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紅

芸香科柑橘屬植物

橘紅(拉丁學名:Citrus maxima cv. Tomentosa T. T. Yu)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乾燥的外層果皮。橘紅屬於溫性葯,味辛、苦。歸肺、脾經。橘紅的化學成分包括黃酮、多糖等。其中,黃酮是主要發揮作用的成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版規定,乾燥的橘紅中,橙皮苷的含量不能少於1.7%。

簡介


● 正名:橘紅
● 英文名:Juhong
● 拉丁名:Citri Exocarpium Rubrum
● 別稱:芸皮、芸紅

功效與作用


● 橘紅具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
● 現代研究表明,橘紅具有抗炎、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等作用。
● 橘紅可以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噁心嘔吐、胸脘痞脹、食積傷酒等。

用藥前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 如果您有橘紅過敏史,那麼禁止使用橘紅。
● 陰虛燥咳、久嗽氣虛者,禁止使用橘紅。
● 如果您正在使用其他藥物,請務必告知醫生。
● 孕婦使用橘紅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 哺乳期女性使用橘紅前請務必諮詢專業醫生。

如何使用橘紅


● 橘紅可以煎汁內服,也可以入丸、散服用,服用時要遵循醫囑,不要自行增加或減少藥量。
● 煎汁內服時,每日常規用量為3~10克。
● 橘紅可以泡酒使用,例如:
● ● 橘紅酒:橘紅單獨泡酒,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用於哮喘、慢性氣管炎等。
● ● 長春酒:和炙黃芪、人蔘、白朮等中藥配伍泡酒,有理氣化痰、益氣養血、健脾和胃的作用,可用於面色少華、食欲不振、氣短乏力、嘔逆、腹脹、胸悶痰多等。

服藥期間我應該避免什麼


● 生冷、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及茶類,可能會影響橘紅的藥效,食用前請諮詢醫生。
● 如果橘紅出現變質跡象,請不要繼續服用。

藥物毒性與不良反應


● 目前,未見文獻報道橘紅有毒性作用,也未發現資料顯示按規定劑量服用橘紅會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 如果需要長期服用橘紅,請諮詢專業醫生或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我該如何選購橘紅


● 橘紅主要產自廣西、江西、福建、四川、貴州等地。
● 橘紅具有如下特徵:
● ● 藥材:外表面一般為黃棕色或橙紅色,存放之後會變為棕褐色,上面密布向下凹陷的油室或者黃白色的突起。內表面一般為黃白色,有許多向下凹陷的透光小圓點。橘紅質地比較脆,容易碎,氣味芳香,嘗起來有微微的苦味,並伴有舌頭麻木的感覺。
● ● 飲片:多為長條形或不規則薄片狀,邊緣皺縮,向內捲曲,其他性狀和橘紅藥材基本相同。
● ● 品質好的橘紅氣味芳香,油室比較多。
● 存放於陰涼、乾燥的地方,注意防蟲蛀。

含橘紅的中成藥有哪些


橘紅化痰丸:有滋陰清熱、斂肺止咳、化痰平喘的作用,可以治療咳嗽、胸膈滿悶、咽干舌紅、氣促喘急等。
● 橘貝半夏顆粒:有寬中下氣、化痰止咳的作用,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急。
● 嬰兒保肺寧(散):具有清肺化痰、止咳降逆的功效,能治療喘滿痰盛、肺熱咳嗽、身熱、嘔吐。
● 肺安片:具有潤肺、化痰、止嗽、定喘的作用,可以治療陰虛久嗽、痰壅氣悶、喘息不寧、夜卧不安。
● 金嗓利咽丸:有疏肝理氣、化痰利咽的功效,可以治療肝鬱氣滯、痰濕內阻引起的咽部異物感、咽部不適、聲音嘶啞,也可用於聲帶肥厚的治療。

橘紅和化橘紅功效一樣嗎


● 橘紅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外層果皮,化橘紅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乾燥外層果皮,二者功效相似。
● ● 橘紅和化橘紅都有理氣寬中、燥濕化痰的功效,都可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噁心嘔吐、胸脘痞脹、食積傷酒等。
● ● 橘紅溫燥之性勝於化橘紅,併兼具發表散寒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寒咳嗽痰者;化橘紅無發散之性,但能消食,適用於咳嗽痰多又兼食積或消化不良者。

用藥誤區


● 誤區:橘紅就是化橘紅
● ● 橘紅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外層果皮,而化橘紅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接近成熟的乾燥外層果皮,兩者來源不同,並不是同一種藥物。

其他注意事項


● 請記住:
● ● 使用中藥時,需要中醫進行辨證,合理應用。
● ● 用法用量以及療程應遵醫囑。
● ● 不要隨意使用中藥偏方。
● ● 不要相信非法中醫診所。
● ● 不應聽信廣告宣傳運用中藥。
● ● 不要隨意把自己所用中藥推薦給他人使用。
● 更多的、最新的中藥知識,請諮詢相關醫藥專業人員。

參考文獻


● [1]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飲片卷.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7.
● [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5年版。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
● [3] 余傳隆,黃正明,修成娟,等。中國臨床藥物大辭典:中藥飲片卷。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8.
● [4] 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大辭典:下冊。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 [5] 羅興洪,趙霞,蔡寶昌。古今藥酒大全。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