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胎生動物

卵胎生動物

動物的卵在體內受精、體內發育的一種生殖形式。受精卵雖在母體內發育成新個體,但胚體與母體在結構及生理功能的關係並不密切。胚胎髮育所需營養主要靠吸收卵自身的卵黃,胚體也不會與母體輸卵管進行物質交換。這是動物對不良環境的長期適應形成的繁殖方式,實際母體對胚胎主要起保護和孵化作用。

簡介


在長達幾十億年的生命長河中,有些動物為了保護自己的幼崽,維護種族的繁衍,會演化出一些巧妙的生殖方式。雖然這些動物不具備胎生的條件,可它們卻能夠把本該排出體外的受精卵留在體內,最後像哺乳動物那樣把“小寶寶”生出來。但這種生育方式與哺乳動物的胎生方式又有很大不同。
卵胎生動物
卵胎生動物

釋義


動物的受精卵在母體內發育成新的個體后才產出母體。但其發育時所需營養,仍依靠卵自身所貯存的卵黃,與母體沒有物質交換關係,或只在胚胎髮育的後期才與母體進行氣體交換和有很少營養的聯繫。它是介於卵生和胎生之間的情況。錐齒鯊、星鯊、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和胎生蜥、銅石龍蜥等均為卵胎生動物。
在動物的有性生殖過程中,其所產生的新個體雖不是卵而是幼體形態,但在母體內則備有作胚胎營養的卵黃,胚胎的發育並不直接依賴母體的營養,而只不過是卵在母體內發育、孵化,這和哺乳類靠與母體間組織聯繫而獲取營養的真正胎生是有區別的,所以稱這種生殖為卵胎生;蝮蛇、田螺和一些魚類都是卵胎生。不過在魚類也有通過其他方式靠母體營養而發育的,這也是一種真正的胎生形式。例如海鯽類,是在卵巢內進行受精、發育、孵化,而仔魚是在卵巢腔中,於開口之前,經過體上皮和鰓孔攝取卵巢組織所供給的營養。此外,在鯊類和鰩類,其開始發育是依靠卵黃營養,但待卵黃耗盡時,便通過卵黃囊與輸卵管下部的所謂子宮(內壁生有許多絨毛)發生聯繫,接受來自母體的營養,表現出與哺乳類真正胎生相似的狀態。此外在體內受精方面,有的在產卵前已於母體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發育(如鳥類),也可稱為廣義的卵胎生。

卵胎生物種


行卵胎生的動物有部分的鯊、孔雀魚大肚魚等。例如一些毒蛇的卵一直懷在媽媽的肚裡,小蛇在母親的腹中孵化后才產出,由於小蛇的營養來自於卵而非來自於胎盤,所以稱之為卵胎生。

卵胎生過程


卵胎生動物的受精卵則停留在母體的生殖道內,藉卵本身的卵黃質發育成幼體,一待成熟,母體的生殖道收縮將幼體連同卵膜(vitellinemembrane)排出體外。所以卵胎生動物的胚胎受到母體的適當保護,孵化存活率比卵生者較有保障。

卵胎生特點


最突出的特點是:受精卵在母體內並不能得到母親供給的營養,胚胎髮育同樣受制於蛋殼內的營養物質。這種表面上看起來是胎生,實質上卻是卵生的生殖方式。

代表物種


一些爬行動物採用卵胎生的方式生育後代,特別是生活在較寒冷地區的爬行動物更樂於使用這種生育方式,因為蛋在母體內會比埋在土壤中更加溫暖。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動物也是通過卵胎生的方式直接生育下一代的,因為太多的水會對蛋產生破壞作用。錐齒鯊、星鯊、某些毒蛇(如蝮蛇、海蛇)和胎生蜥、銅石龍蜥等均為卵胎生動物。田螺和一些魚類也是卵胎生。
卵胎生動物
卵胎生動物
鯊魚有3種繁殖方式:卵生、卵胎生和胎生。卵生鯊魚將卵直接產在水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孵育,一頭幼鯊便會破殼而出。採用卵胎生的鯊魚將卵保留在母體內,幼鯊在母體內發育完全后,由母鯊生下。卵生和卵胎生的鯊魚一般都生活在大海深處,而在大海中上層生活的鯊魚則通常採用胎生的方式繁殖後代。因種類不同,胎生鯊魚的產崽數也不相等,一般為2-10條,妊娠期都在1年以上。胎生鯊魚的胚胎在母體的子宮裡發育,營養由卵黃囊胎盤供給,直到幼鯊完全成形時才產出。
田螺是一種卵胎生動物,從受精卵到仔螺的產生,大約需要在母體內孕育一年時間,一隻母螺全年產出100-150隻仔螺。
鉤吻海蛇為卵胎生動物,每次可產3-30個幼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