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笆鎮
安徽省亳州市下轄鎮
蒙城縣籬笆鎮,又稱三花之鄉,因種植花木,花生,黃花梨,得此之名,位處於縣城西南35公里處,屬於平原地帶,地勢平坦,氣候適宜,傳統種植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花生、紅芋、玉米、棉花、黃花梨等,飼草資源豐富,十分有利於發展黃牛、生豬等畜牧產業,經過多年的引導開發,畜牧業發展初具規模,品種改良效益日漸凸現,產業結構升級步伐逐步加快。
2017年,籬笆鎮行政區域面積10300公頃,常住人口64260人。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103平方公里,耕地8.8萬畝,下轄16個行政村,2個社區居委會,212個村民小組,1.5萬戶,總人口近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2萬人,佔總人口的83.4%,是享譽皖北的“三花之鄉”。
籬笆鎮
籬笆鎮位於北緯32°59′—33°04′,東經116°22′—116°30′之間,南北長約10公里,東西寬約18公里,東鄰楚村鎮,南靠茨淮新河與鳳台縣隔河相望,西與利辛縣相毗鄰,北接三義鎮,居於蒙鳳辛三縣交界之地,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明顯。
境內自然條件十分優越,處於亞熱帶與暖溫帶過渡區,季風明顯,四季分明。全年氣候溫和,光照資源富裕,無霜期較長,雨水豐沛,水質較好,適宜人畜飲用,能夠有效滿足農業生產灌溉用水需求。
籬笆鎮境內金屬礦產資源勘探區:蒙城縣西賈庄—羅集鐵礦一般勘查區(面積296.3平方千米)。
蒙城縣西賈庄—羅集鐵礦勘查區經鑽孔驗證,有多個鑽孔見到了達工業品位的鐵礦體和金礦體,鐵礦體平均品位最高達41.9%,金礦體平均品位最高達11.24克/噸。
經過勘查研究,推斷西賈庄鐵礦為一沉積變質加熱液改造型鐵礦床,預測鐵礦石資源儲量約1000萬噸,為一中型礦產地,是皖北找礦的一個新突破。同時,金礦勘查也有著很好的前景。
籬笆鎮村(居)委會、自然村 | |
村(居)委會 | 自然庄 |
籬笆社區 | 橋一、橋二、橋三、橋四、許庄、何庄、駱庄、李老莊、孫大庄、孫老莊、廟前、廟后、東王圩、西王圩 |
郭集社區 | 郭集、東何、劉樓、郝庄、楊庄、大何、何圩、新一、新二、張劉東、張劉西、李王 |
劉廟村 | 東賈庄、西賈庄、小盧庄、草康莊、劉拐庄、劉圩庄、劉小廟庄、康劉庄、劉老莊、張袁庄、劉口窪庄、劉小庄、蔣台庄、小朱庄 |
何塘村 | 前代庄、何倪庄、張庄西南小張庄、後代庄、李小庄、張庄、五庄、小李、王莊、西小張庄、小武、前馮、楊趙、何寨、長馮 |
戴元村 | 代油坊、宋元、宋老家、宋小庄、徐庄、西宋庄、前代圩、後代圩、大李、代小圩、代小庄 |
樊寨村 | 樊寨庄、李庄、王莊、侯圩、侯樓、三姓、小侯 |
王廟村 | 三姓、小王、西王、王海、孫庄、王土橋、吳庄、池庄、井蘭王、李王、后李、前李、小李、王廟 |
田集村 | 田集、侯庄、軒庄、陶庄、張趙莊、張庄、李小樓、陳寨、張後庄、張老莊、張新莊 |
中單村 | 牛庄、黃庄、凡庄、后單庄、中單庄、前單庄、侯海、侯小寨、侯老家、侯大庄北、侯大庄南 |
姜劉村 | 東劉庄、大劉庄、姜集庄、朱庄、沈庄、盧庄、何庄 |
