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居

中國民居

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由於中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中國的民居是我國傳統建築中的一個重要類型,是我國古代建築中民間建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內容。

基本介紹


國畫中國民居-譚翃晶作品
國畫中國民居-譚翃晶作品
中國疆域遼闊,歷史悠遠,各地自然和人文環境不盡相同,因而中國民居的多樣性在世界建築史也較為少見。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幅員廣大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築的經驗,在漫長的農業社會中,生產力的水平比較落後,人們為了獲得比較理想的生活環境,以樸素的生態觀,順應自然和以最簡便的手法創造了宜人的居住環境。
中國民居結合自然、結合氣候、因地制宜。中國民居具有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是最基本的建築類型,出現最早,分佈最廣,數量最多。

特徵


民族特徵

民居中的特徵,主要是指民居在歷史實踐中反映出本民族地區最具有本質的和代表性的東西,特別是要反映出與各族人民的生活生產方式、習俗、審美觀念密切相關的特徵。民族的經驗,則主要指民居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如何滿足生活生產需要和向自然環境鬥爭的經驗,譬如民居結合利用地形的經驗、適應氣候的經驗、利用當地的材料的經驗以及適應環境的經驗等,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因地制宜、因材致用的經驗。
民居分佈在全國各地,由於民族的歷史傳統、生活習俗、人文條件、審美觀念的不同,也由於各地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不同,因而,民居的平面布局、結構方法、造型和細部特徵也就不同,呈現出淳樸自然、而又有著各自的特色。
特別是在民居中,各族人民常把自己的心愿、信仰和審美觀念,把自己所最希望、最喜愛的東西,用現實的或象徵的手法,反映到民居的裝飾、花紋、色彩和樣式等結構中去。如漢族的鶴、鹿、蝙蝠、喜鵲、梅、竹、百合、靈芝、萬字紋、回紋等,雲南白族的蓮花、傣族的大象、孔雀、檳榔樹圖案等。這樣,就到、導致各地區各民族的民居呈現出豐富多彩和百花爭艷的民族特色。

漢族民居

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主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對稱方式布局的北京四合院為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是舉行家庭禮儀、接見尊貴賓客的地方,各幢房屋朝向院內,以游廊相連接。北京四合院雖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但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華北、東北地區的民居大多是這種寬敞的庭院。

地方特色

民居建築沒有像官方建築都有一套程序化的規章制度和做法,它可以根據當地的自然條件、自己的經濟水平和建築材料特點,因地因材來建造房子。它可以自由發揮勞動人民的最大智慧,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建築的內在規律來進行建造。因此,在民居中可以充分反映出,功能是實際的、合理的,設計是靈活的,材料構造是經濟的,外觀形式是樸實的等建築中最具有本質的東西。特別是廣大的民居建造者和使用者是同一的,自己設計、自己建造、自己使用,因而民居的實踐更富有人民性、經濟性和現實性,也最能反映本民族的特徵和本地的地方特色。

