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集

河南省南陽市鄧州市下轄鎮

劉集位於河南省鄧州市東南32公里,位於豫、鄂兩省、三縣市交界處,東與新野縣接壤,南與湖北省襄陽縣交界,西與構林鎮毗鄰,北與小楊營鄉隔湍河相望。地理位置優越,公路交通四通八達。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北長11公里,東西寬11、8公里,鎮域面積129、8平方公里。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劉集鎮有耕地13萬畝,土壤屬深層砂礓黑土。

行政區劃


轄24個行政村,118個自然村,256個村民小組,1.56萬戶,6.2萬人。

經濟


農業

劉集鎮是一個農業大鎮,農副產品資源豐富,農作物以小麥、棉花為主,兼種玉米、芝麻、紅薯,小辣椒、花生等農作物,連續6年交售國家商品糧1270萬斤,居南陽市各鄉鎮之首,連續4年種植棉花10萬畝,向國家交售皮棉1000萬斤左右,被譽為“全國第二植棉大鄉”,農業部棉鈴蟲防治現場會也在該鎮召開,中央電視台、農民日報、河南日報等多家新聞單位給予報道。被命名為河南省“科技示範鄉”和“科普示範鄉”,河南省“鄉鎮之星”,綜合經濟實力居鄧州市第五位,是鄧州市第一批達標的小康鄉鎮之一。
(一)小麥。劉集鎮是鄧州市優質小麥生產基地,近年來,種植豫麥18、豫麥35等優質良種每年都保持在7、5萬畝,按照種子下地、管子上馬的指導思想,加強管理,搞好統一技術物資服務,推廣配方施肥、化學除草,小麥產量逐年增長,99年克服天氣乾旱,後期雨澇等不利因素,單產達405公斤。連續6年居鄧州市各鄉鎮之首,總產達3000萬公斤,可提供620萬公斤商品糧。該鎮生產的小麥出面率高,具有蛋白質含量高,粉質細膩,適口性好,是餃子粉麵包粉、麵條粉的主要原料,有很高的商品食用價值。
(二)棉花及副產品。棉花是該鎮的支柱產業,自98年以來,高薪聘請外地植棉專家常駐該鎮進行指導,98年棉花單產皮棉71公斤,總產70萬公斤,平均衣分37、8,絨長29毫米,色澤純白,拉力強度大,容重高,棉籽出油率高達12——14%,為了充分利用棉花副產品,鎮與棉花廠聯辦了榨油廠,實現年產值1500萬元。正在逐步探索棉籽殼栽培實用菌,棉柴加工纖維板技術,實現副產品的加工增值。
(三)畜牧業。由於農副產品的豐富,帶動了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被確定為南陽黃牛繁育基地。該鎮近幾年以鎮辦黃牛育肥廠為龍頭,大力發展畜牧養殖“三專”生產,培育專業場4個,專業村7個,專業戶560戶,對養殖大戶實行政策、資金扶持,發放貼息貸款,使全鎮畜牧養殖業得到較快發展。98年黃牛存欄2、2萬頭,生豬存欄3、2萬頭,羊存欄4、3萬隻,畜牧完成產值6000萬元。

特色產品

(一)無籽西瓜、大棚蔬菜。98年以來,該鎮把種植無籽西瓜和大棚蔬菜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從唐河、省農大聘請兩名專家,指導無籽西瓜、大棚蔬菜種植。今冬明春將建塑料大棚50——60個,可提供反季節蔬菜5萬公斤,明年將擴種無籽西瓜4000畝,可提供優質無籽西瓜240萬公斤。
(二)黃酒。劉集鎮農民有著悠久的釀酒傳統,他們將豐收后剩餘的穀子、黍子作為釀酒原料,將其蒸煮后入壇密封,埋在地下自然發酵,製成地封黃酒。其味甘甜,酒香醇和,男女老幼皆愛飲用。近年來,劉集鎮不斷採用新工藝,用梗米、糯米、秈米、穀子等原料,加入麥曲、糖化曲、陳皮、紅果甘草、菊朱等十多味中草藥,經長期地封發酵,生產出含有十餘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糖脂類及其礦物質的黃酒,創出了祥峰、地封等十幾個品牌的黃酒,組建了黃酒集團,年產黃酒1500噸,產值1200萬元,產品遠銷南陽、襄陽等周邊13個縣市,成為農村新的經濟增長點。

文化


文物古迹

(一)鉗盧陂。位於劉集西北6公里,王堤自然村西側。東漢張衡南都賦》中有“鉗盧玉池”句,鉗盧即為此陂,《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堰陂》載:西漢元帝建昭中(公元前38——34年),南陽太守召信臣所建,陂南北長8公里,東西闊3公里,佔地93頃86畝,灌糧田3萬餘頃,現存遺址有高0、5米、寬4米、長3000米的壩基。
(二)焦坡革命烈士紀念井。位於劉集鎮焦坡村南100米處,屬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32年紅四方面軍北上經此,有10名戰士被反動武裝頭子焦占魁殺害投入此井掩埋。1965年,縣人民政府於井旁紀念碑,碑高5米,正面刻“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背面詳述遇難烈士的生平和功績,碑周圍松柏蒼翠,楊柳垂青,每年清明節,該鎮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掃祭紀念愛國主義教育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