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裕達
華裕達
1992年,華裕達擔任上海市科委主任,當時的上級領導找到華裕達,希望政府能對高新技術產業有所推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上海市政府決定由科委成立一個投資公司。
華裕達,1962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內燃機專業。現任上海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上海市創業投資企業協會會長,曾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1999年依託政府6億元資金組建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並與海內外20餘家投資機構合作建立了16家創投基金(投資公司)。
他主導和參與的投資項目超過了百餘家,親自擔任董事長並管理的項目超過10家。是中國創業投資的開創者和上海市創業投資事業發展的奠基人。2003年4月,從上海創投公司董事長崗位上退下后,64歲的華裕達又聯合另外4位上海創投業的專業人士,成立了上海創業投資管理公司。
華裕達
從1999年到2004年,華裕達在上海創投擔任總裁的5年間,市場環境出現了顯著變化。
但在這段市場孕育期,由於上海創投的國資背景,遇到了不少困難。
首先,因為其承擔了孵化地方企業的使命,不可避免地導致一些資金“出於善意”的損失。在IC設計上,上海創投失敗過兩個。給一家高清電視企業投資的3000元,其中1500萬已經退出,另外1500萬還處於觀望期,結果難以預料。
早期,有不少人對風險投資的操作理念還不理解。由於投資公司的國資背景,華裕達經常面對這樣的質疑:為什麼一塊錢的股份,我們要一塊五買入?為什麼我們投資了100萬,最後只能收回50萬?
在當時,華裕達只能這樣解釋:凈資產是過去創造的,風險投資關注的是企業的成長性,考察的是其潛力,要把潛在價值變為價格;100萬的投入失敗了,拿回50萬已是萬幸,因為失敗完全是正常的。
但這種理念衝突也延緩了一些項目的投資。
此外,退出難是另外一大障礙。華裕達早期與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同行交流時,學到的一條經驗是,真正做早期風險投資,最後通過上市退出的不超過五分之一。
華裕達認為,風險投資所投資的企業要從實際出發,找尋出路。有些企業適合保持“小身材”,有些企業則可以通過上市進一步成長。如果有有實力的大企業做後盾,則可以通過整合做大。
一個例子是,微創醫療最早為上海創投旗下的張江創業投資公司所投,在該企業需要更多資金時,上海創投找過上海醫藥集團,但後者當時“沒有資金”,該公司最終被外資機構收購。
上海創投的原本目的在於扶持本地的早期企業,但多家生物醫藥領域企業拱手讓人的事實,觸動了華裕達本人。他在某些場合提出成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專門孵化早期企業,在成長階段引入以PE為主的專業投資機構,最後實現上市。
華裕達對外資基金和上海創投做過比較。資金規模上,上海創投難以抗衡某些外資基金,但外資基金對企業的內部情況了解少,傾向於找有知名度的企業,投資成本較高。上海創投則更熟悉本土企業,在本地化上有優勢。從上海產業結構的調整角度出發,華裕達認為政府支持的基金需要更大的資金儲備。
上海輕工業時代早已過去了,重化工、汽車等等都是發展重點。服務業是未來的重點,整個結構面臨大調整。“沒有足夠的資金運作,是玩不轉的。”華裕達說。
“合資公司的成立是風險投資在上海的超前實驗”,這個決定體現了上海市的魄力,但也給華裕達出了個難題。因為在當時,上海科技投資賬本上並沒有1000萬美元資金,此外,受當時法律、政策的限制,成立這樣的中外合資公司難度相當大。
儘管有曲折,這家名為上海太平洋技術創業有限公司的合資公司最終還是成立了,這是國外一線風險投資基金進入中國的第一步。
這一家中外合資公司就是IDG中國的前身。
合資公司在初期運行中,華裕達承認交了不少學費,“丟掉過幾千萬”。
同樣付學費的還有上海科技投資。該公司投資了20多個項目,華裕達回憶“投壞的不少”,但後來也有幾個項目給上海科技投資帶來了一些收益,特別是在聯通上海公司的投資所獲頗豐。
儘管如此,在這一歷程中,上海科技投資還是按照老體制在運作,並沒有在管理模式上進行改革。同時,公司缺少風險投資運營經驗,法律環境也不完善。
1999年,中國的風險投資業到了一個轉折點。
這一年,上海市政府出資6億元人民幣成立上海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上海創投”)。華裕達被委任為上海創投首任總裁,他本人也想好好借鑒之前學到的國外風險投資的機制。
此前,上海計委組織相關人員到美國進行了一次考察,學習基金操作經驗,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把投資人和管理人分開。管理著6億元人民幣的上海創投作為一家投資公司,必須找到一家合適的管理公司。
此時,在國內找合格的管理公司絕非易事。在沒有找到合適的管理公司時,上海創投先找了一些熟悉的科技類企業投資。後來,才逐步把投資職能交給管理公司。
上海創業投資管理公司作為LP在尋找管理公司時,“根本沒辦法提要求”。在當時的條件下,對管理公司提出“專業”、“背景”等要求,都是脫離實際的一廂情願。
“99%的人都沒有風險投資經歷。”此後出任上海創業投資管理公司總裁的陳愛國回憶。因此,當時對管理公司的要求相當簡單,只要對風險投資有一定認識、有熱情、有一定的工作經驗即可。最後,來自投資銀行、科技管理、企業經營,或者政府管理的各種人士成為了第一批中國的風險投資管理人才。
鑒於很多人沒有經驗,或者剛從書本上學到皮毛。華裕達在公司內部提出了一個簡單可行的運營原則:商量著辦。
最開始,管理公司每看一個項目,都會將詳細材料送到上海創投風險投資部。陳愛國的團隊與管理公司一起研究,提意見,協商決策。
“除了對管理公司有嚴格的道德要求外,其它都靠自覺。那個時代的人,一心想創造新模式,熱情高漲。”陳愛國說。
隨著經驗不斷積累,上海創投風險投資部慢慢回歸到應有的位置,更多集中於行政和服務型工作。最後,完全由管理公司履行投資管理功能。
上海創投對管理公司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專業化越來越成為重要條件。投資經理必須具備技術等專業背景和經驗。其次,公司更強調增值服務,投資經理能在管理、財務、法律、營銷、研發等對企業提供一定的幫助。
隨後幾年,上海創投的發展步伐大大加快,先後與各類資本合作成立了17隻合資基金,資金放大至20億元,管理公司多達18家。
華裕達從陳五福的孵化經驗上也學到了不少東西。
陳五福做一個行業的專業孵化器,一般投資不超過15個項目。培育一段時間后,有一些出售,有一些整合,有一些放棄。對於一些管理不善的企業,陳五福有時會親自上陣。
在技術、團隊、模式都充滿很大不確定性的早期企業,華裕達認為投資策略不能簡單為“投人”。在他看來,某種程度上技術顯得更為重要,人是可以變化的。華裕達遇到過不少技術人才不能勝任管理崗位的例子,因此,不能因為人的問題輕易放棄項目。
投資項目時,華裕達往往一開始就直接指出創始人的管理問題,協助對方將經營團隊的薄弱環節補上。
有時候華裕達如陳五福一樣,自己去經營管理被投資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