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式轟炸機
一式轟炸機
一式轟炸機(英文:Type 1 Bomber ,生產編號:G4M ,盟軍代號:Betty ,譯文:貝蒂)是日本三菱公司製造的G4M一式海軍攻擊機,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富盛名的日本轟炸機。一式陸攻為雙發的中型水平/魚雷兩用轟炸機,盟軍代號“貝蒂(Betty)”粗而圓的機身象極一根大雪茄,早期的型號無裝甲保護其脆弱的油箱,因此很容易被美軍擊落,被戲稱為“飛行的打火機(Flying Lighter)”。但是,一式攻擊機憑藉大航程和高速度成為開戰初期盟軍的噩夢,在整個大戰中一直服役於日本海陸軍。
製造的G4M一式海軍攻擊機,是太平洋戰爭中最富盛名的日本轟炸機。一式攻擊機憑藉大航程和高速度成為開戰初期盟軍的噩夢,在整個大戰中一直服役於日本海陸軍。
一式的行蹤遍布太平洋各地,1941年12月,從西貢機場起飛的一式和九六式攻擊機擊沉了英國遠東艦隊的威爾士親王號和反擊號;1942年,作為拉包爾基地的主力轟炸機多次對瓜島機場進行空襲;1943年4月18日,搭乘一式轟炸機前往前線視察的山本大將被美軍擊落喪命;1945年以後一式已顯得非常過時,成為美軍飛行員非常容易射殺的獵物;1945年8月19日,兩架塗裝成全白色的一式陸攻運載著日本投降談判團前往硫磺島美軍基地。
戰爭期間一共建造了大約2500架一式陸攻,其中一半為G4M1型,另一半包括60架G4M3型,剩餘為G4M2型。根據戰爭中暴露的缺點,一式的兩種改進型相應增加了裝甲,並可掛裝自殺飛機。
設計指標
隼式戰鬥機是中島飛機公司於1937年12月在日本陸軍的指示下開發的單發單座戰鬥機。用於取代九七式戰鬥機(中島Ki-27)。軍方要求該機的最大速度達到500公里/時,並能夠在5分鐘內爬升至5000米高度,續航距離必須在800公里以上,武器則為兩挺7.7毫米機槍。除此以外,新飛機必須擁有等同於九七式戰鬥機的優異機動性。
首飛折翼
第一架原型機於1938年12月12日進行首次試飛,由於陸軍要求不合理,原型機試飛時發生了空中解體的慘劇,由於有零戰原型機在空中解體的前例,陸軍要求其對機體結構加強。因為此次意外,日本陸軍對隼的性能要求回歸合理面,要求以機體的穩定性為主(此種性能指標之要求為當時日本各軍種之通病)隼式生產型4301原型機
隼式原型機側視圖,注意螺旋槳的前端並未安裝轂蓋,座艙後部結構、無線電天線桿安裝以及垂直尾翼造型均與生產型有明顯區別。
武備發展
最初裝備的7.7mm機槍無法滿足需求,在一型乙上改為一挺12.7mm與一挺7.7mm機槍,一型丙上改為兩挺12.7mm機槍外加翼下掛載兩枚30千克航空炸彈,二型甲上改為可掛載兩枚250千克炸彈,在三型乙中進一步換裝兩門20mm航炮。此外一型丙在進行自殺式襲擊時可搭載一枚250公斤炸彈。
乘員:7人
機長:19.97米
翼展:24.89米
機高:4.9米
空重:6471千克
發動機:2×三菱MK4A-11“化成”14缸星形發動機,1,141千瓦(1,530馬力)
最大起飛重量:12,860千克
最大飛行速度:428千米每小時
最大航程:2852千米
1、炮:1×20毫米型99炮(尾炮塔),4×7.7毫米92式機槍(前炮塔×1,束腰位置×2,炮塔頂部×1);
2、炸彈:1×858千克(1,892磅)類型91開3(改進的模型3)空投魚雷或1×800公斤(1,764磅)炸彈或4×250千克(551磅)炸彈。
Ki-43(一型)
原型機
Ki-43-I Mark.1a(一型甲)
裝備兩挺7.7mm航空機槍,使用三個橡膠自封油箱。
Ki-43-I Mark.1b(一型乙)
換裝一挺7.7mm航空機槍和一挺12.7mm航空機槍。
Ki-43-I Mark.1c(一型丙)
換裝兩挺12.7mm航空機槍,可在翼下掛載兩枚30千克航空炸彈;隨著更多12.7mm機槍列裝,早期的1a、1b型都陸續被升級到1c型的架構。
Ki-43-II(二型)
原型機、驗證機,採用了Ha-115發動機、更短更堅固的機翼、反射式瞄具。
Ki-43-II Mark.2a(二型甲)
可以攜帶兩枚250千克炸彈。
Ki-43-II Mark.2a後期型(二型甲後期型)
改善滑油系統散熱效率,加裝著陸燈,座艙增加12mm裝甲板。
Ki-43-II Mark.2b(二型乙)
加裝無線電,駕駛員靠背上增加裝甲。
Ki-43-II Mark.2b後期型(二型乙後期型)
可以攜帶副油箱。
Ki-43-II-Kai Mark.2改(二型改)
使用燃油直噴發動機技術,增加油箱容量。
Ki-43-III Mark.3(三型)
原型機,使用1230馬力的Ha-115-II發動機,可掛載兩個110升副油箱。
Ki-43-III Mark.3a(三型甲)
安裝可以雪地起飛的滑撬。
Ki-43-III Mark.3b(三型乙)
換裝兩門20mm航炮。(只生產了兩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