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駢

唐朝晚期名將、詩人代表作《風箏》

高駢(pián)(821年-887年9月24日),字千里。幽州(今北京西南)人。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先世為山東名門“渤海高氏”。唐朝後期名將、詩人,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

出生於禁軍世家,歷右神策軍都虞候、秦州刺史、安南都護等。咸通六年(865年),率軍破峰州蠻。次年,進兵收復交趾,出任首任靜海軍節度使,任內修築大羅城,奠定了現代越南首都河內的基礎。后歷任天平、西川、荊南、鎮海、淮南等五鎮節度使,期間多次重創黃巢起義軍,並被唐僖宗任命為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封渤海郡王。后因大將張璘陣亡不敢出戰,嚴備自保,致使黃巢順利渡江、兩京失守,自身兵權被削。黃巢平定后,後悔當初未立功業,日漸消沉。

光啟三年(887年)為部將畢師鐸所囚殺。《新唐書》將其列入《叛臣列傳》。

人物關係


大事件

0864

西討南征

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經宰相夏侯孜推薦,懿宗任命時為驍衛將軍的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以抵禦南詔對安南地區的侵略。

西討南征
0875

鎮守蜀中

乾符二年(875年),出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劍南西川節度使),進檢校司徒,封燕國公。在任上刑罰嚴酷,濫殺無辜,但有幹才,他築成都府羅城(大玄城),加強防禦。又在境上駐紮重兵,迫使南詔修好,幾年內蜀地較為安定。

鎮守蜀中
0879

大破黃巢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軍沿長江南岸西進,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遣將領張璘、梁纘阻擊,黃巢轉由浙江南進廣州。

大破黃巢
0887

自取滅亡

光啟三年(887年)四月,畢師鐸出屯高郵,聯合諸將攻揚州,廬州刺史楊行密領兵赴揚州,還未抵達,揚州城陷,高駢被囚,九月初四日與其子侄被秦彥、畢師鐸所殺。楊行密聞訊后,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十月攻破揚州,殺秦、畢二人。

自取滅亡

人物生平


起家禁旅

高駢作品
高駢作品
唐憲宗時期名將、南平郡王高崇文之孫。祖籍渤海蓚縣(今河北景縣),先世乃山東(太行山以東)漢族名門渤海高氏。他的家族世代為禁軍將領。
年少時為人嚴謹,研習兵書。他又喜好文學,常與士人交往,談論治道之理。為左右神策軍宦官所器重。最初在朱叔明(曾任右武衛大將軍)屬下擔任司馬,后累官為神策軍都虞候

西討南征

唐懿宗初年,黨項族叛亂,率領一萬禁軍戍守長武城(今陝西長武)。當時,諸將均未有功,惟獨高駢多次發動奇襲,殺獲甚多。懿宗十分讚賞他。后吐蕃犯邊,懿宗就命他鎮守秦州,即委任他為秦州刺史兼防禦使。高駢誘降吐蕃將領尚延心及渾末部一萬多帳落,收復了河州渭州。隨後又出兵平定了鳳林關
咸通五年(864年)七月,經宰相夏侯孜推薦,懿宗任命時為驍衛將軍的高駢為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以抵禦南詔對安南地區的侵略。
咸通六年(865年),率軍破峰州蠻。次年,進兵收復交趾,進檢校刑部尚書,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高駢為節度使。曾整治安南至廣州江道,溝通交廣物資運輸。
后入朝為右金吾大將軍,除天平軍(今山東東平北)節度使。

鎮守蜀中

唐僖宗即位后,加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乾符二年(875年),出任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等使(劍南西川節度使),進檢校司徒,封燕國公。在任上刑罰嚴酷,濫殺無辜,但有幹才,他築成都府羅城(大玄城),加強防禦。又在境上駐紮重兵,迫使南詔修好,幾年內蜀地較為安定。

