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石窟寺

位於甘肅平涼市涇川縣的寺廟

南石窟寺,地處甘肅省涇川縣城東涇河北岸的溫泉開發區蔣家村,距離涇川縣城9公里。保存在洞內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的題記,晚建於北石窟寺一年。

簡介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位於平涼市涇川縣城東7.5公里的涇河北岸。
北魏永平三年(510),涇州刺史奚康生始鑿。與慶陽北石窟寺,譽為“隴東石窟雙明珠”。現存5窟,均座北向南。
第1窟最有價值,呈長方形,窟高 11米,寬18米,深13米。方形窟門,前壁門頂上開一方形明窗,覆斗形頂。窟內正壁及左右壁台基上雕七身立佛,均高7米,頭飾螺髻,高鼻大耳,面部豐滿,長衣垂膝,神態莊嚴安祥。每佛兩旁均有2尊脅侍菩薩,共14尊,高約3.5米,風姿綽約,亭亭玉立,前壁門兩側各雕一彌勒菩薩,高5米。窟頂東、北、西有浮雕佛傳故事,內容有樹下誕生、阿私陀占相、宮中觀歌舞、逾城出家、樹下思維等。以表現七佛為主的七佛窟的出現以此窟和北石窟寺為最早。
第4窟為中型方窟,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觀音菩薩三大師居中,兩側分三層塑有十六羅漢八菩薩、六力士,均為石胎泥塑,分別為唐代晚清風格。另存有幾個唐代小龕,石質皆己風化,造像剝蝕不清。
窟內原有《南石窟寺之碑》(現存縣文化館),碑文650餘字,詳細記載了南、北兩個石窟的開鑿時間和主造者。此碑不僅是考證石窟創建年代的原始依據,而且也是研究地方志、職官的實物資料。碑陰所題58人的職官名錄,可糾正《魏書》之誤。此外,其書法藝術也為後人所稱道,被多種金石書籍收錄其中。

歷史背景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碑記載,北魏永平3年(公元510年),為涇州刺史奚康生所造。保存在洞內的南石窟寺碑,有“大魏永平三年”的題記,晚建於北石窟寺一年。

特點


南石窟寺又俗稱為東方洞。窟龕開鑿在涇河北岸紅砂岩上,現存5窟,1號東大窟和2號西小窟保存較為完整。東大窟為南石窟寺的主窟,高達13米,寬約17米,深14米,結構獨特,造型宏偉。入窟后迎面三壁圍立高達2米多的7尊佛像,兩旁有13座脅侍菩薩,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為北魏風格。窟頂布滿浮雕,諸如捨身飼虎、宮中遊戲之類的佛經故事。雕刻簡練概括,線條生動流暢,充分反映了古代能工巧匠的聰明才智和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憧憬。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
餘4窟皆小,剝落處露出 早期壁畫。其風格與北石窟寺極為相似,故稱姊妹窟。窟外崖壁上有小龕10餘個,均系北魏、中晚唐開鑿。南石窟寺1號窟平面長方形,覆斗式頂,窟門頂上鑿方形明窗,窟高11米,寬18米,進深 13.20米。形制、結構與北石窟寺 165窟基本相同,但規模略小。窟內造像為七佛,其布局為北壁三佛,東西二壁各二佛,積曲線圖佛兩側各雕一脅侍菩薩,佛高 6米,菩薩高 5米,均為立像。窟門內兩側各雕一尊高約 3米余的交腳菩薩。門外兩側雕二力士。窟頂浮雕佛傳故事,如“樹下誕生”、“宮中娛樂”及“逾城出家”等。佛及菩薩像面帶微笑,形態秀美清俊。佛著褒衣博帶袈裟,菩薩袒露上身,載臂釧項圈、手環,下著裙,寬大的披巾自雙肩搭下至腹前交叉繞肘下垂。無論佛或菩薩均顯得和藹、瀟灑。佛傳故事一個情節一組畫面,主題突出,人物造型優美。其雕刻手法概括簡練,純熟自然,毫無生硬或造作之感,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
南石窟寺
南石窟寺
1988年,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