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土畲族鄉

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下轄鄉

赤土畲族鄉,江西省贛州市南康區下轄鄉,位於南康區西南部,東鄰蓉江街道,南連浮石鄉和大余縣,西靠崇義縣,北接橫寨鄉。總面積142.13平方千米。截至2018年末,赤土畲族鄉戶籍人口52028人。截至2020年6月,赤土畲族鄉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

2001年,撤銷赤土鎮建制,改設赤土畲族鄉,成為贛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也是江西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鄉。

2018年末,赤土畲族鄉有工業企業2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家。

歷史沿革


赤土畲族鄉
赤土畲族鄉
赤土鄉紅壤甚多,又產赤金,赤土以此得名。以駐地村赤土圩命名。解放初屬浮石區赤土、愛蓮兩鄉和蓉江區的武功鄉一部分。合作化時屬赤土區的赤土、愛蓮、蓮塘、武功四鄉,有赤土、青塘、蓮塘、愛蓮等19個高級社。
1958年屬先鋒、蓮塘2個公社。
1961年屬赤土區赤土、蓮塘、武功3個公社。
1965年蓮塘、武功2公社併入赤土公社,1968年虎橋公社併入,
1972年分出長塘公社。1984年改名赤土鄉,
1989年撤鄉設鎮。
1997年,面積157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旗山、赤土、紅桃、樟樹、河壩、蓮塘、十里、富田、羅屋、青塘、愛蓮、花園、竹坑、虎崗、小嶺、大蘇、杏花、瓦嶺、小水、稈背、三村、埠下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赤土圩。
2001年撤銷赤土鎮建制,改設赤土畲族鄉,是贛州市唯一的少數民族鄉。

地理環境


全鄉總面積157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90987畝,森林覆蓋率達66.3%,耕地面積16055.5畝,人均有耕地0.47畝。境內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水庫2座,全鄉有效灌溉面積9395畝,旱澇保收面積9295畝,構成了“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自然環境。
赤土畲族鄉位於南康區西南部,是江西省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鄉。東鄰蓉江街道,南連浮石鄉和大余縣,西靠崇義縣,北接橫寨鄉。 總面積142.13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赤土畲族鄉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赤土畲族鄉西部屬山區,約佔面積的76%;東部為丘陵,赤土河兩岸有較大的河谷平地,分別約佔總面積的20%和4%。
氣候
赤土畲族鄉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水文
赤土河橫貫赤土畲族鄉全境。 

自然資源


赤土畲族鄉有山地面積12732.4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6.3%,經濟林木面積766.67公頃。耕地面積1070.36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017.76公頃,旱地面積52.61公頃,養殖水面約66.67公頃,人均有耕地0.027公頃。 
赤土畲族鄉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鎢、銅、錫、鈷礦。
東鄰蓉江街道辦事處,南連浮石鄉和大余縣,西靠崇義縣,北接橫寨鄉。南康至崇義縣楊眉鄉公路從東至西在境中穿過。赤土紅壤甚多,又產赤金,赤土以此得名。境內地勢自西向東傾斜,赤土河橫貫全境。全鄉總面積157平方千米,西部屬山區,約佔面積的76%;東部為丘陵,赤土河兩岸有較大的河谷平地,分別約佔總面積的20%和4%。全鄉有山地面積12732.46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6.3%,經濟林木面積766.67公頃。耕地面積1070.36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017.76公頃,旱地面積52.61公頃,養殖水面約66.67公頃,人均有耕地0.027公頃。境內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水庫2座,全鄉有效灌溉面積626.33公頃,旱澇保收面積619.67公頃,構成了“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自然環境。境內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主要有金、鎢、銅、錫、鈷礦。鄉政府駐赤土圩,距市區11千米。

行政區劃


1997年,赤土鎮下轄22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赤土圩。 
行政村旗山赤土紅桃樟樹河壩蓮塘十里富田羅屋青塘愛蓮花園竹坑虎崗小嶺大蘇杏花瓦嶺小水稈背三村埠下
截至2020年6月,赤土畲族鄉下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
行政村赤土村稈背村河壩村花園村瓦嶺村富田村虎崗村青塘村杏花村小嶺村愛蓮村紅桃村三村村小水村蓮塘村旗山村十里村
全鄉轄轄7個行政村,309個村民小組,人口49639人(2019),主要居住在花園、富田、河壩三個少數民族村。2001年9月經省政府批准由赤土鎮改設赤土畲族鄉,目前是全省七個民族鄉中少數民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民族鄉。
行政村赤土虎崗青塘富田花園河壩稈背十里旗山杏花蓮塘愛蓮三村小水小嶺瓦嶺紅桃

人口民族


1997年,赤土鎮人口3.6萬。 
2017年末,赤土畲族鄉常住人口46315人。 
截至2018年末,赤土畲族鄉戶籍人口52028人。 
畲族人口主要居住在花園、富田、河壩三個少數民族村。 

經濟


綜述
2006年,赤土畲族鄉財政收入完成1000多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5%。 
2018年末,赤土畲族鄉有工業企業2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家。 
產業
赤土畲族鄉境內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水庫2座,全鄉有效灌溉面積626.33公頃,旱澇保收面積619.67公頃。 
赤土畲族鄉有以臍橙為主的果業和生豬生產兩大產業。
經濟建設
赤土畲族鄉
赤土畲族鄉
緊扣“第一要務”,經濟建設穩步推進。
1、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培植財源,力促財政增長。赤土畲族鄉充分利用礦產品和山林資源優勢,按照“親商、安商、富商”的理念,不斷優化招商引資環境。引進贛州客商興辦了立生化工有限公司,並超額完成了市分配鄉重點企業招工任務。堅持內生型經濟和招商引資兩翼齊飛。著力解決礦產品開採業主、加工老闆的困難,為個私企業發展創造了一個寬鬆的環境。2006年,全鄉財政收入完成1000多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05%。
2、制定出台優惠政策,不斷優化創業環境,大力支持全民創業。今年新增工商戶38戶,新增註冊資金200萬元以上的私營企業2家,超額完成市裡下達的民營企業發展目標任務。全鄉出現了“幹部創事業,百姓創家業,能人辦企業”的良好創業態勢。