大破黃巢

乾符五年(878年),徙任荊南(今湖北江陵)節度使。當時,王仙芝、黃巢起義軍轉戰江南,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使。次年,又遷淮南(今江蘇揚州北)節度副大使知節度事,仍充都統、鹽鐵使以鎮壓起義軍和主管江淮財賦。後進檢校太尉、東面都統、京西京北神策軍諸道兵馬等使,封渤海郡王
乾符六年(879年),黃巢軍沿長江南岸西進,朝廷任高駢為鎮海軍(今江蘇鎮江)節度使,高駢遣將領張璘、梁纘阻擊,黃巢轉由浙江南進廣州。

自取滅亡

高駢詩作
高駢詩作
廣明元年(880年)黃巢北上,五月在信州(今江西上饒)擊斃張璘,並於七月飛渡長江。懾於黃巢威勢,又與權宦田令孜有怨,故而坐守揚州,擁兵十餘萬,保存實力。黃巢軍入長安時,唐僖宗急調高駢勤王,他不服朝廷節制,並未奉詔出兵,只是命其幕客新羅人崔致遠作《檄黃巢文》,出兵至揚州東塘百餘日,以虛張聲勢,此後又上表請唐僖宗巡幸江淮,被唐廷質疑為挾天子以令諸侯之舉。
中和二年(882年)正月,僖宗以王鐸兼中書令,充諸道行營都統,代替高駢。高駢聽到王鐸加封都統,捋起袖子破口大罵,並屢次上書為自己辯解,強調“是陛下不用微臣,固非微臣有負陛下”,乃至出言不遜,提到了秦王子嬰系頸於軹道漢更始帝俯首刮席的典故,直指僖宗已為“亡國之君”。朝廷予以駁斥,並罷免高駢鹽鐵轉運使之職,只加授侍中的虛銜。
晚年昏庸,篤信神仙之術,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等人,付以軍政大權。呂用之專斷獨行,動輒譖毀諸將﹐乃使上下離心,黃巢降將畢師鐸恐懼,光啟三年(887年)遂反,召另一黃巢降將宣州觀察使秦彥助戰。
光啟三年(887年)四月,畢師鐸出屯高郵,聯合諸將攻揚州,廬州刺史楊行密領兵赴揚州,還未抵達,揚州城陷,高駢被囚,九月初四日與其子侄被秦彥、畢師鐸所殺。楊行密聞訊后,命令全軍將士為高駢穿孝,大慟三日,十月攻破揚州,殺秦、畢二人。

主要成就


軍事

對吐蕃:咸通(860年-874年)初年,高駢率禁兵萬人戍長武城(今陝西長武西北),屢破黨項部落,功冠諸軍。並率軍防禦吐蕃。
對安南:南詔攻陷安南(治交趾,今越南河內)后,唐廷屢次遣將征討,均未收復。咸通五年(864年),高駢奉命為安南都護,次年,治兵於海門(今廣西合浦),隨後率5000人深入峰州(治今越南永富省白鶴縣南),就地取糧贍軍。咸通七年(866年),屢敗南詔軍,收復交州城,並招懷溪洞,受封首任靜海軍節度使,近十年的安南之患始平。咸通八年(867年),又募工鑿潛石,開通“天威徑”(潭蓬古運河),縮短安南至廣州海路,使漕運無滯。他還重建交州羅城(大羅城),後來越南李朝開國之君李公蘊在《遷都詔》中稱讚“高王(高駢)故都大羅城,宅天地區域之中,得虎踞龍蟠之勢,正南北東西之位,便江山向背之宜。其地廣而坦平,厥土高而爽塏,民居蔑昏墊之困,萬物極蕃阜之豐,遍覽越邦,斯為勝地”,此城就是今天的越南首都河內。
對南詔:南詔軍屢犯劍南西川(治今四川成都),進逼成都。乾符元年(874年)冬,高駢奉命前往西川。南詔軍懾其聲威,請和退兵。駢至成都,發步騎5000追至大渡河,殺獲甚眾,繼而於要道修築城柵,置兵戍守;又築成都羅城(大玄城),加強防禦。此後南詔不敢再犯。
對黃巢:乾符五年(878年),高駢奉命鎮壓黃巢起義。次年,遣驍將張璘、梁纘分道擊黃巢,多次將其擊敗,降服叛將秦彥、畢師鐸、李罕之等數十人。廣明元年(880年),又任諸道行營兵馬都統,傳檄徵集天下兵,且廣招募,共得兵7萬,聲威大震。唐廷對其深為倚重。不久,黃巢起義軍自廣州北上,進趨江淮,擊殺張璘,高駢坐守揚州(今屬江蘇),保存實力,此後未再出兵。