種類


綜述
廣東鑊耳屋
廣東鑊耳屋
中國的民居種類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北京的四合院、廣東鑊耳屋、蒙古族的蒙古包、陝西、河南的窯洞、福建的土樓等等。而其中我認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是傳統傣族住居。傣族民居是傣族人民根據當地的自然氣候和自然經濟條件,在比較原始狀況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居形式,有著很強的地方特色和鮮明的歷史特徵。傣族住居因地處偏遠的熱帶地區,形成了與內地迥然不同的建築風格。
住居圍護結構輕薄通透,象徵性的院牆——籬笆使住居十分開敞。這就是傳統傣族民居的三大特徵之一適應自然環境。第二大特徵是形式語言:根據地區特有的自然、社會條件和文化習俗,形成了又由整體到細部一系列完善、獨有的造型語言,即纖細、含蓄和柔媚的風格。而其三則是住居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文化形態認識過程的一種註解。傣族人溫和、善良、內向、細膩的心裡氣質決定了其居住的陰性特徵——樸實、輕盈、柔媚,與中原漢式住居渾厚、粗獷、墩實的造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南方民居
南方民居
南方民居
中國南方的住宅較緊湊,多樓房,其典型的住宅是以小面積長方形天井為中心的堂屋。這種住宅外觀方正 如印,且樸素簡潔,在南方各省分佈很廣。
在閩南、粵北和桂北的客家人常居住大型集團住宅,其平面有圓有方,由中心部位的單層建築廳堂和周圍的四、五層樓房組成,這種建築的防禦性很強,以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為代表。在中國的傳統住宅中,永定客家土樓獨具特色,有方形、圓形、八角形和橢圓形等形狀的土樓共有8000餘座,規模大,造型美,既科學實用,又有特色,構成了一個奇妙的民居世界。
福建土樓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性。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少數民族居住建築
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的居住建築也很多樣,如西北部新疆維吾爾族住宅多為平頂,土牆,一至三層,外面圍 有院落;藏族典型民居“碉房”則用石塊砌築外牆,內部為木結構平頂;蒙古族通常居住於可移動的蒙古包內;而西南各少數民族常依山面水建造木結構干欄式樓房,樓下空敞,樓上住人,其中雲南傣族的竹樓最有特色。中國西南地區民居以苗族、土家族的吊腳樓最具特色。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沒有地基,以柱子支撐建築,樓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圈養牲畜。
北方窯洞
中國地域寬廣、民族較多,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在此,主要介紹一下個性鮮明的北方窯洞和古城內的民居。
北方窯洞民居
北方窯洞民居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住宅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 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古城民居
此外,中國還有保存較完好的古城,這些古城內均有大量的古代民居。其中,山西平遙古城和雲南麗江古城均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平遙古城是現存最為完整的明清古縣城,是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古縣城的典型代表。迄今為止,這座城市的城牆、街道、民居、店鋪、廟宇等建築,仍然基本完好,其建築格局與風貌特色大體未動。平遙是研究中國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建築、藝術等方面歷史發展的活標本。
始建於南宋的麗江古城是融合納西民族傳統建築及外來建築特色的惟一城鎮。麗江古城未受中原城市建築禮制的影響,城中道路網不規則,沒有森嚴的城牆。黑龍潭是古城的主要水源,潭水分為條條細流入牆繞戶,形成水網,古城內隨處可見河渠流水淙淙,河畔垂柳拂水。
川渝古村民宅
川渝古村民宅
川渝古村民宅
巴蜀文化博大精深,川渝古村民宅既有浪漫奔放的藝術風格,又蘊藏著豐富的想象力。依山傍水的建築與 當地的少數民族風俗緊密聯繫在一起,有著十分獨特的文化氣息,既有豪邁大氣的一面,又有輕巧雅緻的一面。如:
四川民居 四川李庄古鎮四川上里古鎮 四川羅城古鎮 四川黃龍溪古鎮 四川昭化古鎮 四川洛帶古鎮 四川堯壩古鎮四川羅泉古鎮 四川閬中古城四川磨西古鎮 四川桃坪羌寨四川肖溪古鎮 四川洪雅高廟古鎮 康巴藏族民居 四川郪江古鎮 重慶龔灘古鎮
嶺南古村民宅
嶺南地區的古村民宅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個性特徵,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除了注重其實用功能外,更要注重其自身的空間形式、藝術風格、民族傳統以及與周圍環境的協調。如:
廣東鑊耳屋、廣西黃姚古鎮 廣西桂林大圩古鎮 廣西南寧揚美古鎮 廣東順德逢簡古村

