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Shanghai Institutes for Biological Sciences,縮寫為SIBS)成立於1999年7月,是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綜合性國立研究機構,由原上海地區的中國科學院8個生命科學研究所和2個研究中心的基礎上組建而成。

院徽介紹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院徽圖案說明:
由簡潔、流暢的兩個對稱圖形構成對立統一的和諧整體,配之以藍色和綠色,象徵宇宙和生命。這個圖形同時也是DNA雙螺旋結構的一種抽象形式。
兩對稱圖形之間的白色區域形似英文字母“S”,代表Shanghai”和“Science”。
院徽
院徽

研究院概況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生科院)是中國生命科學領域重要的綜合性國立研究機構,成立於1999年7月,集成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地區8個生物學研究所的綜合優勢,圍繞健康與醫學重大需求,瞄準世界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前沿,努力建設國際一流的科研機構,攀登世界科學高峰,為13億人口的健康作出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將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生命科學創新基地、生物技術與生物醫藥研發基地,以及高級人才培養基地。
生科院現有7個研究所,這些研究所集中力量在8個重點研究領域開展工作: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生物信息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相互作用及功能,細胞活動的分子網路調控,腦發育與腦功能的分子與細胞機制研究,防治重要疾病包括研究和控制傳染病的新葯研究疫苗研發、中藥現代化研究以及藥物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術的創新和應學與叉研究。
知識創新工程試點近五年來在《Science》、《Nature》、《Cell》等國際權威期刊上發表了十餘篇研究論文,IF值大於10分的論文有33篇, IF值在5-10分之間的論文由75篇。2002年,SCI收錄論文數居全國科研機構第三位、國際被引用論文篇數的第五位,有33項成果分別獲國家和省市級科技獎勵。是中科院13個“重大創新貢獻”單位之一。
實施了知識產權與產業化工作的技術轉移戰等五大戰略。最近兩年,授權專利33項,申請專利126項;獲得新葯證書6項,新葯臨床批文13項。
生科院是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高級人才培養基地,擁有國家批准的生物學一級學科(不包括上海藥物所)、1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現有1266名在學研究生,45名在站博士后,研究生中的75%來自全國重點高校。此外,還培養研發研究生。為培養一流人才,生科院實施研究生精品教育工程,“越洋”請來斯坦福、耶魯大學及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專家授課。鼓勵學生思考和積極發問,倡導科學的求真態度、團結互助的協作精神。英國《自然》雜誌評價認為“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生科院積極推行研究生與導師的雙向選擇、實驗室輪轉、導師小組等多種培養模式,為研究生迅速成長創造更靈活的機制和更廣闊的空間。研究生努力工作的結果,連連叩開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的大門,並有多名研究生出席重要的國際學術會議,展現了我們年輕一代求實創新的風采。三年來,有5名畢業學生的工作獲得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的榮譽;4名畢業學生的工作獲得中國科學院優秀博士論文的榮譽。4人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18人獲院長獎學金優秀獎。在國家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培養質量評估中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整體培養實力和培養質量名列第一;在上海市學位委員會組織的學位論文雙盲評估中,數年來生科院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均為優良,現已被確定為連續兩年評估免檢單位。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歷史沿革


1998年6 月9日,中國國家科教領導小組原則通過了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彙報提綱》,中科院決定組建8個研究基地(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即為其中之一。
最初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上海生理學研究所、上海腦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蟲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等8個生物學研究所經結構學院組織參與的活動圖片(12張)調整、體制創新而組建成立。
后又有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等相繼整建制進入。
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與研究所之間實行“一級法人、兩級管理”的體制,研究所是具有相應人事權和財權的學術研究機構。此外,藥物研究所還具有法人資格。

回顧與展望


建立目的

當人類邁進21世紀門檻的時候,人類基因組計劃已告完成,后基因組時代已現端倪,生命科學的飛速進步不斷推動著人類對自身健康和疾病的認識,人口與健康領域成為國際上生命科學研究最為集中、進展最快的一個領域。同時,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13億人民對健康與醫藥的戰略需求亟待依靠生命科學來滿足。在國家藥物與人口健康領域戰略需求與世界生命科學前沿發展不斷交匯的時代背景下,按照中國科學院黨組的重大決策,1999年7月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為“上海生科院”)應時代潮流的挑戰而誕生了。她秉承了中國科學院滬區8個生物學研究機構半個多世紀的優良傳統,成為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首批試點單位之一。
上海生科院的使命是在中國建設一個國際先進水平的“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核心”,使之成為產出“一流成果、一流效益、一流管理、一流人才”的生命科學研究機構,促進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發展基地,以及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在我國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體系中發揮骨幹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為提高我國疾病防控能力、人民健康水平、促進醫藥產業發展不斷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重大創新貢獻。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建設理念


