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4條詞條名為石門的結果 展開
石門
廣東湛江市石門古渡
石門是位於廣東湛江的小商鎮。石門,是湘西北門戶,地形呈現彎把葫蘆狀,地勢自西向東南傾斜,西北部,群山疊翠,東南部,平崗交錯。陸地最低處為蔡家溪與澧水匯合處,海拔42.5米,最高處是壺瓶山頂,海拔2098.7米;全縣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
石門渡口其實是個小商鎮,有好幾條街道,一條正街從廟前經過,幾百米長,正對河邊又有幾條橫街直達碼頭。到解放前夕,這裡還有商鋪上百間,有學校、稅所、診所等等,有成千人在此居住。過渡的人日夜不停。
打開廣東湛江地圖,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條河道自廉江縣城向東流來,經石門河流入海里,而坡頭麻斜海灣的海水又湧進河道深入到廉江新華、良垌一帶。這樣,就形成了一道天塹,把雷州半島與東邊的地區隔斷。兩地要行政傳遞、行商交往,必須要越過此河。先人沒有能力架設幾百米長的橋,只有以渡過河了。假如春秋戰國時雷州半島的人群已經與茂名、陽江、廣州這方向的人群有交往,那麼石門渡應從此時起已經設立了。
聰明的古人面對茫茫江面,選擇了“兩石交鎖如門”的最窄處石門作為渡口。這石門的風光有多壯美呢。清道光《遂溪縣誌》這樣寫道:“有山自西跨東,石壁聳峻,障斷河流,中闕若門以通潮之上下。海潮至,自門湧入,浪擊濤奔,聲震林木,山水相映,為縣勝地。”
有如此的奇景,又有久遠而繁忙興旺的渡口,引來許多名人的探視並留下許多讚美的詩篇。其中清狀元林召棠嘆曰“路入蒼崖逼,風聲聚石門。激流蒼兕勇,走險白龍奔。”
一個渡口成為一個勝地,又引來這麼多的名人相贊,實為難得。其實,在長達二三千年的歷史上,石門渡早已從一個簡單的獨木舟渡口,發展成為集渡、港、驛站、商行、海防為一體的社會綜合運作之地。住在石門渡下游的甘草村村民、88歲的鄭茂林老人對我們說,他小時候經常到石門渡口玩。那裡全是大石山,渡口有一千多人居住,好多店鋪,連棺材鋪都有。有四條渡船往返,有一個魚埠,好多鮮魚、鹹魚批發。貨船又多又大,有到廉江去的,也有從廣州、海南來的。民國《遂溪縣採訪員一、二次報告》也說:“門頭埠……商店約有六七十間。港頗深,出口貨油、糖、生豬為盛,入口貨鹹魚為盛。帆船輻輳,常有數十艘不絕。”
為了保護石門渡和這一帶的社會的平安,清政府特在石門渡口西的一座山上設立大炮台,立炮10門,營房4個,可見渡口的重要性。法國人和日本人侵略廣州灣時都企圖佔領石門渡,但因當地人的抵抗,都沒有成功。
在眾多史書和老人們的“帶領”下,我們得以超越時空,倒退千年,“回到”漢唐宋元明清時期的石門渡“觀光”。歷經千年的石門建設和文化澱積,百舸爭流,人聲喧鬧,車水馬龍,為雷州半島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然而,當我們從歷史長河中回到今日,見到面目全非的古渡口,心情似跌入深谷。數千年的歷史,讓數十年的階級鬥爭,工業進程給破壞了,淹沒了。這種殘酷無知的“厚今毀古”的行為甚至延續到了前十年。十年前,人們把石門渡的岩石、青石全炸毀,拿來造橋造壩;把奇特的石門山推平了,用來建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