各地傳統民居


廣東民居
廣東鑊耳屋
廣東鑊耳屋
廣東民居代表是鑊耳屋,分佈於大珠江三角洲、粵西地區,是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多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因其山牆狀似鑊耳,故稱”鑊耳屋”。據說鑊耳狀的建築防火和通風性能良好: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的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在明清時期,一般是出過高官的村落或有功名的鄉紳才有資格在屋頂豎起鑊耳封火山牆。鑊耳屋象徵著官帽兩耳,具“獨佔鰲頭”之意,也是家境殷實的象徵。後來,只要是發了財的村民,都會建造一所鑊耳屋以顯示其富有與氣派。
鑊耳屋的內部格局是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兩廊”的肌理。“三間”指的是排成一列的三間房屋,其中間為廳堂,兩側為居室。三間房屋前為天井。天井兩側的房屋即為“廊”。“兩廊”一般用作廚房或門房。這種廊檐相間的布局,刻意營造虛實相結合的意境,不但較於閉塞自封的北地建築更顯開放,而且還擰開了一道實用的閥門:一方面便於空氣流通、消暑散熱;另一方面靠著廊廡連接了建築的骨骼,起到隔絕風雨、遮擋陽光的作用。當然,有的鑊耳屋的間數不止如此。開間越多意味著等級越高,這自然與先民的等級觀念相關。廣東現存的鑊耳建築群有碧江金樓、資政大夫祠、黃飛鴻紀念館、錦綸會館、廬江書院、嶺南印象園、沙灣古鎮大旗頭古村黃埔村、周氏大宗祠、黃埔南灣村、坑貝古村、塱頭古村、阮埇村、羅格孔家村、碧江村、大灣古村落、長岐古村、深井古村、九江煙南煙橋村、莘田村、松塘村、武壟村、莘村、黎邊村、逢簡村、璜溪村、蓮塘村、上岳村、大嶺村、汶塘古村、古蓬村、楪村、思本村、黎槎村、瓜嶺村、雅韶村、崗頭村等等。
潮汕傳統民居
潮汕傳統民居
潮汕民居
潮式古民居,它源於中原古風,吸收了北派風格,結合地方的環境、天象,創造性地設計建造了四合院的改進型的下山虎式、四點金式、駟馬拖車式等組合的村落。它抗颱風,防地震,形式美觀而又堅固耐用。
下山虎式是一種獨家小院式,它適應中小型家庭。它是由大廳、兩大房、兩小房、天井、門樓仔等組成,一般有一口井,它是一套居住條件基本完備的小院落。
四點金式是由下山虎進化而來,規格比下山虎高,如下山虎中廳一般不超過十五瓦槽,房間不超過十瓦槽,四點金則都不小於此。除中軸線大廳、天井、門樓,大廳兩側有大房,大房前有過水(一般為灶間),天井兩邊有對稱兩小廳,俗稱東西廳仔或南北廳仔。門樓兩側有兩廂房,有側門兩個或四個通兩花巷,如單花巷都俗稱單片劍,兩花巷為雙片劍,主人多為人口較多或較殷實人家。
駟馬拖車式是潮汕民居的極品,它規模最大,功能較全。它的基本組合為中間部分中兩進或三進式祠堂建築,兩邊兩花巷,有相互對稱的四座四點金分列兩旁,有後巷、后包厝和花巷相通,它的使用功能和防衛功能是其他建築形式不可相比擬的。其主人也絕非等閑之輩。普寧洪陽德安里是多座駟馬拖車、四點金組合的代表村落;澄海的陳慈黌府是在駟馬拖車基礎上,吸收和應用西洋建築材料和技術,更進一步完善,是駟馬拖車極品級典型作品,使普通的駟馬拖車都望塵莫及。
百鳥朝凰”俗稱“三座落”、 “三廳亘”,較大規模的稱“八廳相向”。簡單地說,“百鳥朝凰”就是以“駟馬拖車”為主體,外包“四點金”或“下山虎”,房間可以達到100間的規模。其主體建築由兩座以上“四點金”縱向合併與擴充,整個平面系中軸線對稱布局,主體建築共三進三座(“八廳相向”為四進四座)三開間平行布置,相鄰兩座中間均隔著天井,天井兩側各有廂房連接各座形成圍合;主體建築兩側各有一列或兩列排房,俗稱“從厝”,以“火巷”隔開,“從厝”排屋一般是“一廳四房五間過”,或由兩組一廳二房連成;主體建筑後面又有一列排屋,與兩側“從厝”排屋相連,與后廳以巷隔開,此為“后包”;整座的正門開於門樓間中央,門前有一大埕(即廣場),大埕兩側均開有門,稱“龍虎門”。此宅院的平面形式和客家之“三堂二橫”圍屋十分相似。兩邊圍護的從厝和后包多由一座座“下山虎”相連圍護而成,要有總數100間圍繞中心廳堂的“凰”才夠規格,才能稱之為真正的“百鳥朝凰”。
湘黔滇古鎮民宅
湘黔滇古建築組群比較密集,城鎮中大型組群(大住宅、會館、店鋪、寺廟、祠堂等)較多,而且帶有樓房;小型建築(一般住宅、店鋪)自由靈活。屋頂坡度陡峻,翼角高翹,裝修精緻富麗,雕刻彩繪很多。以清秀靈逸的風格見長。如:
湖南芙蓉鎮 湖南湘西鳳凰古城 湘西吊腳樓湖南湘西回龍閣吊腳樓 湖北荊州古城 貴州鎮遠古鎮 貴州貴陽青岩古鎮 貴州侗族民居 雲南建水古城雲南麗江古城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北京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衚衕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 院。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規模大,是 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東南西北四面;“合”是圍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說,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圍牆圈成的。房間總數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間,東、西房各3間,南屋不算大門4間,連大門洞、垂花門共17間。如以每間11-12平方米計算,全部面積約200平方米。裡面的建築布局,在封建宗法禮教的支配下,按著南北中軸線對稱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個統稱,由於建築面積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從空間組合來講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門與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對外開窗戶,即使開窗戶也只有南房為了採光,在南牆上離地很高的地方開小窗。因此,只要關上大門,四合院內便形成一個封閉式的小環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與周圍的鄰居來往。在小院里,一家人過著日子,與世無爭。可以說,四合院是在歷史的洪流中,在動蕩的社會風雲里,北京人所尋覓到的一個安詳恬靜的安樂窩。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這數也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四合院是封閉式的住宅,對外只有一個街門,關起門來自成天地,具有很強的私密性,非常適合獨家居住。院內,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開門,一家人在裡面和和美美,其樂融融。
由於院落寬敞,可在院內植樹栽花,飼鳥養魚,疊石造景。居住者不僅享有舒適的住房,還可分享大自然賜予的一片美好天地。
安徽古民居
中國民居
中國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著許多古代的民居。這些古民宅大都用磚木作建築材料,周圍建有高大的圍牆。圍牆內的房屋,一般是三開間或五開間的兩層小樓。比較大的住宅有兩個、三個或更多個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種植著花草盆景,各處的樑柱和欄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座座小樓,深深庭院,就像一個個藝術的世界。建築學家們都稱讚那裡是“古民居建築藝術的寶庫”。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
客家土樓
土樓是廣東、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從黃河中下游地區遷移到南方的漢族人。為了防範騷擾,保護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創造了這種龐大的民居——土樓。一座土樓里可以住下整個家族的幾十戶人家,幾百口人。土樓有圓形的,也有方形的,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圓形土樓。圓樓由兩三圈組成,外圈十多米高,有一二百個房間,一層是廚房和餐廳,二層是倉庫,三層、四層是卧室;第二圈兩層,有30到50個房間,一般是客房;中間是祖堂,能容下幾百人進行公共活動。土樓里還有水井、浴室、廁所等,就像一座小城市。客家土樓的高大、奇特,受到了世界各國建築大師的稱讚。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 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游牧等特點。是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