上海生科院成立7年來,一直按照中科院黨組的精神全力以赴地建設著這個核心基地:
——運用整合、新建、轉制、搬遷等各種研究機構深化改革方式,完成了原來8個生 物學研究機構的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組成4個研究所和1個轉制企業;在中科院的支持下又適時地進行新的戰略布局,以幾乎是一年一個的速度新建了4個研究所和1個多學科交叉研究中心;
——凝練提升了科技創新目標,調整了學科布局和科研結構,吸引、凝聚和培養了一批高水平科技人才,造就了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科技隊伍;
——大力推進跨所合作和國際國內合作,推進原始創新,實施以知識產權產生、保護、經營和管理為核心的技術轉移戰略,科研事業快速健康發展,科技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取得了一批原始創新成果;
——以人為本大力推進創新文化建設,樹立“以科教興國為己任,以創新為民為宗旨”的科技價值觀,倡導“礪志求真,篤學明德”的核心理念,率先推行科研道德行為準則,營造了以“合作交流”為底蘊、有利於科技創新的文化氛圍。
7年來,我們始終堅持正確處理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係,把有利於科研、有利於人才培養和使用、有利於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貢獻的“三個有利於”作為一切工作方針的判據,針對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具體環境條件,先後提出和實施了相應的工作總方針,起步期實行“對內穩固,對外拓展”,鞏固期實行“鞏固、提升,合作、交叉”,跨越期將實行“抓基地,建平台,創一流”。

資源整合


上海生科院是由原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物化學研究所、上海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腦研究所、上海藥物研究所、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上海昆蟲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工 程研究中心等8個生物學研究機構經過結構調整、體制創新而組建成立的。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上海生命科學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動物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文獻情報中心等也先後整建制併入。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的學術傳統、學術積澱有著50多年的歷史,這裡人才輩出,誕生過世界生命科學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成果——世界上首次全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酵母丙氨酸轉移核糖核酸,創製了我國第一個被國際公認的創新藥物“蒿甲醚”,首次完成蟾蜍卵母細胞的人工單性繁殖等。有關研究所還曾率先在國內開展以基因工程為主的現代生物技術研究。
撫今追昔,我們無限景仰前輩賢哲在這裡開創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事業的遠見卓識,欽佩幾代科學家在這裡的開拓耕耘,感謝歷屆院所領導、全院同仁和研究生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改革、建設和發展所做出的無私奉獻!

院所構成


上海生科院現有8個研究所和4個支撐單元,分別是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神經科學研究所、藥物研究所、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健康科學研究所、營養科學研究所、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和中科院-馬普計算生物學夥伴研究所,以及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上海中科伍佰豪生物工程研究發展有限公司、上海實驗動物中心。她已經成為了我國生命科學領域大型綜合性國立研究機構。

科研重心

上海生科院聚焦科技創新活動於以下重點研究領域:功能基因組、蛋白質組和生物信息學,生物大分子的結構、相互作用及功能,細胞活動的分子網路調控,腦發育與腦功能的分子與細胞機制,防治重要疾病的新葯研究開發、中藥現代化以及藥物研究的理論和方法,植物分子生理和植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生物醫學轉化型研究,現代營養科學,病毒學與免疫學,計算生物學,以及生命科學與其他學科的交叉。
在知識創新工程三期,上海生科院將圍繞建設“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核心”,跨所部署創新藥物、重大疾病診治、生物技術產品研究等三大研究計劃,建設和完善創新藥物研發、疾病系統生物學研究、工業生物技術研發等三大技術平台。
——創新藥物研究計劃瞄準“出新葯”目標,將針對嚴重影響我國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建立完整的藥物創新體系;重大疾病診治研究計劃將開展疾病的發病機理、新診斷標記物、預防與干預研究等,為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新思路、新手段、新途經;生物技術產品研究計劃將重點研發生物類葯、營養干預、生物質能源和醫用原料等。目前,圍繞“三大研究計劃”已經優選了8個重大研究方向,即創新藥物研發,中藥現代化,幹細胞的研究與應用,糖尿病的發病機理與防治,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發病機理與防治,艾滋病等新生傳染性疾病的發病機理與防治,腫瘤的發病機理與防治,工業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等。
——創新藥物研發平台將進一步完善國家新葯篩選中心、藥物發現與設計中心、中藥現代化中心等,重點建設藥效評價中心、藥物代謝中心、安全性評價中心、分析中心,建設藥物製劑中心、藥物質量控制中心等;疾病系統生物學研究平台將進一步提高基因組平台、蛋白質組研究平台、生物信息學研究平台的技術支撐能力,新建代謝組研究平台和計算生物學平台,實現各組學研究的對接;工業生物技術研發平台將完善和建設基因克隆表達平台、動平台、多肽業微生物發酵平台、生物催化、抗體平離純化平台[tit實驗室
重點實驗室是聚集高水平科技人才,開展科學前沿探索,貢獻科技創新成果的重要基[imge=中生命科學研究院 style=right src=cf5a8316b2fa8413f3de32e7地國家重點[室:分子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新葯研究國家重植物分點實驗室;4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分子[url學[/ur室學重點實驗學重點實驗室,幹細胞重點實驗室,2006年、2008年又先後批准成立系統生物學、合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

