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會計目標的結果 展開
- 會計目標
- 財務目標
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
會計目標是會計工作應該達到的要求和目的。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對會計目標的研究極為重視,自20 世紀20 年代以來的80 多年中,這些國家對會計目標的研究日益深入,最後將會計目標定位在“提供對決策有用的信息”上。
是會計理論界的一個熱點問題。西方會計界(以美國為代表)主要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探討會計目標,並逐漸將其視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這在美國財務會計概念結構中表現得尤為突出,70年代后美國會計界關於會計目標的研究,形成了兩個流派: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而目前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於會計目標的探討,也主要局限於這兩個學派之爭。烽火獵頭公司專家認為會計是指為哪些人提供哪些會計信息,以及滿足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哪些需要,因此會計目標是建立會計實務和會計理論的基礎,是會計理論基本結構的最高層次。
會計目標
儘管受託責任普遍存在,在會計上反映,或比較側重這一責任的履行情況的反映也無可非議,但是,若將“認定和解除受託責任”作為會計理論研究的起點,至少有以下一些不妥之處:(1)受託責任學派強調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的整體完整性,認為只有完善的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才能確保會計實務的正確性,但會計系統和會計制度內容複雜,保證兩者的完善性這一提法比較抽象,一旦實務中出現問題,則難以確定問題的根源,造成眾說紛紜、難以統一的局面。(2)在會計處理上,由於受託責任學派強調客觀性勝於相關性,因此要求採用歷史成本計量模式。雖然歷史成本模式有其自身的優勢,但會計作為一門服務性的學科,應隨時注意適應經濟環境的變化,忽視市場的變化,只能使會計這門學科墨守成規,弱化其服務功能。(3)在會計信息方面,受託責任學派很少會顧及到資源委託者以外的信息需求,按照這一思想,會計人員往往難以體會潛在投資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容易逐漸喪失完善會計信息的積極性,也難以進一步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特點二、決策有用學派的主要觀點及局限性發展歷程 1964年—1966年,美國會計學會發表了《基本會計理論報告》,初步提出了將會計信息的使用者、會計信息的用途、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和經濟決策聯繫起來的會計目標思想。在報告中,會計的第一項具體目標被描述成:為了“作出關於利用有限資源的決策,包括確定重要的決策領域以及確定目的和目標”而提供有關的信息。
1978年,美國財務會計準則委員會在其《財務會計概念公告》中,對財務報表的目標則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1)財務報告應提供對現 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資、信貸及類似決策有用的信息;(2)財務報告應提供有助於現 在和可能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評估來自銷售、償付到期證券或借款等的實得收入的金額、時分佈和不確定的信息;(3)財務報告應能提供關於企業的經濟資源、對這些經濟資源的要求權(企業把資源轉移給其他主體的責任及業主權益)、以及使資源和對這些資源要求權發生變動的交易、事項和情況影響的信息。
會計目標
儘管在資本市場發達的情況下,決策有用理論可以使會計信息和信息使用者緊密相聯,並能促進會計理論研究更具有針對性和方向性及密切會計理論和實踐的聯繫。但考察我國當前資本市場的發展情況,我們不難發現,由於大量非流通股的存在,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在企業資本籌集過程中發揮主要作用,企業的經營活動也並非完全以資本市場為導向,而眾多的潛在投資者也僅僅是通過會計信息來初步了解一下上市公司而已,遠遠談不上決策。因此,我國如果按照決策有用的思路來構建會計目標必然會在以下兩方面給會計人員帶來迷茫:會計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到底如何確定?誰有恰當的權利要求企業提供信息?
會計目標應被明確為節約交易費用。
既然在我國的經濟環境中,受託責任學派和決策有用學派均有其局限性,那麼當前我們該如何構建適合我國經濟特點的會計目標呢?筆者認為,運用產權理論中的一些觀點去研究我國的會計目標不失為一條新的途徑。
產權可以被定義為“主體擁有的對物和對象的最高的、排他的佔有權”。它是指民事權利主體所享有的經濟權利,包括以所有權為主的物權、債權和知識產權等。其內涵可分為資本權、佔有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然,這種法學上的解釋也明顯帶有經濟學的意義,英國學者Y.巴澤爾在其《產權的經濟分析》中就曾指出:“法律的權利會強化經濟權利,但前者並不必然是後者存在的充分條件。”
根據上述對產權的解釋,我們可以推出,一切對企業具有任何形式排他性的某種權利的個人或組織都是企業的投資主體。投資者對企業擁有所有權,債權人對企業擁有排他性的只能由自己行使的債權,政府對企業擁有稅收征管權(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強制性的單向債權)等,因而我們可以明確投資者、債權人、政府都是企業的產權主體,另外資本市場上廣大的資金供應者也可看作企業潛在的產權主體。根據這一理解,我們認為,會計應該是為這些現實的或潛在的產權主體服務的。另外,產權理論認為,雖然市場交易能協調分工,但要完成市場交易是需要費用的,而且有些時候這些交易費用是非常大的。正因為如此。企業作為一種有別於市場的協調分工的組織形式就出現了。雖然用企業方式協調分工完成交易也需要費用,但因為企業方式的交易費用低於市場方式的交易費用,即交易費用的節約是企業出現的原因。而在企業的不斷發展演進過程中,交易費用的不斷節約不僅是因為在企業內部某些市場交易被相應的指令所取代,還因為會計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會計目標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現實的和潛在的產權主體日益複雜多樣,於是各產權主體必然要求會計提供客觀、公允、相關的信息來節約其交易費用。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會計作為“節約各產權主體交易費用”的目標始終貫穿著整個經濟的發展中。
要全面地把握會計“節約交易費用”的目標,我們還需要分析構成和制約會計目標的三個要素即會計目標的主體、客觀及實現方式。
會計目標
它主要明確“會計信息的使用者需要什麼樣的會計信息”這一問題。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為節約交易費用,必然對會計信息提出要求,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希望會計信息是客觀的、公允的及他們需要的。因此,具備客觀性、公允性、相關性的會計信息構成了會計目標的客體。
它主要強調的是會計信息的提供方式及用途。由於我們已明確會計信息的使用主體為那些和企業產權相關的投資者、債權人、政府、接受委託經營管理企業的企業內部各級管理人員以及眾多的潛在產權主體,那麼會計信息在考慮各方的需求之後,其提供方式相應地就有了正式對外公布的會計報表和對內的會計報告及非簿記方式。提供會計信息的這些方式,降低了會計信息使用主體的搜尋信息的成本及由此可能導致的決策失誤帶來的風險。
會計目標
另外,在我國資本市場發育並不健全的情況下,資本市場的投資者儘管不能單純依靠會計信息進行決策,但他們通過運用這些公布的會計信息而節省交易費用確是毋庸置疑的。正是在這些意義上,與決策有用學派相比,“節約交易費用”論更適合我國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