吊腳樓
中國民居
中國民居
這種樓房雖然只有二三層高,但它“吊”在水面和山腰,好象空中樓閣,建造並不容易。樓而有“腳”,所謂“腳”者,其實是幾根支撐樓房的粗大木樁。建在水邊的吊腳樓,伸出兩隻長長的前“腳”,深深地插在江水裡,與搭在河岸上的另一邊牆基共同支撐起一棟棟樓房;在山腰上,吊腳樓的前兩隻“腳”則穩穩地頂在低處,與另一邊的牆基共同把樓房支撐平衡。也有一些建在平地上的吊腳樓,那是由幾根長短一樣的木樁把樓房從地面上支撐起來的。苗族的吊腳樓通常建造在斜坡上,分兩層或三層。最上層很矮,只放糧食不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兩層者則不蓋頂層。一般以竹編糊泥作牆,以草蓋頂。據湖南地方志記載,吊腳樓的這種構造最早是為了防避毒蛇猛獸的侵擾。
竹樓
竹樓
竹樓
說是樓,其實它只有一層,只是整個房子被一根根木樁高高地撐起,倒也算得上是空中樓閣。竹樓下面的 木樁一般有50根,木樁之間的空地是堆放雜物的倉庫,有的人家還用來養豬圈牛。傣族人自古以竹樓為家,至今仍保留著多起竹樓傍水而居的習慣,大概是因為他們住在亞熱帶地區,溫度高,住在高懸於地面之上的地方,一來可以防潮,二來可以防野獸。
上海民居
上海民居
上海民居
上海素有“萬國建築博覽會”之美譽。外灘的馬路一側,一幢幢哥特式、羅馬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等中西合璧、風格迥異的巍峨大廈展示了建築藝術的風采。同樣,上海的近代住宅建築也可謂洋洋大觀、多姿多彩。說到上海的民居,自然就想到石庫門,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中國普通郵票第23組《中國民居》中的上海民居圖案採用的就是石庫門建築。石庫門住宅脫胎於中國傳統的四合院。19世紀後期,在上海開始出現用傳統木結構加承重磚牆建造起來的住宅。由於這類民居的外門選用石料做門框,故稱“石庫門”。這種中西建築藝術相融合的石庫門作為建築和文化的產物,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它的出現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必然———洋場風情的現代化生活,使庭院式大家庭傳統生活模式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適合單身移民和小家庭居住的石庫門弄堂文化。石庫門裡的“亭子間”、“客堂間”、“廂房”、“天井”以及“二房東”、“白相人嫂嫂”、“七十二家房客”等與石庫門有關的名詞成為老上海們溫馨的記憶。石庫門建築盛行於20世紀20年代,佔據了當時民居的四分之三以上。
石庫門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坡型屋頂常帶有老虎窗,紅磚外牆,弄口有中國傳統式牌樓。大門採用二扇實心黑漆木門,以木軸開轉,常配有門環,進出發出的撞擊聲在古老的石庫門弄堂里迴響。門楣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外牆採用西洋建築的雕花刻圖。二樓有出挑的陽台,總體布局採用了歐洲聯排式風格。
海南類四合院式
海南傳統民居是海南瓊北地區居民特色居住建築,包括文昌瓊山等傳統 類四合院似漢族民居和近代騎樓民居。
海南最早的移民大多由閩南地區遷移而來,早期民居體現出深厚的閩南風格。隨後,嶺南、雲貴以及東南亞等周邊地區移民帶來了各自地區的文化,瓊北民居也逐漸加入嶺南風格。同時,大量來自中原地區的駐軍帶來了中原文化,使得瓊北民居也融入了某些中原建築元素。
自然村落里可以普遍看到多進院落中和睦相處的鄰里關係,門相對、屋相連,前後一條線、高低有次序,以示同心不欺、平等相待。從外觀來看,多進院落中的這幾戶人家更像是一個密不可分的大家族,而在內里他們又都有各自的生活秩序和空間,海南民居外封閉內開敞的特點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近代,大量海南人前往南洋謀生,帶回了其時經受西方殖民影響的南洋文化,海南民居又隨之融入了歐洲風格,不僅影響了傳統民居形式,帶來了新的民居形式——騎樓。
多元建築元素交融是海南民居最大的特點。