個人作品


高駢詩
高駢詩
高駢能詩,計有功稱“雅有奇藻”,丁儀《詩學淵源》稱“(駢)詩情挺拔,善為壯語”。他身為武人,而好文學,被稱為“落雕侍御”。筆研雖非其所事,然字亦不俗。咸通二年(861年)張翔所撰唐蹈溪廟記,為其所書。《全唐詩》錄詩一卷,存詩50首,斷句4,《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拾》補斷句若干。
此外,越南藏有《高駢遺稿》《高駢奏書地稿》《安南地理稿》等署名高駢的手稿,但應該都是後人偽托的風水迷信之作。

詩作

《言懷》《寄鄠杜李遂良處士》《和王昭符進士贈洞庭趙先生》《依韻奉酬李迪》
《留別彰德軍從事范校書》《途次內黃馬病,寄僧舍呈諸友人》《遣興》《南海神祠》
《送春》《海翻》《筇竹杖寄僧》《嘆徵人》
《遣興》《赴安南卻寄台司》《湘妃廟》《閨怨》
《贈歌者二首》《寓懷》《馬嵬驛》《步虛詞》
《入蜀》《邊城聽角》《宴犒蕃軍有感》《渭川秋望寄右軍王特進》
《塞上曲二首》《對花呈幕中》《山亭夏日》《蜀路感懷》
《廣陵宴次戲簡幕賓》《寄題羅浮別業》《春日招賓》《殘春遣興》
《安南送曹別敕歸朝》《過天威徑》《訪隱者不遇》《對雪》
《赴西川途經虢縣作》《錦城寫望》《太公廟》《邊方春興》
《塞上寄家兄》《寫懷二首》《池上送春》《風箏(題風箏寄意)》
《平流園席上》《聞河中王鐸加都統》

文疏

《請築羅城表》《築羅城成表》《請開本州海路表》《請勒回長武鄜州河東兵士赴劍南奏》《回雲南牒》

其他

《句》《雜歌謠辭·步虛詞》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五世祖高藝官至朝散大夫、試汴州長史。
高祖父高夔官至試梁州司馬,后贈梁州都督。
曾祖父高行暉官至正議大夫、試懷州別駕,后贈戶部尚書。
祖父高崇文字崇文,官至同平章事、邠寧節度使,封南平郡王。卒贈司徒,謚號“威武”。
父親高承明官至神策軍虞候。
兒子不詳小名四十三郎。
侄兒高劭歷任華州、亳州刺史,后被強盜殺害。
高濟任揚州大都督府左司馬。
高澞官至左驍衛大將,被呂用之陷害,為高駢所殺。
高瓊任彭州九隴縣令。
高傑官至左金吾衛大將。
孫子(一說從孫)高愈官至節度副使,受楊行密委任禮葬高駢一族,其間暴死。

