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性支出

政府購買職能所需商品的支出

購買性支出,也稱消耗性支出,是政府用於購買為執行財政職能所需要的商品和勞務的支出,包括購買政府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要的商品與勞務的支出和購買政府進行投資所需要的商品與勞務的支出。前者如政府用於國防、外交、行政、司法等方面的支出,後者如政府用於道路、橋樑、港口、碼頭等方面的支出。

涵義


購買性支出指政府用於在市場上購買所需商品與勞務的支出。是西方財政學按照財政支出是否與商品勞務直接交換為標準,進行財政支出的分類。這類公共支出形成的貨幣流,直接對市場提出購買要求,形成相應的購買商品或勞務的活動。

作用


它既包括購買進行日常政務活動所需商品與勞務的支出,如行政管理費國防費社會文教費、各項事業費等,也包括購買用於興辦投資事業所需商品與勞務的支出如基本建設撥款等。購買性支出:政府→市場。
購買性支出基本上反映了社會資源和要素中由政府直接配置與消耗的份額,因而是公共財政履行效率、公平和穩定三大職能的直接體現:
(1)購買性支出直接形成社會資源和要素的配置,因而其規模和結構等大致體現了政府直接介入資源配置的範圍和力度,是公共財政對於效率職能的直接履行。這樣,購買性支出能否符合市場效率準則的根本要求,是公共財政活動是否具有效率性的直接標誌。
(2)購買性支出中的投資性支出,將對社會福利分佈狀態產生直接影響,因而是公共財政履行公平職能的一個重要內容。
(3)購買性支出直接引起市場供需對比狀態的變化,直接影響經濟周期的運行狀況,因而是政府財政政策的相機抉擇運作的基本手段之一,是公共財政履行穩定職能的直接表現。為此,必須正確把握財政的購買性支出對市場均衡狀態的影響,以確保政府正確實施財政政策。

分配


購買支出對國民收入的分配有間接影響。當購買支出增加時,由於生產增長,國民收入會隨之增加,企業收入和勞動者的收入總量均會增加。但是,由於各種原因,在新增國民收入中,由利潤佔有的和由工資佔有的部分不可能均等,從而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利潤和工資各自所佔份額將發生變化。此外,由於各種經濟活動受政府購買支出變動影響的程度不盡相同,不同的部門和企業,以及在不同的部門和企業中就業的勞動者之間所增加的收入也不盡一致。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發生變化。
正是由於購買支出對生產和分配有上述影響,凱恩斯主義者主張通過財政政策干預經濟活動,一些資本主義國家政府也多將其作為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以運用。當社會總需求小於社會總供給時,政府增加購買支出,一方面直接增加社會總需求,一方面透過支出乘數作用,間接增加社會總需求;當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時,政府減少其購買支出,直接和間接地減少社會總需求。

影響


• 一般解釋
在一般情況下,政府購買的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但有時,政府出於某種目的,可以利用其特權,單方面決定價格。在政府強制壓低價格時,政府定價低於市場價格的差額,性質上等於政府在購買過程中向銷售企業課徵稅收。相反,在政府人為地提高購買價格時,政府定價高於市場價格的部分,在性質上等於政府在購買過程中向銷售企業提供補貼。從而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購買支出體現了資產階級政府作為社會產品的需求者的經濟活動。
• 詳細解釋
按照一般的需求理論,當購買支出增加時,政府對社會產品的需求增長,從而導致市場價格水平上升和企業利潤率提高;企業因利潤率提高而擴大生產規模,所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也隨之增多。所需生產資料增多,可能刺激生產這類生產資料的企業擴大生產;所需勞動力增多,會擴張對消費資料的社會需求,進而導致生產消費資料的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在廣泛存在社會分工條件下,由政府購買支出增加所引發的上述過程,將會在全社會範圍內產生一系列互相刺激和互相推動的作用,從而導致社會總需求的連鎖性膨脹。這既有可能形成經濟繁榮局面,又有可能形成供給過度情況。
相反,如果政府減少購買支出,隨著政府需求的減少,全社會的投資和就業都會減少,從而導致連鎖性的社會需求萎縮。這既可能形成需求不足,又可能對過度的總需求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西方學者認為,這種由政府購買支出變化引致社會投資、就業和生產規模的變化,往往數倍於政府支出變化的規模,故被稱為政府支出的乘數作用。凱恩斯主義者正是以此為依據,主張政府通過財政活動干預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