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紅肉的結果 展開

紅肉

營養學中的專有名詞

紅肉是營養學上的詞,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紅肉中含有很高的飽和脂肪。

2017年10月27日,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公布的致癌物清單初步整理參考,紅肉(攝入)在2A類致癌物清單中。

釋義


紅肉
紅肉
解釋一:<方言>泛指瘦肉,因為大部分為紅色。
解釋二:紅肉是一個營養學上的詞,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岀紅色的肉,具體來說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但有些賣家在肉里放了紅色素,所以還是要注意一點。
解釋三:潮汕地區指的紅肉,為貝類海產品,學名紅肉藍蛤。廣溫性的海水養殖品種。殼最長約30毫米,一般為10-15毫米,體高為5-8毫米,體寬為4~7毫米。殼質脆而薄,卵圓形,左殼小,右殼大,殼面呈黃白色或黃褐色,披一層皺褶的表皮,無放射肋,生長輪紋密集。常棲於較平靜的港灣、淺海潮間帶的泥質底中。汕頭港內、三百門、海山、五嶼一帶海灘塗均有分佈,四季都繁殖。
潮汕養殖紅肉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953年汕頭港內紅肉養殖面積3.1萬畝,產量5859噸。圍海造田以後,養殖面積銳減,至1985年僅有1.14萬畝,產量1151噸。1989年潮汕養殖面積1.39萬畝,產量1529噸。紅肉苗經2-3個月的養殖便可收穫,畝產可達2~3噸。紅肉經洗凈后,煮熟去殼成“紅肉米”,或將鮮品加鹽腌成咸品,用以佐膳。鮮品也是對蝦、家禽等的優質飼料。

食用方法

1、在家做紅肉時,可以先將紅肉略煮,然後放入冰箱冷凍至白色的脂肪凝固,然後將白脂去除,重新烹調,可極大降低脂肪攝入。
2、吃紅肉時搭配粗糧,能降低膽固醇,豐富的膳食纖維還能增加腸蠕動,幫助及時排出有害物質。

危害


直腸癌
有一些研究表明紅肉在直腸癌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
2012年3月,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人員分析過去30年中約12萬人的健康資料,研究他們的飲食習慣及健康狀況,考慮到年齡、體重、鍛煉情況和家庭病史后,他們發現,早逝與食用紅肉有密切關聯。
研究數據顯示,每天吃一份約85克豬、牛、羊等紅肉,早逝風險會增加13%;每天食用一份經過加工的紅肉製品,如香腸或培根,早逝風險增加20%。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先前建議公眾盡量不要吃加工肉製品,每周紅肉攝入量不要超過500克。
前列腺癌
研究人員發現,男性每周吃150多份煎紅肉後患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30%,此外,吃250多份在高溫下煮熟的紅肉的男性患晚期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了40%。
當考慮特定類型的紅肉、漢堡包而不是牛排與前列腺癌的風險增加有關后,研究人員推測,在漢堡中發現的致癌物質不同水平的積累而產生的結果,因為相比較於牛排,紅肉、漢堡包能夠實現更快更高的內部和外部的溫度。研究人員懷疑這是由於在烹調紅色的肉類和家禽中會形成DNA損傷的致癌物質即雜環胺(HCA)。

益處

據美國《精神療法與身心醫學》雜誌刊登澳大利亞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攝入紅肉(牛羊肉等)太少的女性更容易罹患抑鬱症和焦慮症等心理疾病。
澳大利亞迪肯大學菲利斯·傑卡教授以1000多名女性為對象,展開了研究。結果發現,徹底放棄紅肉,而以雞、魚等取而代之的女性,其健康狀況並沒有很多人想象的更好。傑卡教授說:“吃紅肉會導致多種健康問題。但是,最新研究發現,紅肉其實對預防女性抑鬱和焦慮具有重要作用。

食用小貼士


從傳統醫學的角度來看,豬肉性寒,“多食可助熱生痰、動風作濕”,而母雞肉性平和,可以滋補腸胃、調整氣息,是體弱多病的老年人補氣養生的首選食品。
總的來說,“白肉”比“紅肉”更適合易患心腦血管疾病的老人。在日常飲食中老年朋友應多吃低脂肪、低熱能的“白肉”,少吃脂肪含量高、供能多的“紅肉”,以達到健康與口味味兩相宜的目的。

來源


紅肉的顏色來自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能夠將氧傳送至動物的肌肉中去。烹飪好後的食物的顏色不能作為判斷是否紅肉的標準。不管牛肉做成什麼顏色都是紅肉;同樣,豬肉雖在烹飪時變為白色,也是紅肉(在美國鋪天蓋地的廣告稱其為白肉,僅是一種市場推廣手法而已)。
相反的,鳥類(雞、鴨、鵝、火雞等)、魚、爬行動物、兩棲動物、甲殼類動物(蝦蟹等)或雙殼類動物(牡蠣蛤蜊等)等非哺乳動物的肉都不是紅肉(可以算作白肉)。儘管如三文魚、煮熟的蝦蟹等都是紅色,也不能算作紅肉。