推進科技產業化

圍繞知識產權與科技成果產業化,上海生科院實施了五大戰略:促進技術轉移戰略、發展企業集團戰略、院地共建孵化器戰略、培養研發人才戰略、建設生產基地戰略等。
上海生科院以世界領先地位為目標看科學創新,以國際競爭力提升看技術創新與發展。堅持分類評價,基礎研究堅持質量重於數量的評價導向,逐步推行國際化專家評價制度;研發與產業化工作則堅持市場需求和機製為評價導向。

學術報告


2009年12月25日下午,由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研究生部主辦的“第一作者講壇”第47期報告在中科大廈一樓報告廳舉行。營養所方靖研究員指導的博士生薛婧作了題為“Prolyl Hydroxylase-3 Is Downregulated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and Inhibits IKKβ, Independent of Hydroxylase Activity”的精彩報告,給大家送上了一份特殊的聖誕禮物。結直腸癌是人類常見的消化道腫瘤,與生活方式及膳食結構密切相關。全球每年新增病例數達94萬,每年有近50萬人死於結直腸癌,居癌症死因第3位。在我國,結直腸癌居惡性腫瘤發病率第4位,且呈明顯上升趨勢。薛婧等通過分析結直腸癌臨床樣本,發現腫瘤中Prolyl Hydroxylase-3 (PHD3)的表達水平明顯低於正常結直腸組織,且PHD3的表達水平與腫瘤的分級和轉移呈負相關。細胞和動物實驗顯示抑制PHD3表達可以顯著加速腫瘤細胞的生長和腫瘤的生成。進一步的研究提示,PHD3可能通過抑制IKKβ/NF-kB信號通路發揮作用,並且這一作用不依賴於其羥基化酶的活性。研究結果揭示了PHD3的新功能,有助於認識結直腸癌的生長機制以及尋找治療新靶標。該研究成果於今年9月被消化系統研究領域的權威雜誌《胃腸病學》(Gastroenterology)在線發表。
在報告中,薛婧同學以活潑生動的語言闡述了該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結果以及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機遇和挑戰等。在介紹研究工作的同時,薛婧也應同學們的要求具體談了她在博士研究生學習中的一些切身感悟,給大家介紹了在研究和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思考、假設、試驗,完善,最終喜獲豐收的過程,還和大家分享了研究生生活中所經歷的從疑惑,驚喜到堅定的心路歷。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人才構成


上海生科院現有職工1810人,科技人員1200餘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26名,中國工程院院士4名,國家“973計劃”首席科學家6人,“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44人,國家自然科 學基金委創新群體5個,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入選者93外引進引進5人,一個“海外知名學者”團隊7人。
上向海內外廣納英才。一些上所長領導崗位。美籍華裔神經科學家url科學研究所所長,德國科學家烏里·施瓦茨([ui S)任交叉學科研究中心貝勒醫rl]臧敬五任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美國西弗吉尼亞大學教授史任營養科學研究所所長杜文聖(Vincent Deubel)任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所長、德國科學家德樂思(Andreas DRESS)任馬普計算生物學研究所外方所長。

人才培養

上海生科院已成為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高級人才培養基地。2003年在國家組織的全國一級學科研究生培養質量評估中位居生物學學科第一,2005年被授予“全國優秀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生物學)”,2000至2005年先後有9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2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11人獲中國科學院長特別獎學金,41人獲中國科學院長獎學金,340人獲其他各類獎。實施研究生精品教育工程,邀請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等機構的專家進行授課,《Nature》雜誌的評價認為“上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生教育”。現有在學研究生164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993,碩士研究生653,博士后78人。此外,還培養生物學與臨床醫學交叉複合的雙博士學位人才和研發研究生。

