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郭鳳蓮的結果 展開

郭鳳蓮

大寨集團董事長

郭鳳蓮,女,漢族,1947年9月生,山西昔陽人,1966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11月參加工作,中央黨校大專學歷徠。

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大寨村村黨支部書記、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她大力推進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走農工商一體化的路子,推動大寨企業經歷了村辦小作坊到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的轉變。

個人經歷


早年經歷

947年生於昔陽縣離大寨不遠的武家坪村,三歲失去了母親,寄居在大寨村的姥姥家。1962年完小畢業后在大寨務農。1963年參加了大寨的抗災自救,同當時的“鐵姑娘”們一道投入到了“先治坡后治窩”的勞動。1964年,年僅十六歲的郭鳳蓮,任鐵姑娘隊隊長。

工作經歷

1968-1978年擔任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中共昔陽縣委委員、副書記,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
1973年11月至1980年06月大寨村黨支部書記;
1980年07月至1982年07月待分配;
1982年07月至1987年04月晉中果樹研究所副所長。
郭鳳蓮
郭鳳蓮
1987年04月至1991年11月昔陽縣公路段黨支部書記。
1991年被任命為中共昔陽縣委常委、大寨黨支部書記;
1992年當選為昔陽縣政府副縣長;
1994年任山西省婦聯副主席;同年改任昔陽縣委副書記;
1994年11月至2006年11月任山西省婦聯副主席(兼職)。
2006年11月任山西省婦聯巡視員
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大寨黨總支書記、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

人物事迹


勞模省領導

從1968年至1978年的十年間,她雖然在大寨工作,但身兼數職,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中共昔陽縣委委員,中共昔陽縣委副書記,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1977年當選為中共十一大代表,中央候補委員,1978年當選為五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常委會委員。2003年、2008年連續當選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

歷史轉折

年輕時的郭鳳蓮
年輕時的郭鳳蓮
1978年12月18日,北京。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會場上,在169位中央委員和112位中央候補委員中間,有一位31歲的年輕女性,她默默地坐著,茫然地感受著眼前熱烈的氣氛和一項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決策。她就是山西大寨黨支部書記、中央候補委員郭鳳蓮。
此時她並不知道,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戶農民,已簽訂“秘密協議”,按下了18顆鮮紅的手印,搞起了大包干。由此開始,中國農民選擇了與大寨全然不同的發展道路。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勁風讓大多數中國人歡欣鼓舞,卻把郭鳳蓮吹得有些迷惘。回到大寨后,她還是像過去一樣,一邊組織社員學習文件,一邊利用冬季農閑和大家一起修地壘壩。慢慢地,她知道了小崗村發生的一切,但是,她並不想改變大寨的方向。
郭鳳蓮的內心並不平靜,因為質疑大寨的聲音越來越響,越來越多。大力支持小崗村包產到戶的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里明確宣布:安徽決不再組織參觀大寨。
這讓剛過而立之年的郭鳳蓮感到猝不及防,她似乎已經感到,大寨執掌了16年的中國農村建設大旗將從自己手中悄然滑落。
1980年9月,郭鳳蓮收到了一份意外的通知,這份來自昔陽縣委組織部的通知中說:即日起你調離大寨村,工資定為行政24級,工齡從今天算起。郭鳳蓮哭了,哭了一頓之後說,“服從黨的調動”。從此,她默默地離開了為之奮鬥了近17年的大寨。
1980年11月,中共中央(83)號文件轉發了山西省委《關於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經驗教訓的檢查報告》。文件指出:歷史已經證明,把先進典型的經驗模式化、絕對化、永恆化的做法是錯誤的,有害的。
郭鳳蓮被調離后第二年,大寨村才開始試行生產責任制,但是由於一部分黨員群眾的反對,1982年又走了回頭路。直到1983年大寨村才下放了自留地,比起其他地方整整晚了兩年的時間。
此時,大寨村沒有了排成長隊來參觀學習的人群,只有寂寞的風吹過曾經火熱的虎頭山和梯田。郭鳳蓮這個名字,也從人們的視野中長久地消失了。
與此徠同時,大寨村換了4任支書。雖然日子要比六七十年代寬裕一些,但不論人們怎樣努力,都無法再使自己勇立潮頭。大寨人懷念光輝歲月中的郭鳳蓮,希望她能夠重新帶領大寨人走出新的精彩。