四里橋 | 東李、前張、后張、小李、橋北、橋南、張李、溝南、溝北、西何、李心圩、南李、李圩、前吳、中吳、后吳、李心圩二 |
鄭集村 | 西鄭庄、后鄭庄、蔣樓庄、西孫庄、新蔣圩、朱大庄、前孫庄、蔣胡西、橋頭陳庄、前鄭庄、蔣胡東、老蔣圩庄 |
駱廟村 | 盧庄、駱圩、廟西、廟前、朱前、朱后、朱王、朱元、胡瓦房、趙莊、谷庄、胡小、胡前、胡大 |
劉大寨 | 劉寨、袁庄、劉老莊、劉圩庄、前李庄、中李庄、后李庄、郝趙莊、前趙莊、大趙莊、張松林庄 |
孫圩村 | 前張庄、后張庄、茆窩庄、前孫庄、橋東孫、王老莊、陳海庄、姜庄、陳小庄 |
宋圩村 | 陳小廟、宋庄、趙莊、新莊、南宋、溝北李、西李爐、東李爐、東宋、西宋、宋圩、后李、宋橋、池庄 |
陶庄村 | 駱橋、張李、邵庄、韓庄、李寨、陶庄、何油坊、后何庄、大何庄、侯庄、老窪庄、竹桿庄、溝北、寨里、西老莊 |
黨委書記 孫智慧:主持黨委、政府全面工作,側重經濟、發展、規劃。
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侯漢國:主持人大工作,負責日常工作,分管黨政辦、項目建設、一事一議工程、維穩、綜治、信訪工作。
黨委副書記 孫智慧:分管大農業、能源、水利、社會撫養費徵收。
黨委副書記 張胡周:分管工業企業、統計、安全生產、交通、供電、通訊、環保、新農保,兼任第一管區主任(轄何塘村、孫圩村、宋圩村),包何塘村。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副鎮長 李慶言:主持紀檢工作,分管計劃生育。
黨委委員 焦守琴:分管宣傳、統戰、科教文衛、廣播電視、郵政、新農合,兼任第二管區主任(轄四里橋村、駱廟村、籬笆村),包四里橋村。
黨委委員 王建軍:主管武裝工作,分管文明創建、集鎮建設、招商引資,兼任第三管區主任(轄鄭集村、王廟村、戴園村),包鄭集村。
黨委委員 喬艷林:負責民政、殘聯、政法、綜治,兼任第四管區主任(轄姜劉村、劉廟村、郭集社區),包姜劉村。
黨委委員 李志遠:負責土地管理、新農村建設、信訪,兼任第五管區主任(轄田集村、樊寨村、陶庄村),包田集村。
黨委委員 王 波:分管組織人事、工作目標考核、工會、老幹部、為民服務全程代理、政務公開,兼任第六管區主任(轄中單村、劉大寨村),包中單村。
黨委委員、派出所所長 王建成:主持派出所工作,分管突發應急工作。
籬笆鎮
籬笆鎮
蒙城縣籬笆鎮位於蒙城縣西南邊境,以種植棉花、花生和黃花梨遠近聞名,被譽為“三花之鄉”。籬笆鎮不僅物產豐饒,而且歷史悠久,其悠久的歷史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大唐王朝。
話說唐光宅元年(684年),武則天臨朝稱制。不久廢唐中宗,立幼子豫王李旦為皇帝,即唐睿宗,但實際大權已掌握在武則天皇太后和武氏外戚手中。李氏皇族一看武則天將要稱帝取代李唐江山,便準備聯合起來,反抗武則天。
自武則天得勢以來,一面大肆為武氏家族加官進爵,一面瘋狂屠殺李氏皇族,這使李氏皇族中很多人談武則天色變。因此,就在諸王約定共同起兵之時,很多人遲疑了,退縮了,只有李世民的第八子李貞及其長子李沖父子起兵反武,討伐武則天的密謀失敗,很快李沖兵敗被殺,李貞服毒自盡。
為了避免株連九族,李貞的其他子孫紛紛改名換姓,四處逃難,力求能在武則天的屠刀下存活下來。於是,在蒙城縣西南60多裡外的偏僻地方,來了一家衣衫破爛的討飯人家。當地人一看這一家四口非常可憐,便端出熱飯熱湯給他們吃,拿出多餘的衣服給他們穿,並挽留他們住在這裡,在大夥的幫助之下,一家人用竹籬笆搭建起簡易庵棚,從此,這裡便多了一個姓“木”的人家。
