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高瓊的結果 展開

高瓊

北宋大將

高瓊(935年―1006年12月26日),字寶臣。亳州蒙城(今安徽省蒙城縣)人。北宋大將。

高瓊少時兇猛無賴,淪為強盜。後周時期,於王審琦部下為將。后入晉王趙光義(宋太宗)藩邸,歷任龍直指揮使、保大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他屢立戰功,不識字而曉達軍政。澶州之戰時,與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為“澶淵之盟”的訂立立下大功。

景德三年(1006年),高瓊病逝,年七十二,追贈侍中。累贈至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衛王,謚號“烈武”。宋神宗親題其碑首為“決策定難顯忠基慶之碑”。后改謚“武烈”。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少年無賴

高瓊祖上世代居於燕地(今河北省北部及北京一帶),至五代時,其祖父高霸及父親高乾受契丹派遣,出使南唐。南唐為嫁禍於後周,暗殺了高霸,並宣稱是後周派人刺殺的,將高乾安置在亳州(今安徽鳳陽東)居住。不久后,趙匡胤代周建宋,高乾遂擺脫南唐的控制,攜家眷投向汴京(今河南開封),被授予中門使之職,並獲賜田亳州蒙城(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渦北區泰山鄉高庄)。高乾自此占籍蒙城。
高瓊少時兇猛無賴,淪為強盜,被抓后,將在午門被斬首。時值夏雨滂沱,看守稍有鬆懈,高瓊便掣斷鎖釘逃遁。先在後周王審琦部下為將。

效力藩邸

趙光義(即宋太宗)任京兆尹時,得知高瓊勇猛有將才,便召來安置在帳下做貼身侍衛。太宗曾陪侍宋太祖趙匡胤在宮中宴飲,喝得大醉,到退席時,趙匡胤送趙光義到苑門。當時高瓊與戴興、王超、李斌、桑贊都隨從趙光義,高瓊左手抓住馬靮,右手執馬鐙,趙光義才能乘馬。趙匡胤見到高瓊等人,頗為賞識他們的壯猛,並認為他們都有將帥之才,因此賜給高瓊等控鶴官的衣帶及器物布帛,且勉勵他們盡心侍奉趙光義。

屢從征伐

開寶九年(976年),趙光義即位,高瓊升任御龍直指揮使。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太宗率軍親征北漢,高瓊隨征,太宗命他帶領兩班弓箭手,合圍攻城。五月,太宗趁伐取北漢之勢,從太原出發展開北伐,雖初戰告捷,卻在高梁河之戰中大敗。太宗倉皇撤離,留高瓊與軍中吹鼓手殿後,當時六班扈從都沒跟上,只有高瓊最先率所部跟上,太宗很高興,特別慰勞他。同年,升任天武(步軍)都指揮使、領西州刺史。
高瓊半身像
高瓊半身像
太平興國五年(980年),改任神衛左廂(《宋史》作右廂)都指揮使,兼任本州團練使。太宗巡師大名時,命高瓊與日騎(騎軍)右廂都指揮使朱守節一同任京城內巡檢。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發生了盧多遜私通秦王趙廷美之事,高瓊因巡查京城而受牽連,被降職外出任許州馬步軍都指揮使。當時許州的數十個亡命騎兵,在知州臧丙出遊城郊時,謀划威逼劫迫臧丙的導從叛亂。高瓊獲悉此情后即告訴臧丙,勸他還城,並親自率領隨從將士數十人,帶著弓箭單騎追捕叛兵,至榆林村,才追上他們。叛軍進入村后民舍,登在牆頭抗拒。叛軍首領外號青腳狼,正要搭弩射高瓊,被高瓊一箭擊斃,於是將他們全部捕送到許州。臧丙上奏此事。
雍熙三年(986年),太宗正籌劃北伐,召高瓊回京。同年,宋軍五路北伐(雍熙北伐),高瓊被授任為馬步軍都軍頭,兼任薊州刺史、樓船戰棹都指揮使,率船千艘趕赴雄州,自滄州出海,北攻平州(今盧龍縣),連克秦皇島、錦州等地,后又築易州城。同年,高瓊回京,任天武右廂都指揮使,兼本州團練使。
端拱元年(988年),高瓊升任左廂都指揮使,改兼富州團練使。同年秋,出任單州防禦使,后改貝州部署。當初,高瓊與范廷召、王超、孔守正等一同外調京師。數月後,范廷召等都復任軍職,高瓊悒悒不樂。當時王承衍鎮守貝丘,其妻昭慶公主常常入宮,頗知太宗很是厚愛高瓊,王承衍因而多次寬慰他。
端拱二年(989年),高瓊被召還京師。按舊例,廉察(一般指觀察使)以上的官員入朝,才有茶葯賞賜,但太宗卻特例賞賜高瓊。三月後,太宗下詔授高瓊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歸義軍節度使,而范廷召等人才開始加授觀察使,無法與高瓊相比。殿前都指揮使戴興心生不滿,多次在太宗面前詆毀高瓊,太宗對戴興說:“朕自幽州回來(指高梁河之戰兵敗后),便打算授予高瓊此職。這個任命已經遲了十年。”
淳化四年(993年),高瓊由渤海郡開國侯進封渤海郡開國公。后又出任并州馬步軍都部署,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當時潘美也任忠武軍節度使、並代都部署兼判并州,舊制規定,節度使兼任軍職者位居上。高瓊帶了軍職,自然應在潘美之上,而高瓊卻因潘美是老臣,特地上表請讓自己位居其下,獲太宗允許。
淳化五年(994年)六月,高瓊改任鎮州都部署。
至道年間(995年—997年),就地改任保大軍節度使,仍舊領兵,任鎮州行營都總管。
至道三年(997年),宋真宗即位后,加高瓊為彰信軍節度使,充任太宗山陵部署,后又復任並、代都部署。