交通


赤土畲族鄉有南康區至崇義縣楊眉鄉公路從東至西穿過。

社會


教育事業
截至2017年,赤土畲族鄉有小學25所,其中完小16所、教學點7所,學生4462人,教職工201人。普通初中2所。學生3050人,教職工125人。 
文化事業
截至2017年,赤土畲族鄉有文化科技示範戶20戶。 
醫療衛生
截至2017年,赤土畲族鄉有有衛生院1所,個體診所35所。
基礎設施
全鄉有郵政支局、電信支局一所,建成4個移動基站和1個聯動基站,手機信息覆蓋率90%,實現了村村通電視、電話、公路。全鄉17個行政村全部完成農電改造。全鄉有小學25所,其中完小16所、教學點7所,學生4462人,教職工201人。普通初中2所。學生3050人,教職工125人。全鄉有文化科技示範戶20戶。有衛生院1所,個體診所35所。
社會事業
赤土畲族鄉
赤土畲族鄉
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題,社會各項事業全面發展。2006年,全鄉黨政班子始終牢牢把握“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這一主題,認真學習貫徹《江西省少數民族權益保障條例》,召開了南康區貫徹全省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座談會。以河壩少數民族村改水為主題的宣傳節目,10月4日在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頭版頭條播出后,在全區產生了良好反響。爭取了100多個少數民族移民指標,人均補助2000元;爭取了49公里村組公路硬化指標等。並將爭取的資金全部用於民族鄉、民族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結構調整。
2006年,精神文明建設再結碩果。赤土民族中學、赤土中心小學均榮獲教學質量三等獎。老幹部和老年體協工作開展得較好,老年體協工作也多次受到上級表彰。積極組團參加省少數民族蹴球賽和南埜之聲文藝會演,分別榮獲一等獎、二等獎。多次組織市採茶劇團來我鄉演出,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醫療衛生條件不斷改善,醫療衛生點漸趨合理,開展了上呼吸道普查工作,建立健全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體系。
產業發展
全鄉新開發果業面積800畝,生豬出欄3.6萬頭。小嶺村人口僅有1100多人,以臍橙為主的果業面積已達1500多畝,實現了人平一畝果目標,06年小嶺村臍橙突破100萬斤。繼續推動果業與生豬生產兩大產業的發展,果業生產、生豬生產兩項工作多年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繼續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支柱產業和新特產業做大做強。在不斷完善小嶺臍橙協會、虎崗生豬飼養銷售協會及鄉生態農業發展協會各項制度的基礎上,新成立了杏花臍橙協會。
工作成就
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礦產品加工、生豬和果業生產是我鄉三大支柱產業,年納稅100萬元以上的企業有:赤土康輝礦業有限公司、赤土錫業有限公司、紅桃鎢礦和南康區祥康礦產品加工廠等四家礦產品加工企業。果業以甜柚、臍橙為主,全鄉果業面積6200畝,生豬年出欄36000頭,生豬存欄16000頭,該鄉花果園新華農莊先後榮獲贛州市“精品果園”、江西省無公害農產品(畜禽)基地等光榮稱號。目前,在規劃建設3萬畝油茶基地,計劃分五年實施。自2011年初啟動以來,已開發油茶麵積8000多畝。同時成立了2個油茶專業合作社,現有會員120多名,規模以上種植戶20多人。
新農村建設
新農村建設和文明圩鎮創建情況
赤土畲族鄉
赤土畲族鄉
(一)堅持“建設末始,規劃先行”,完成了129個村莊規劃編製,全鄉20戶以上村莊的規劃編製工作全部勝利完成。完成了圩鎮2005-2020年總體規劃,並通過評審。
全鄉共拆除“空心房”2864平方米。示範點上各種“空心房”已基本拆除。
全鄉共清除路障39處,共清理水溝1900多米,硬化水溝1334米,清除雜草污泥垃圾120餘噸。在“三清”的同時,積極推進改水、改廁、改路。2006年全鄉新增改水農戶246戶,新增改廁農戶114戶,改灶65戶,修鵝卵石路300米,硬化了主幹道13公里,新修公路3公里,平整修復公路9公里,蓮塘、十里、杏花、小嶺、花園等村30多公里公路正在硬化。新建籃球場一個,普及電話364部,新裝有線電視124戶。共建農民培訓基地19個,農民知識化工程培訓農民1900餘人次。大力推廣電腦農業,為三個少數民族村配備了電腦。
共裝飾民房80000多平方米,硬化通戶路1893平方米,硬化屋檐9964平方米,硬化余坪7846平方米,共建休閑場所8處,綠化植樹260株。
(二)集中整治與經常管理相結合,繼續開展文明圩鎮創建活動。共拆除臨街違章建築物9處190平方米、店面棚點30餘處120平方米、亂貼亂掛廣告200餘處40平方米;清理佔道標牌11處5平方米、佔道雜物22處92平方米、佔道炊具5處30平方米;清除街道垃圾9噸,清除圩鎮周邊雜草雜物近11噸。共清理公路路面堆積物12噸,剷除公路兩側雜草、垃圾13噸,拆除公路兩側破舊房屋、廁所12間。經過強力整治,圩容路貌煥然一新。

獲得榮譽


2017年12月26日,獲評第五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範區(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