式和越冬條件與條鏽病類似。該菌夏孢子萌發后產生芽管從葉片氣孔侵入,氣溫20—25℃經6天潛育,在葉面上產生夏孢子堆和夏孢子,進行多次重複侵染。秋苗發病後,病菌以菌絲體潛伏在葉片內或少量以夏孢子越冬,冬季溫暖地區,病菌不斷傳播蔓延。

發病條件


北方春徠麥區,由於病菌不能在當地越冬,病菌則從外地傳來,引起發病。冬小麥播種早,出苗早發病重。一般9月上、中旬播種的易發病,冬季氣溫高,雪層厚,覆雪時間長,土壤濕度大發病重。毒性強的小種多,能使小麥抗病性“喪失”,造成大面積發病。

防治方法


中國對小麥葉鏽病的防治主要採用綜合防治的措施來進行防治,主要以抗病品種合理布局為主,採用加強栽培措施和藥劑防治為輔的綜合防治措施。達到全面的控制小麥葉鏽菌夏孢子的擴展,使小麥葉鏽病得到有效地控制。

農業防治

● ● 選育推廣抗(耐)病良種:注意多個品種合理搭配和輪換種植,避免單一品種長期大面積種植,以延緩和防止因病菌新生理小種的出現而造成品種抗病性的退化。近年新育成的抗葉銹冬小麥品種有京冬1號、8號,京核3號,京411,北農白,皖麥26、27、28號等;春小麥品種有:墾九5號、龍麥23號、龍輻麥7號、蒙麥30號、京引1號、隴春8139、定豐3號等。可因地制宜引種。在中國黃、淮、海等冬麥區推廣的抗病品種有陝農7859、冀5418、魯麥1號、徐州21等。在品種選育和推廣中應重視抗銹基因的多樣化和品種的合理布局,防止品種單一種植而導致抗葉銹基因品種的出現。
● ● 加強栽培防病措施:小麥種植期間,田間應該精耕細作,消滅雜草和自生麥苗,控制越夏菌源;在秋苗易發生小麥葉鏽病的地區,避免過早播種,可顯著減輕秋苗發病,減少越冬菌源;合理密植和適量適時追肥,避免過多過遲施用氮肥。小麥葉鏽病發生時,南方多雨麥區要開溝排水;北方乾旱麥區要及時灌水,可補充因鏽菌破壞葉面而蒸騰掉的大量水分,減輕產量損失。

化學防治

化學藥劑防治是植物病蟲害最直接有效地防治措施,在各種病蟲害的防治中應用較廣。小麥葉鏽病防治可以在種植前用粉銹寧拌種,控制秋苗發病,減少越冬菌源數量,推遲春季小麥葉鏽病流行。發病初期噴施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同時還可兼治小麥條鏽病小麥稈鏽病小麥白粉病,隔10-20天1次,防治1-2次。有研究表明,三唑酮對小麥葉鏽病的作用表現在既可以長期保護,又可以侵入潛伏或者已經發病正在擴散的菌源,對封鎖發病中心或挽救重病田作用效果明顯。也可以利用粉銹寧1000倍液進行防治,隔10-20天噴1次,連噴2-3次防治效果較好。

分佈範圍


小麥葉鏽病在全世界小麥種植區,包括北美、歐洲、亞洲、澳洲、非洲等的許多國家都有發生。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河北、內蒙古、河南、山東、山西、貴州、雲南、黑龍江、吉林,江蘇省由於抗病品種推廣面積大。20世紀60年代以來,曾在蘇北丘陵地區呈局部流行。中國以西南和長江流域一帶發生較重,華北和東北部分麥區也較重。

為害癥狀


小麥葉鏽病主要危害小麥葉片,產生皰疹狀病斑,很少危害葉鞘和莖稈。葉片受害,產生圓形或近圓形橘紅色疹狀病斑,即夏孢子堆。夏孢子堆比稈鏽病的小,較條鏽病的大。夏孢子堆表皮破裂后,散出黃褐色粉末,即夏孢子。夏孢子堆較小,不規則散生,多發生在葉片正面。有時病菌可穿透葉片,在葉片兩面同時形成夏孢子堆。後期在葉背面散生暗褐色至深褐色、橢圓形的冬孢子堆,成熟時不破裂。有時也為害葉鞘,但很少為害莖稈或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