軼事典故


落雕侍御

高駢早年在禁軍任職。一天,高駢見有兩隻雕在天上並飛,說:“我如能發跡,便能射中。”一箭射去,貫穿兩雕。眾人大驚,自此稱他為“落雕侍御”。

亡滅之讖

高駢鎮守淮海時,發現蝗蟲只爬不飛,從城西浮過護城河,攀緣著城牆進入內城。聚集在道路上和庭院中,驅除也不停止爬行。松竹之類的樹木,一宿之間象用剪子剪過一樣,布幅上的畫像,都被它們咬去了頭。幾天以後,它們又互相咬食。九月中旬,暴雨則晴,溝渠里忽然發現小魚,大小如手指,都是下的雨魚。經卜算說有兵喪。到十月,有顆大星在晚上墜落在延和閣前面,聲音好像滾雷,迸發出光亮和破碎的響聲,光亮照滿庭院。自從十一月到第二年二月,大霧昏沉,長期不散。有人說:這是以下犯上的徵兆。當時米價昂貴,是過去的十多倍,因寒冷和大雨而僵卧倒地的人,每天用車拉出幾千口,都扔到城牆外。等到天晴再到里巷和街道里看,全部都空了。這時浙西軍隊叛變,與高駢一向不睦的鎮海節度使周寶逃奔毗陵去了。高駢聽說后非常高興,立刻派使者送給周寶一封信,信上說:“你依靠著走馬將要到達奔牛,現在附帶送上一瓶齏粉和十斤葛粉,用來解決路途上的需要”。這是諷刺他將要成為齏粉。三月。使院請他看花赴宴,並列著有一首給諸從事的詩,詩的末句是:“人世間無限傷心事,不如樽前折一枝。”大概是滅亡的預言吧。到了被秦彥幽禁羞辱,算計人口供給食物。從五月到八月,外面圍兵圍困更加緊急。接著就遭到死難。

迷信仙術

高駢崇尚道教,迷信仙術。鎮安南時,傳說他曾剖十七歲處女以行厭勝之術;鎮淮南時,重用術士呂用之、張守一、諸葛殷等人,在府第內興建道院,內有迎仙樓、延和閣,高八十尺,飾以珠璣金鈿,使侍女數百羽衣霓服,和聲度曲,擬之鈞天廣樂。當時高駢與宰相鄭畋有隙,呂用之對高駢說:“宰相派劍客刺殺您,今晚就來了!”高駢大驚,詢問如何是好,呂用之聲稱張守一可用仙術驅逐刺客,高駢就按他的話裝扮成女人躲進其他房間,張守一則在高駢房間里扔銅器,鏗鏘作響,又灑豬血,作格鬥狀。高駢出來看,張守一笑著說:“差點就落入那傢伙手中了!”高駢泣謝其再生之恩,於是對這些術士更是寵信有加了。

智安西南

唐僖宗逃往蜀地時,擔憂南詔侵擾,答應兩國聯姻。南詔命宰相趙隆眉、楊奇鯤、段義宗前來拜謁僖宗,並且迎聘公主。高駢得知僖宗許婚之事,立即從淮南緊急傳書,說:“蠻酋心腹就只有這幾人,只要將這三個人毒死,無須再憂慮會遭南蠻侵擾。”果然在殺了這三人後,直到僖宗回京,南方都一直平安無事。馮夢龍在《智囊全集》中評道:“此亦寇恂之餘智也。”

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二·列傳第一百三十二》劉昫
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四下·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宋祁歐陽修范鎮呂夏卿
唐詩紀事·卷六十三》計有功
唐才子傳·卷九》辛文房
越史略·卷上》
堯山堂外紀·卷三十六·唐》蔣一葵

後世紀念


修築生祠

高駢因其治理安南的功績,被安南人尊稱為“高王”。安南人還為他修築生祠,以頌其德。高駢的幕客崔致遠有詩曰:“古來難化是蠻夷,交趾何人得去思?萬代聖朝青史上,獨傳溪洞立生祠。”

