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嶺

南嶺中的“五嶺”之一

大庾嶺,即庾嶺要塞,為南嶺中的“五嶺”之一。有漢武帝時庾勝將軍築台的要塞和唐代張九齡在梅嶺建立的梅關。《南康記》說橫浦關離“南野縣大庾嶺三十里”就是稱要塞部分。後來以之稱呼大山和山脈。

大庾嶺山脈:五嶺之一的大庾嶺是中國南部以庾嶺(梅嶺、東嶠山)為代表性段落的大型山脈,位江西與廣東兩省邊境,跨越贛州市—韶關市的重要地帶,為五嶺之一。腹地在江西省大庾縣(后改稱大余縣)——廣東省南雄市

狹義大庾嶺山脈:即庾嶺山脈,大余縣網站介紹縣城在庾嶺北麓,梅關要塞在江西贛州大庾縣縣城——廣東韶關南雄市之間,因此它的主體在大庾縣——南雄縣之間,不包括崇義縣,大余縣之間的山脈。

廣義大庾嶺山脈:包括由崇義縣,大余縣之間、在湘粵邊與諸廣山斜交的一個山脈,作為大庾嶺山脈的北支,把傳統所定的範圍擴大了一倍。其北方是諸廣山脈(在羅霄山脈的南段)。

它為花崗岩斷塊山,東北—西南走向,海拔1,000公尺左右。是珠江水系的湞水與贛江水系的章水的分水嶺。

區分層次


大庾嶺
大庾嶺
區分不同層次:第一,大庾嶺有兩個含義:早期指要塞:即庾嶺要塞,有漢武帝時庾勝將軍築台的要塞庾嶺和唐代張九齡在梅嶺劈山開道修建新的方便型關隘--梅關。《南康記》說橫浦關離“南野縣大庾嶺三十里”就是稱要塞部分。後來以之稱呼大山和山脈。
第二,大庾嶺山脈的腹地部分為庾嶺,庾嶺(大山即廣義庾嶺)的要地部分有漢代庾嶺和梅嶺。庾嶺分為要塞和大山兩種所指:早期是漢武帝時庾勝將軍築台於此駐守;后也稱呼所在大山。
大庾嶺
大庾嶺
第三,廣義庾嶺的一個重要段落為梅嶺(梅嶺在江西省大余縣梅關鎮——廣東省南雄市區之間的),唐代宰相張九齡奉詔在梅嶺劈山開道,建立一個關隘--梅關,有梅嶺古道。——不要混淆不同的嶺,又如越城嶺山脈有很多地名稱嶺,其腹地就有八步嶺、金字嶺等。庾嶺與梅嶺大小不同,梅嶺及梅關是唐代張九齡在劈山開道新建的地方。
第四,區分大庾嶺山脈與庾嶺山脈:後者是狹義的大庾嶺山脈。大余縣網站介紹大余縣城在庾嶺北麓,因此它的主體在大庾縣——南雄縣之間,不包括崇義縣—大余縣之間的山脈,而包括它的是廣義大庾嶺山脈,是當代人的擴大名稱了。

位置境域


大庾嶺
大庾嶺
大庾嶺為南嶺中的“五嶺”之一,其中的代表性段落即庾嶺(只是大庾嶺的一段),因嶺中多梅花,亦稱梅嶺,有梅嶺古道。介於江西贛州市的大余、信豐、崇義、全南和廣東韶關市的仁化、南雄等地之間。主體在江西省大庾縣(后改稱大余縣)。其北方是諸廣山脈(是羅霄山脈的南段) 。
山體大致呈北東一南西走向,並分兩支展布:
• 南支
南支就是庾嶺山脈,即傳統所說的大庾嶺山脈或狹義的大庾嶺山脈。大余縣網站介紹大余縣城在庾嶺北麓,而且梅關要塞在江西贛州大庾縣縣城——廣東韶關南雄市之間,因此它的主體在大庾縣——南雄縣之間,不包括崇義縣—大余縣之間的山脈。
它沿大余縣南的贛粵邊境綿亘,經信豐后折向東南行,到全南縣境內與九連山銜接。
• 北支
北方支由崇義縣(在大余縣之北)、大余向西南延伸,在湘粵邊與諸廣山斜交。這種說法是一些當代人的創作,把大庾嶺山脈的範圍擴大了一倍。