交流合作


國際合作成為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上海生科院與德國馬普學會共建計算生物學研究所、馬普客座實驗室、建立青年科學家小組和夥伴實驗室,與法國巴斯德研究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上海巴斯德研究所,與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共建中法生命科學及基因組研究中心,與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共建分子生命科學研究中心。與瑞士Novartis公司、美國TanGSK際大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實驗室。與英國《Nature》出版集團合作實現《Cell Research》加入國際科技期刊發行陣營。與美國NIH、康奈爾大學、加拿大大學健康網路(UHN)、亞太分子生物學網路組織(A-IMBN)等著名機構開展合作研究。積極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及國際腦研究組織等機構的組織工作和學術交流活動。每年主辦或承辦多次大中型國際學術會議,接待外國科學家來訪數百人。
積極拓展國內合作,營造開放的科研體系。參與中國科學院和上海市共建“辰山植物園”,與上海圖書館共建“生命科學圖書館”,與上海有機所共建“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與大連物化所共建生物大分子聯合實驗室,與上海交大共建系統生物學研究所,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共建系統生物學系,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分別與上藥集團、綠谷(集團)共建“中央研究院”、“綠谷研究院”,與浙江省湖州市共建“先進工業生物技術研究中心”等等。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建設及服務


以優質服務為宗旨,上海生科院努力為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撐服務,擁有集文獻情報、期刊、學會、檔案、網路服務為一體的上海生命科學信息中心,提供方便快捷的數字化信息服務。實驗動物中心是我國規模最大、品系最多的嚙齒類實驗動物繁育和供應基地,也是國家兩大嚙齒類實驗動物種子中心之一。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擁有包括岳陽路、楓林路、重慶路、漕寶路、九亭、浦東張江等在內的六大園區,總佔地面積2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正在大力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實驗室的基本建設,使之十年不落後,五十年可改造,努力達到世界發達國家的中等水平。後勤服務一體化、社會化、市場化的格局已經基本形成,服務質量得到提升。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重大科研任務,並自主部署一批“前沿領域項目”。新增主持973項目6項,973計劃SARS專項5項,新增主持863及重大專項課題125項。新增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類項目332項,其中重點項目16項,傑出青年基金項目25項,創新群體5項。承擔中科院創新重大項目3項,創新重要方向項目30項。上海市各類項目261項。

概覽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在人類基因組及其功能研究、植物基因組及其功能研究、腦發育與可塑性基礎研究國際前沿研究、創新藥物的研發、細胞信號傳導研究、新葯篩選體系和高通量篩選技術、高等植物重要生理過程的信號傳導研究、免疫與臨床治療研究、幹細胞基礎研究及其臨床應用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創新成果,先後在《Science》、《Nature》及其系列、《Cell》及其系列、《PNAS》、《Plant Cell》等雜誌上發表高水平論文63篇。每年發表的SCI論文總數居全國科研機構前列,生物學領域第一位。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共獲得國家、省部委等的科技獎勵60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獲獎成果38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6項(3項為第一完成單位,3項為第二完成單位),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第一完成單位),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1項(第二完成單位);上海市科技進步獎38項(第一完成單位27項),其中一等獎11項。
2000年至2005年,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申請專利539項,其中發明專利371項;專利授權168項,其中發明專利121項;獲得國家新葯證書33張,其中一類新葯證書3張;獲國家新葯臨床批文45張,其中一類新葯證書5張。
科技獎勵
至2008年,上海生科院獲國家科技獎勵10項、地方科技獎勵53項、軍隊科技獎2項。
2001年,生化與細胞所王恩多、王應睞、李勇、李彤、黃意巍等人完成的“氨基醯-tRNA合成酶及其與相關tRNA的相互作用”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2年,生化與細胞所甘人寶、李載平、黃培勇、張倩、錢悅等人完成的“重組人表皮生長因子研製及臨床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2005年,生化與細胞所劉望夷、張勁松、劉仁水、何文君、凌俊等人完成的“核糖體失活蛋白與核糖體RNA結構與功能的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7年,生化與細胞所裴鋼、高華、程智潔、荊清等人完成的“G蛋白偶聯受體信號與其它細胞信號通路間的對話機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7年,植生生態所韓斌、馮旗、張玉軍等人完成的“水稻第四號染色體測序及功能分析”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2008年,生化與細胞所張永蓮、陳小章、劉強、胡遠新、李鵬等人完成的“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礎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核心理念


展望未來,我們倍感任重道遠。未來5年將是我國科學技術大發展的關鍵機遇期,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頒布實施,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三期的跨越與持續發展,為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提供了新的機遇,同時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上海生科院將牢記對國家和民族所肩負的光榮使命,以提高自主科技創新能力為主線,以“抓基地、建平台、創一流”為工作總方針,建設好“藥物與人口健康自主創新核心”,努力在我國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大發展中發揮骨幹引領和示範帶動作用,為滿足我國醫藥與人口健康領域戰略需求做出無愧於時代的貢獻。
生科院的核心理念是:
勵志求真 篤學明德
堅持以科學研究為立院之本,追求科學真理和原始創新,以科學知識和技術服務社會、造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