人物評價


杜牧:禁旅典兵,為吾爪士,言念付祿,未稱輸勞。(《高駢除祭酒兼侍御史依前充職右神策軍兵馬使制》)
王徽:駢能不墜其業,益大其門。既席勛烈之資,克善匡扶之志。材超衛、霍,氣蓋關、張。忠孝兩全,河山繼誓。聿修厥德,自成名家。馳譽石麟,綽有美稱。其守天水,邊塵不驚。戎律既申,將略克舉……斯所謂大為之防,俾人有泰山之安矣……駢之來鎮,肇興武備,ㄈ有御沖之事,夫然後不為外羌之所窺矣。惟蜀之人,自冰與翁自威武暨駢,乃獲佑於天者四,天之於蜀厚矣。(《創築羅城記》)
李儇:利及後人,智高前古,繼孔明於掌內,坐張儀於腹中……卓哉懋績,固我雄藩。罄府庫之資儲,舍陰陽之拘忌,但為國計,總忘身謀。並無黎庶之怨嗟,不請朝廷之接借,忽聞進奏,言已畢功,見圖寫之甚明,舉神化而急速。方念處身廉潔,報國忠貞,始終能協於一心,清美久聞於萬口,欲人檢驗,具見公忠。(《獎高駢築成都羅城詔》)
畢師鐸:朝廷所恃,誰易於公?(《新唐書》引)
鄭畋:卿承祖父之訓,襲弓冶之基。起自禁軍,從微至著。始則囊錐露穎,稍有知音;尋則天驥呈才,急於試效。自秦州經略使授交趾節旄,聯翩寵榮。汗漫富貴,未嘗斷絕。僅二十年,卿報國之功,亦可悉數。最顯赫者,安南拒蠻,至今海隅尚守。次則汶陽之日,政聲洽平。臨成都,脅歸驃信。三載之內,亦無侵凌。創築羅城,大新錦里。其為雄壯,實少比儔。渚宮不暇於施為,便當移鎮;建鄴才聞於安靜,旋即渡江。自到廣陵,並鍾多壘。即亦招降草寇,救援臨淮。大約昭灼功勛,不大於此數者。朝廷累加渥澤,靡吝徽章。位極三公,兵環大鎮。銅鹽重務,綰握約及七年;都統雄藩,幅員向於萬里。朕瞻如太華,倚若長城。凡有奏論,無不依允。其為托賴,豈愧神明。(《切責高駢詔》)
羅隱:高駢末年,惑於神仙之說,呂用之、張守一、諸葛殷等,皆言能役使鬼神,變化黃白。駢酷信之,遂委以政事。(《廣陵妖亂志》)
謝蟠:唐高駢幼好為詩,雅有奇藻,屬情賦詠,橫絕常流,時秉筆者多不及之。故李氏之季,言勛臣有文者,駢其首焉。(《太平廣記》引)
劉昫:①高駢起家禁旅,頗立功名,玩寇崇妖,致茲狼籍。後來勛德,可誡前軍。(《舊唐書》)②王者撫運,居安慮危。不以德處,即為盜窺。乾坤盪覆,生聚流離。讀駢章疏,可為涕洟!(《舊唐書》)
孫甫:由朝廷勢衰,邪臣悞計,所任宋威、高駢輩奸險之人,無忠義之節、遠大之謀,爭功忌能,玩寇久權,養成凶賊之盛。賊勢既盛,駢以重兵據天下之沖,反閉壁自固。(《歷代名賢確論》引)
胡三省:高駢之威名,以破蠻於交趾而徙鎮天平,鄆人遂畏之耳。(《資治通鑒》注)
辛文房:少閑鞍馬弓發,善射,有膂力……初駢以戰討之勛,累拜節度,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國家倚之。時巢賊日日甚,兩京亦陷,大駕蒙塵,遂無勤王之意,包藏禍心,欲便徼幸……駢失兵柄,攘袂大詬,一旦離勢,威望頓盡,方且棄人間事,絕女色,屬意神仙……卒至叛逆首亂,磔屍道途,死且不悟。(《唐才子傳》)
吳時仕:高駢在我交南,破南詔以拯一時之生靈;築羅城以壯萬年之都邑,其功偉矣。……今國中婦孺猶能言之,前後牧守將帥,皆不能及駢,蓋駢之功名為獨盛也。(《越史標案》)
嗣德帝:高駢,唐書列入叛臣傳,二心取禍,有何可稱?其平南詔,亦不過恃其威武勝眾耳。(《欽定越史通鑒綱目》)
王夫之:①滅唐者,朱溫也,而非溫之能滅唐也……僖、昭以為之君,時溥、高駢以為之將,張濬崔胤奧援於內,而李克用李茂貞王行瑜各挾逐鹿之心,溫乃內動於惡而無所忌。(《讀通鑒論》)②小有才者,匹夫之智勇而已。小效著聞,而授之以大任於危亂之日,古今之以此亡其國者不一,而高駢其著也……而駢在天平,以威名著矣;在嶺南;破安南矣;在西川,拒群蠻矣……駢之所統,天下之便勢也。有三吳之財賦,有淮、徐之勁卒,而繇后以觀,若錢鏐、楊行密、王潮者,皆可與共功名者也。駢忠貞不足以動人,淡泊不足以明志,偃蹇無聊,化為妖幻,閉於閨中,邑邑以死,回視昔之懸軍渡海、深入蠻中者,今安在哉?受制妖人,門無噍類,一旦而為天下嗤笑,繇是觀之,才之不足任也審矣。(《讀通鑒論》)③當行密之時,朱溫、秦宗權李罕之、高駢之流,凶風交扇於海內。(《讀通鑒論》)
蔡東藩:①高駢復交趾時,原是一員猛將,不得因后時變節,遽沒前功。(《唐史演義》)②黃巢渡江而南,中原已經解嚴,北方可稍紓寇患,所賴高駢一人,鎮守淮南,截住寇蹤。駢將張璘,勇冠一時,屢破賊眾,假使巢在饒信時,駢率諸道兵,戮力攻巢,則巢易就擒,大盜可立平矣。奈何墮巢詭計,兼起私心,遣歸外兵,致喪良將,后且逍遙河上,任賊長驅,故劉巨容之縱寇,已不勝誅,駢身膺都統,誤國若是,罪不較巨容為尤甚乎?③高駢系出將門,射鵰擅譽,當其初操旌節,頗似有為,及移鎮淮南,誤信方士,身坐圍城,毫無一策,是豈前勇而後怯,始明而終愚者歟?抑毋乃狂易失心,自取滅亡歟?(《唐史演義》)

