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

針灸穴位

石門,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別名命門、丹田、利機、精露。屬任脈。三焦的募穴。位於腹正中線,臍下2寸。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前皮支,腹壁淺動、靜脈分支和腹壁下動、靜脈分支。主治小腹痛,疝氣,月經不調,痛經,經閉,泄瀉,痢疾遺尿尿閉,以及功能性子宮出血,尿瀦留,高血壓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壯;或艾條灸10-20分鐘。

名稱釋義


不通為石,石又有堅硬之義。穴居臍下2寸,主治少腹堅硬成塊,而針此穴可使終身不孕,猶如石門不開,閉門不受,因名石門。

功能作用


理氣止痛、通利水道。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定位


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2寸。

解剖


石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腹白線、腹橫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淺層主要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前皮支和腹壁淺靜脈的屬支。深層有十一胸神經前支的分支。

主治


小便不利,泄利,小腹絞痛,陰囊入小腹,氣淋,血淋,產後惡露不下止,陰縮入腹,奔豚,水腫,嘔吐血,食谷不化,腸炎,子宮內膜炎

操作


直刺0.5~1寸;可灸。孕婦慎用。

臨床運用


有報道,針刺成年女性的石門穴,有很高的避孕率。動物實驗觀察到,艾灸“石門”,未能受孕的雌性大鼠,其生殖器官的組織結構並無明顯變化,因此認為針灸的避孕作用是通過引起孕激素和雌激素的過剩分泌,並借負反饋作用,抑制垂體促性腺激素的分泌,阻礙卵泡的成熟和排卵而實現的。

配伍


配歸來,理血通絡,治療疝氣;配關元,氣海,滋陰清熱,治療消渴

功效


穴為任脈經氣所發,又屬三焦之募穴,穴在下腹部,除有行水消腫之功外,還可調理三焦氣化功能,達到固腎培元、調經止帶、清熱利濕之效,故可治療腹脹、瀉痢、繞臍疼痛、疝氣、水腫、小便不利、遺精、陽痿、經閉、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止。

附註


三焦的募穴。

其他論述


《針灸甲乙經》:女子禁不可刺灸中央,不幸使人絕子。
《類經圖翼》:一傳欲絕產,灸臍下二寸三分,陰動脈中三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