二次創業

1991年11月15日,在群眾的呼籲聲中,離開了11年的郭鳳蓮被任命為大寨村第8任黨支部書記,再次回來的她已經45歲,心裡頭憋著一股勁兒。剛回到大寨不久的郭鳳蓮讀到了一篇報道——《東方風來滿眼春》。在這篇改變了許多人思想和命運的著名文章中,郭鳳蓮被鄧小平一系列精彩而深刻的話語所打動:“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
這些話宛若閃電,劈開了郭鳳蓮心頭的陰影。她終於在新的時代尋找到新的歷史邏輯。致富光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無論是自力更生還是艱苦奮鬥,此時都有了新的意義,郭鳳蓮開始帶領大寨進行第二次創業。1992年春,郭鳳蓮和老勞模宋立英乘火車前往上海。在這個即將成為長江三角洲乃至整個中國經濟領跑者的城市,郭鳳蓮了解著一切新鮮事物,包括卡拉OK和咖啡。
創業難,二次創業更難,在沒有任何經驗的市場經濟中二次創業難上加難。但曾經戰天鬥地的郭鳳蓮扛得起任何艱難。她走南闖北,賣煤炭,辦水泥廠,請專家,學著經營,學著商業談判,甚至學著陪笑臉求人,學著喝酒。
走過了一段五味雜陳的創業路,郭鳳蓮逐漸得心應手。她甚至學會了品牌的有效擴張,在三家與外地的合資企業中,光是“大寨品牌”這一無形資產就佔有25%多的股份。

經濟品牌

2007年,大寨村經濟總收入1.2億元,比1980年增長了600倍,距離1992年她在上海時的那個百萬元夢想,大寨已經走得很遠了。在郭鳳蓮的手上,大寨完成了從昔日“政治品牌”到今朝“經濟品牌”的轉身。

人物事件


2020年1月12日下午,山西省婦聯主席黃岑麗專程看望了來太原參加山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郭鳳蓮。郭鳳蓮向黃岑麗講述了大寨“鐵姑娘”們的現狀,她高興地說,今年元旦16位當年的“鐵姑娘”參加了登虎頭山活動,雖然沒有登頂,但大家的精氣神還在。在今年的全國“兩會”期間,她將繼續就維護婦女兒童權益、預防家庭暴力和性侵害等提出建議。同時,郭鳳蓮深情寄語新一屆婦聯,希望大家能夠繼續振奮精神,鼓足幹勁,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發揚革命光榮傳統,齊心協力開創新時代婦女工作新局面,她也表示會一如既往地關注我省婦女事業發展。

人物評價


《中國經濟周刊》:在“農業學大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被稱為“鐵姑娘”的郭鳳蓮與大寨一起站到了歷史的舞台上。應該說,陳永貴為改變大寨的落後面貌做出了巨大貢獻,而郭鳳蓮就是從他手上接過大寨的這面大旗。那時的大寨,風光無限。但是隨著文革后的撥亂反正,大寨和郭鳳蓮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二次創業,重振大寨的擔子落在了“鐵姑娘”的肩上。順應改革的浪潮,從當年“全國農業學大寨”到“大寨學全國人民”這樣的轉變不容易,而郭鳳蓮和她的大寨做到了。她大力推進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走農工商一體化的路子。大寨企業經歷了村辦小作坊到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的轉變。如今的大寨,又實現了“小有教,老有靠,病有報”,一片繁榮景象。
郭鳳蓮,在她六十餘年的歲月里,幾番逐浪沉浮,幾度隨花開謝。她曾經榮耀地站在虎頭山上放聲高歌,也曾經失意地呆在家中閉門苦思。如今她正沉著練達地馳騁於商海。從某種角度來看,郭鳳蓮是新中國農村發展史的一個縮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所經歷的光榮和迷惘,挫折和重生,其實是我們共同走過的一段心靈旅程。三十年滄海桑田,大地上每天都有新的輝煌誕生,但這並不意味著昨天的故事隨風遠去。郭鳳蓮說:“人不能和歷史賭氣”。這是六十年人生閱歷教給這個農村女子的智慧。

人物榮譽


時間榮譽
2021年6月28日榮獲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稱號

獲得榮譽

全國婦聯與十一家中央主要新聞媒體 獲獎1

2009中國十大女傑 ·第七屆中國十大女傑 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