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壟廩君陵
白虎壟廩君陵
白虎壟是土家先民、巴人始祖巴務相廩君歿葬及傳說魂魄化為白虎升天的地方。
自2006年10月23日長陽縣民族文化研究會與施工方路橋公司交圖后,工程進程順利。目前已完成了環陵河卵石坎的外砌內襯,清除了陵墓上的雜樹石塊,同時,排水暗溝、外部擋牆、環陵青石板步行道底襯基本完工。目前正在對中心拜台、祭祀亭以及二期工程進行設計。
預計農曆年內,可完成363米青石板步行道的鋪設,8419平方米陵墓的墓面清理,以及相關基礎建設任務。開春后,陵墓綠化將全面進行。
白虎壟是巴人先祖廩君——巴務相歿葬及傳說魂魄化為白虎升天的地方。《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廩君死,魂魄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焉”。這也是先祖
廩君升天之地后被喚作白虎壟的來歷。
巴人先祖廩君陵位於清江中游長陽漁峽口鎮西北1公里處,東距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1.5公里,海拔368米。陵園佔地25畝,其中先祖廩君墓佔地8000平方米,墓高13米,直徑90米。環陵墓鋪設有長320米、寬3米的青石板人行道,陵墓前建有佔地面積100多平方米的祭祀亭,這是先祖廩君陵的標誌性建築。陵墓後有土家族大姓“白虎壟堂”覃氏宗祠。陵園內建有題詞碑林走廊,共鐫刻著古籍史書記載和各級領導、學者題詞的石碑30餘塊。
先祖廩君神道全長420米、寬3米,其中建有青石台階360級直上廩君陵園。神道兩旁,種植綠化樹木400株,種草3000平方米。為方便遊客參觀,廩君神道前建有8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廩君神道石牌坊矗立在420米長的神道最前沿,寬10米,高6米,四柱三門,正門上方橫眉上刻有著名畫家汪國新先生題寫的篆書“廩君神道”四個大字,四柱上刻有兩幅對聯:“虎沖霄漢載雄魄,壟鎮巴山乘大風”、“香爐石畔建夷城威振渝東黔北,白虎壟頭護巴胄德被漢南湘西”和象徵吉祥的白鶴祥雲圖案。左右兩門上方刻有精製花紋,四柱下方均有石鼓狀的花紋抱柱10個,整個牌坊高大雄偉,加工製作精美,堪為廩君陵園中的一大文化景觀。
目前,巴人先祖廩君陵已被長陽清江畫廊納入巴國故都風景區的核心景點之一。其修繕完畢並對外開放,為全國802萬土家後裔祭拜先祖提供了現實的文化平台,也成為專家、學者探解研討“巴人之謎”的重要基地。
這裡土地寬廣,且又“魚鹽所出”,適宜居住和發展。於是廩君巴人的後代安居於此1000餘年,歷經夏、商、周多個時代。
《後漢書》載:“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其後,巴人後裔年年祭祀“廩君”,而且人們篤信廩君之魂化為白虎,須以人血飼之,從而在跨越千年的漫漫歲月里,長期流行殺人以祭的風俗。當然,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家族人雖然仍然信奉“白虎當堂坐,當堂坐的是家神”,但這種殺人以祭的風俗,則逐漸被殺牲祭祀所取代。
再後來,廩君之祭因道教的興起而漸漸演化為“向王祭”,據說道教封神時給予了廩君和鹽水神女以“向王”和“德濟娘娘”的神位。每年“六月六”,長陽土家人都要舉行“向王祭”,人們在船頭祭德濟娘娘而在船尾祭向王,同時還要舉行“曬龍衣”和“放河燈”儀式。充滿道教色彩和地域特徵的祭奠儀式,常常令遊客和民族民俗學者倍感新奇。可惜我們此行離“六月六”還有一個多月,無緣一睹“向王祭”的熱鬧場景。
白虎壟是一座冠狀山丘,直徑約40米,高約8米,其地貌與周邊山巒明顯不同,但無法判斷其為土丘還是石山,亦無法判定其為人為的墳塋還是自然的山崗。不過,既然此處自古有“白虎壟”之名,則視其為廩君魂歸之所,亦無不可。
而今的白虎壟,在經過修繕之後已初顯帝王陵寢的氣勢。而陵側覃氏祠堂門前的石雕,更向人們訴說著土家人世世代代對白虎廩君的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