地質地貌


大庾嶺發源於雩山一九連山隆起西南端,山體主要由震旦系的變余砂岩、變余沉凝灰岩、板岩粉砂岩硅質岩,寒武系的變余砂岩、板岩、條帶狀板岩、炭質板岩、黑色硅質岩,奧陶系的變余砂岩、板岩夾炭泥質灰岩、灰岩以及泥盆系的石英礫岩、砂岩、粉砂岩、頁岩夾白雲岩等組成。並有二疊紀閃長岩、石英閃長岩、石英二長閃長岩,晚侏羅紀二雲二長花崗岩、黑雲花崗岩、黑雲二長花崗岩等大量岩類侵人。
大庾嶺盛產鎢等有色金屬,尤以嶺中西華山鎢礦馳名中外,被譽稱為“鎢都”。
大庾嶺山體較為破碎,地勢也不太高,多數地區海拔在60()一800米之間,尤其是山間的小盆地、谷地、隘口,地勢更低。如小梅關、池江谷地等,就是現今溝通贛粵省際公路所經之地,成為嶺南與嶺北的交通要道。有些山峰海拔達千米。

主要山峰


主要山峰有:江西崇義與廣東仁化、湖南汝城之間的范水山,海拔為1560米;大余、崇義之交的天華山,海拔1384米;大余和仁化間的南山,海拔1302米;大余、崇義間的雲山,海拔1276米;大余境內的月光背、齋庵嶺、山牛塘、海螺崗和帽子峰,海拔分別為1202米、1191米、1133米、1120米與1058米;崇義與大余間的油山,海拔1072米。

地理位置


大庾嶺
大庾嶺
Ta-yu Mountains 亦作Dayu Ling。又稱梅嶺(Meiling)。原古道經庾嶺之山脊築有一雄關,今謂之大梅關。大梅關現尚存有數里的石板古驛道,道旁多梅樹,亦稱“梅嶺”,為著名的風景區。后開通的粵贛公路,經過庾嶺之地,謂之小梅關,小梅關高約400公尺,為江西、廣東間主要通道。
庾嶺山脈為著名鎢礦產地,儲量佔中國的1/2以上,僅大余縣境就有國有四大鎢礦,大余因之也被稱為“世界鎢都”。

人文歷史


大庾嶺
大庾嶺
大庾嶺以庾嶺為代表性段落,二者是不同範圍。庾嶺古稱梅嶺、東嶠、台嶺。相傳漢武帝時,有庾勝將軍築於此,因名庾嶺。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以謫徒五十萬征嶺南,橫浦關為第一塞之嶺。秦使屠雎將兵十萬守南楚之嶠。秦末趙陀欲據越,移檄告橫浦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者也。
漢武帝時,南越丞相呂嘉反,函封漢節至大庾,使楊仆討之,出豫章,下橫浦。蓋逾嶺而南也。
晉義熙六年(410),始興相徐道覆以劉裕方北伐南燕,勸廣州刺史盧循乘虛襲建康,曰:若裕平齊之後,自將屯豫章,遣諸將帥銳師過嶺,恐君不能當也。
南朝梁太清末年(549),陳霸先始興太守,起兵討侯景,遣其主帥杜僧明頓於嶺上,霸先旋發始興,至大庾。
隋開皇十年(590),番禺黎帥王仲宣反,圍廣州,遣其黨據大庾,立九柵,詔裴矩巡撫嶺南,矩至嶺,擊破之。
唐開元四載冬,左拾遺張九齡監督開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樹,故又名梅嶺。在江西、廣東兩省邊境,向為嶺南、嶺北的交通咽喉。白居易云:大庾多梅,南枝既落,北枝始開。是也。僖宗時,黃巢入廣南,高駢請帥重兵繇大庾擊賊於廣州。
五代間驛路荒廢。宋元祐間重修,蔡挺復命夾道植松,在嶺上立關,名梅關。
景炎元年,叛將呂師夔等導蒙古兵度梅嶺,敗宋軍於南雄。二年,蒙古將塔出等復以步卒入大庾,追二王,既而廣州復為宋有。蒙古將李恆復以步騎由梅嶺襲廣州,至清遠(今廣東廣州府屬縣),敗宋兵,遂入廣州。
明初,陸仲亨以贛州之師逾大庾,破韶州。
所謂五嶺,史書記載互有出入,綜合《廣州記》、《南康記》、《輿:地誌》、《水經注》諸家所說,五嶺的具體位置是:大庾嶺,在今江西省西南角的大余縣南境,與廣東省南雄市接壤,為粵贛交通要道,秦時的橫浦關即在此嶺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