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雪

一種天氣現象

濕雪(Wet snow),是指雪花沒有來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的一種天氣現象。

基本介紹


如果水完全充滿了雪中的空隙,則歸類於極濕雪。
所屬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大氣(二級學科)
每當隆冬季節降雪的時候,人們經常看到落在院子里、屋頂上的雪,非常散落,稍有風就會被吹走,掉在衣服和帽子上的雪花,也是一抖摟即落下。
這種雪沒有黏性,落在屋頂和衣服上不留濕痕,因為它們全是由“冰”構成的,裡面沒有水,所以是“干”的。天氣越冷,雪花越小,這種現象也就越明顯。而在春末冬初之際的降雪,有時就不容易被風吹走,有黏性,在地面和衣服上都留有濕痕,這種雪裡面含有水滴,是“濕”的,通常又叫它“雨夾雪”。

形成原理


濕雪
濕雪
就是由於降雪時的空氣溫度所決定的。雪花是由冰晶構成的,只有空氣溫度在0℃以下的時候,冰晶才不會融化。
由小冰晶和過冷卻水滴共同組成的雲稱為混合雲,它最有利於雲體內冰晶的增長。當混合雲團中的冰晶達到飽和時,而對水滴說來卻還沒有達到飽和,這時雲中的水汽向冰晶表面上凝華,更多的過冷卻水滴被“吸附”在冰晶上,冰晶逐漸增長。在混合雲里過冷卻水很不穩定,當過冷卻水滴和冰晶相碰撞時就會沾附在冰晶表面。小冰晶增大到能夠克服空氣的阻力和浮力時,降落到地面便是雪花。
在早春或初冬,靠近地面的空氣在0℃以上,且這層空氣不厚,溫度也不很高,會使雪花沒有來得及完全融化就落到了地面。這叫做降“濕雪”。

干雪與濕雪


降雪有干、濕之分,雪花是由冰晶構成的,只有空氣溫度在0℃以下的時候,冰晶才不會融化。有的雪花在降落的途中,氣層的溫度始終在0℃以下,這就使得它們能夠以雪花的姿態,降落到地面而成為“干雪”;當氣層的溫度高於0℃時,它們就不得不變換雪花的姿態,融為水滴而降落,這就是雨;也有的時候,高空的溫度在0℃以下,但在接近地面時,卻遇到一層不很厚的稍高於0℃的氣層,雪花落入后還未來得及全部融化便落到地面了。於是就成為半融狀態的“濕雪”了;而若高空的溫度較高,降下來的是雨滴,但在近地層氣溫又低於0℃時,落下來的則是凍雨,這種凍雨在地面上結成的冰粒便是“雨凇”了。干雪顧名思義就是乾燥的雪,我國西北鵝毛大雪就是干雪。干雪含水少,容易形成積雪。而像我國江南一帶下的雪一般都是濕雪,就是那種在空中看著是雪花,一落到地上就化掉的那種,很難成為積雪。至於形成的原因,是因為溫度和濕度。溫度低,水珠都結成冰晶了。濕度低,雪在空中還未落下時就不會沾到空中的水氣而成為濕雪。

特點


凍結的雪片,在降落過程中,通過一段溫暖層后,雪片趨於潮濕、融化,然後凍結在物體上,冰體呈白色堆積狀,比重和附著力均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