營養


很多營養專家都認為其他肉比紅肉要健康,因為紅肉中含有很高的飽和脂肪。有一些研究表明紅肉在直腸癌的形成中起了很大作用。紅肉又叫“紫血肉”。有豬胸腔內的余血(俗稱“槽血”)拌和已烤熟切片的心、肝、腰、肚及優質瘦肉,加上“捶油”子等配料精製而成。
然而紅肉中有豐富的鐵,素食主義者和不進紅肉的人應該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紅肉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鋅、煙酸、維生素B12、硫胺、核黃素和磷等,紅肉里的維生素還能促進人的生長發育,還不會讓人的膽固醇升高。
紅肉指的是烹飪前呈現出紅色的肉,具體來說有豬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絕大部分哺乳動物的肉都是紅肉。紅肉的顏色源於哺乳動物肉中含有的肌紅蛋白。肌紅蛋白是一種蛋白質,能夠將氧傳送至動物的肌肉中去。
紅肉的特點是肌肉纖維粗硬、脂肪含量較高,尤其是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於白肉。其中豬肉的脂肪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即使是瘦肉中,脂肪依然有相當含量,例如豬瘦肉的脂肪含量為6.2%,羊瘦肉為3.9%,牛瘦肉為2.3%。
在膳食中,動物的體脂肪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提供能量。能量攝入過多引起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是主要問題。而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高是導致血膽固醇、血低密度脂蛋白升高的的最強因子。流行病學研究還發現,吃紅肉的人群患結腸癌、乳腺癌等疾病的危險性會增高。
美國最新研究表明,男性吃太多紅肉還會導致的前列腺的各種疾病幾率加大。
但金醫生說,這並不意味著人們應完全拒絕吃紅肉。紅肉富含礦物質尤其是鐵元素。紅肉中也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B12、硫胺素、核黃素和磷等。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是相對的,幾乎所有天然脂肪食品都同時含有兩者。我國營養學會推薦飽和脂肪酸的攝入佔總能量的比例不得超過10%,故適量攝入紅肉是允許的。但問題是烹飪方法一定要科學,盡量用蒸、煮、汆,而少用油煎油炸。
據美食家介紹,飲用紅酒時,食用紅肉更佳。相應的,搭配白酒的是魚肉等。

侗族紅肉

紅肉又叫“紫血肉”。用豬胸腔內的余血(俗稱“槽血”)拌和已烤熟切片的心、肝、腰、肚及優質瘦肉,加上“捶油籽”等配料精製而成。
在貴州黔東南的侗族村寨的村民,逢年過節都要製作一道傳統的風味菜,說起來,這道菜的原料並不稀奇,就是我們常見的豬肉,但是他們製作這道菜的方式一定是大家聞所未聞,見所未見,這道菜究竟有什麼獨特之處呢?
首先,它的主材料必須是新鮮的豬肉,那樣味道才會特別的鮮美可口。而且還要用到豬的槽血,即是豬腹腔里的血,這些血的特點是它不會凝固的。除此之外,煮侗家紅肉用到的材料還有豬肉、豬膽、豬肝,還有豬腰。而用到的香料就有生薑、青蔥、辣椒、陳皮,以及當地特產的“捶油籽”。師傅先將豬肉和內臟切成大片的,然後放進慢火的鍋里,切成片的豬肉下鍋便熟。兩下手勢,豬肉就可以出鍋了。師傅再將他們通通切成細條,這時豬肉已經散發出誘人的香味。接下來就是香料的調製,侗家師傅把香料逐一放在火上面烤,然後再搗碎,獨特的香味撲鼻而來。而豬膽也要放到爐上面烤,並且把膽汁淋到肉上面。完成以上的工序后,就到了最關鍵的一步了,槽血要大顯神威了,留意啦,師傅竟然是將整盤生豬血直接倒進已經熟了的肉上面,經過充分的攪拌后侗家紅肉就可以上桌了,真是名副其實的血紅的肉啊。
雖然“侗家紅肉”的製作過程有點匪夷所思,但它有著特殊的保健功能,因為生豬血中含有高鐵質,具有清肺的功效,而其它的香料則有健胃的功能,所以經常吃紅肉的人很少有胃病和肺病。
現在“紅肉”已經成為侗族人的最喜歡的一道民族美味,逢年過節或是有朋自遠方來,侗族人都一定要烹制這道菜色款待親朋。不過對外鄉來說,品嘗這道佳肴看來還需要多一些的膽量才行。其他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