地域特色


庭院住宅北中國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重要形式。這是偉大的,在數量和分佈廣泛,其中漢,滿,白流行,以及一些其他少數群體。這些房屋大多是木框架。主要房間是建立在南北軸線,兩個廂房,是在它兩側位置。家庭的老年人生活在正房和翅膀,是為年輕一代的卧室。婦女住在院子內。嘉賓和男僕住外院子里。這種分配是與封建的規則行事。四合院利差對整個中國的城鎮和村莊,但每個發展為各自的自然條件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導致自己的特點。在北京的四合院是有自己的風格最有代表性。
江蘇住宅
住宅在長江以南河沿岸地區分佈有那麼多名字,但總的安排是大致相同的四合院。之間的差別,二是住宅南部有小碼(或天津),只有兩個功能:排水和採光。在第一個院子里正房通常是一個大廳。在後面的往往是規模較小的多是樓房,該碼。屋頂瓦片和小石板,地面與幫助,以適應在南方多雨的氣候。在水鄉住宅通常建的河流,與前通往後門的衚衕和河流面臨的大門。每家每戶有一個小碼頭,他們進行清洗,救助和艇上。
U型南中國型住宅
中國西南的雲南省房子成為這一建設的很好的代表,他們也可以像湖南南部省份。結構整體安排或多或少與四合院一樣,但房子都在每一個角落連接在一起,形成了美國的形狀的房屋都用土牆,木桁架上的彩色繪畫。
嶺南客家集團住宅
土樓是西部福建省客家傳統民居。有3點57平均地板,最高最多可以有6層。包括在院子里的房屋,土樓通常可以持有超過50個家庭。大廳,倉庫房屋,家畜房屋,水井和其他公共房屋都位於在院子里。客家人創造了這個特殊的防禦建設,以保護自己,它仍在使用。
窯洞是中國西北地區
窯洞主要分佈在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那裡的黃土具有深度是中部和西部省份。黃土幾乎沒有滲水和很強的垂直的性質,這提供了一個發展的窯洞很好的先決條件。懸崖窯洞是土洞挖地球沿垂直懸崖水平。以這種方式建造的居所節省原材料和需要較少的複雜技術。窯洞是在夏季涼爽,冬季溫暖。它分為以下三種:懸崖,地面和箍窯洞。
Diaofang(石室)是西藏住房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最流行的一種。根據後來漢,此石和泥土住房歷史公元111之前存在。該住宅的高度,由二至三層。主要是用石頭和土築,它們看起來像碉樓(碉堡),因此得到了Diaofang的名稱。其名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36年在Qianglong清朝(公元1644-1911年)王朝時代。
一樓是通常用於牲畜和家禽,二是保留卧室,客廳,廚房,倉庫。有些人是家庭經堂和三樓的陽台。
游牧蒙古族藏族還住在帳篷里,這是方便組裝和未組裝。
蒙古蒙古包
蒙古認為中國西北地區被稱為蒙古族蒙古包帳篷。木沃特爾斯緊固與皮帶和螺栓,形成柵欄狀結構。每個蒙古包部分巧妙的和相當方便掩飾和發揚。一個小蒙古包直徑約4至6米內沒有支柱,而大人們需要3時58分兩極支持蒙古包。有地面厚厚的毛毯。每一個蒙古包有一個開放的頂部,而且通常其下一個爐子。
Ayiwang
Ayiwang是維吾爾族的住所。這些房子都是連在一起,與周圍的院子。與前屋天窗被稱為Ayiwang,也稱為夏季房,它充當了客廳,以及接待室眾所周知的。所謂的房子冬天回房間是卧室,通常沒有天窗。這架飛機的安排非常巧妙,而且通常是壁龕內的許多房間。通常的牆壁裝飾石膏雕刻。
還有一些其他特別如船屋住宅。如今,由於經濟的發展,人口增長和現代化,在城市的人通常居住在樓房,已日益多樣化的風格和高度上升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