木姓人家心地善良,夫婦倆心靈手巧,一雙兒女活潑可愛,很快便贏得了大家的信任。他們的庵棚前是一條馬路,也是蒙城南部通往潁州的必經之路,夫妻倆便在自家門口搭了一個茶水攤子,讓來往的過路人避暑解渴。兒女慢慢長大后,也幫助父母打點經營,生意越來越紅火,日子越來越富有,小茶攤發展成了小茶館,小茶館發展成小客棧,小客棧發展成了小集市。後來,木姓人家的子女也都成家,人口也在快地遞增加,可唯有一條多年不變,那就是雖然他家很有錢,但仍然住在竹籬笆搭建的簡易房子中,包括客棧,都是用竹籬笆紮成的。
木姓人家的這個做法,讓很多人無法明白,不知道這家人為什麼非要用竹籬笆來建房子呢。雖然人們不理解,但籬笆房中的茶飯香、籬笆人家的熱情味,還是讓人們感到非常溫馨。後來,這裡興起的集市,人們便親切地稱作“籬笆集”,過往的行人也都願意在這裡駐足休息,籬笆集也越來越興旺發達了。
幾十年以後,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一批被武則天殺害的李氏皇族得到平反昭雪,姓氏、祖籍和爵位得以恢復,李貞、李沖父子也被重新改葬,並追封謚號。不久,木姓人家也在戀戀不捨中悄悄地離開了籬笆集,留下了一個乾乾淨淨的籬笆客棧這時是,人們才恍然大悟——“籬笆”,不就是“李八”嗎?原來這是李氏皇族中的一家呀!李氏皇族逃難過程中,念念不忘自己的家族,念念不忘李唐江山,由於不便透露更多的信息,只能藉助於諧音來表達心中的期盼。
建國初期,蒙城縣在此設籬笆鄉,1992年撤區並鄉籬笆鄉與郭集鄉合併稱籬笆鄉,2000年撤鄉設鎮,改稱“籬笆鎮”。如今的籬笆鎮,春天梨花盛開,秋季瓜果飄香,籬笆花生籽粒飽滿,籬笆黃花梨香甜酥脆,作為地方特產,成為宣傳蒙城形象的一張亮麗名片。
全鎮境內水系發達,大小溝渠星羅棋布,灌溉排澇設施齊全;蒙穎公路橫穿全鎮,東距省道203線不足12公里,北距界阜蚌高速公路只有20公里,茨淮新河黃金水運航道依鎮而過,西距阜陽鐵路96公里,“村村通”工程建設步伐逐年加快,鄉村公路縱橫交織,相互貫通,水陸交通運輸快捷高效;程式控制電話全線開通到庄到戶,建有移動、聯通無線電話發射塔4座,通訊聯絡方便通暢。
多年來,全鎮人民積極探索結構調整的新路子,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立足於“多龍頭帶動、多鏈條拉動、多產業支撐、多環節增收”的產業發展思路,形成了“以花生為主導、以黃花梨為特色、以畜牧養殖為優勢、以強筋小麥為支撐”的產業格局。擁有近5萬畝的小麥種植面積和4萬多畝的花生種植面積(包括複種面積),秸稈資源富裕,花生殼經過剝離粉碎高溫發酵后,富含粗纖維、高蛋白等養份,適口性強、營養成份高,是黃牛、生豬等家畜的首選飼料,有利於發展畜牧業,扶持和壯大規模化養殖基地建設,促進農業生產邁入循環、可持續發展軌道,幫助農民發家致富。
籬笆鎮歷史淵源深長,人文底蘊豐富。在這方土地上人傑地靈、人才輩出,人民勤勞淳樸、熱情好客,環境優美,交通便利,是投資者的樂土,是創業者的天堂。籬笆鎮黨委、政府攜全鎮6萬父老鄉親願以最優惠的政策、最優越的條件、熱情的服務,誠徵天下客商前來籬笆這方熱土上投資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