人物爭議


出兵問題

按照正史(兩唐書、資治通鑒)記載,高駢擁兵自重,試圖割據東南,所以在黃巢入長安時拒絕奉詔出兵勤王,在中和元年(881年)夏好不容易出兵揚州東塘也是為了禳除野雞。但根據《冊府元龜》所收宰相鄭畋在中和元年(881年)三月所發布的檄文,其中提到“淮南高相公,會關東諸道百萬雄師,計以夏初,會於關內”,可知此次出兵是既定計劃,並非為了禳雉而臨時發動。根據高駢幕客崔致遠桂苑筆耕集》中所收錄的中和元年秋的兩道聖旨,指示高駢不必離任勤王,扼守江淮要地,以防黃巢逃脫,“為朕全吳越之地,遣朕無東南之憂”。由此可知,高駢主觀上並非不願勤王,最後也是奉旨收兵,正如他自己所言:“陛下遠許分憂,不令離任,臣進退惟命,始終無虧。”而後人分析高駢無法北上的原因,一則是受到浙西周寶、徐州時溥兩大強藩的掣肘,二則是唐廷判斷高駢北上,東南必亂,所以最後以高駢奉旨收兵結束。

卒年問題

關於高駢的去世年月,史書有兩種說法:
1、光啟三年(887年)八月:持此說的有《舊五代史·太祖紀》。
2、光啟三年(887年)九月:持此說的有《資治通鑒》、《舊唐書·僖宗本紀》、《新唐書·僖宗本紀》。
而今人所著《高駢年譜》亦採用第二種說法,故此光啟三年九月一說應較為可靠。

評價問題

而關於高駢的歷史定位,《舊唐書》和《新唐書》意見不一:
五代時所修的《舊唐書》將高駢與晚唐軍閥王重榮等列為一傳,並認同其前期討伐黃巢所立下的戰功。
宋人歐陽修宋祁等撰寫的《新唐書》則將高駢與李忠臣等反叛過唐朝的人物合為一傳,著重責備他後期不思進取、導致兩京失陷的重大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