臨危受命

咸平二年(999年)冬,遼兵入侵,真宗親自前往河朔,命馬步軍都虞候傅潛統兵八萬迎敵。當時蕭太後到達狼山大夏。
咸平三年(1000年),真宗抵達大名府,派楊允恭馳往邊關,令高瓊率所部出土門,與石保吉在鎮、定二州會合,分屯冀州、邢州。此時,傅潛怯戰潰退,遼兵長驅直下。真宗急詔高瓊代傅潛為帥,遼朝旋即撤兵,高瓊復還本職。轉運使上報高瓊的功績,真宗下詔褒獎。
同年高瓊輪換回到京師,因手傷不能持笏,特詔許執木棒入見,並授任殿前都指揮使。先前,范廷召、桑贊所帶邊防士兵臨敵後退,諫官請求將他們治罪。真宗詢問高瓊意見,高瓊答道:“兵違將令,依法當殺。但陛下去年已免了他們的罪,如今怎能又去治罪呢?而且又正要派兵屯守各路,在這種時候改變原來的決定,臣恐怕人心會疑惑畏懼。”此事便作罷。
咸平六年(1003年)秋,朝廷招募近京的鄉兵補任禁衛軍,命高瓊教授禁軍演習陣勢。真宗親往觀閱,看到各軍之間紀律嚴整,非常高興,對高瓊說:“昨日的村民,都變為精銳了。”

澶淵之功

景德元年(1004年)冬,蕭太后與遼聖宗率精兵二十萬,再次南侵,直抵澶州(今河南濮陽市)北城,朝野震驚。真宗召集群臣議策,有的主張南遷,有的主張西逃。宰相寇準力排眾議,請真宗親征。真宗畏敵,朝議難決。寇準出殿遇高瓊,言明此事,高瓊說:“國家臨危,理當效死!”隨同寇準上殿見真宗。高瓊慷慨陳詞:“宰相主戰,實乃良謀。若避敵遷都,就一定會軍心動搖。望陛下親征,重振軍威。老臣雖年近古稀,願效力死戰。”促真宗下定親征的決心。
真宗起駕后,高瓊與寇準二人不離左右,適時進諫,堅定真宗抗敵的信心。到了澶州南城,探馬飛報遼軍勢盛。真宗懼敵,不想前進。高瓊力勸真宗,擁其前行。到達黃河浮橋,真宗又想停留,高瓊急令馭輦武士飛馬前進,直抵澶州北城,請真宗全副儀仗登上城樓。城外宋軍見真宗親征,都高呼“萬歲”,軍威大振。當時宋軍以伏弩射殺遼國先鋒蕭撻凜,遼軍士氣受挫。其後與北宋訂立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進言軍政

景德二年(1005年),因宋遼和議,朝廷精簡兵卒,但凡班直十年以上的出補軍校之職,年老的退為本班剩員。高瓊上奏說:“這不是激勵將士的方法,宿衛難道不辛苦嗎?”從此,但凡宿衛八年的也可補職軍校。
馬軍都校葛霸代理步軍司,當時正因病告退,真宗令高瓊兼領這二司。高瓊從容地對真宗說:“臣已經年老體衰,如果又有疾病,那又必須一人來總領此二職。臣在前一朝任職時,朝中侍衛都虞候以上常常多至十員,職位相當,容易改任,而且使軍隊熟悉他們的名望,到時若邊關有急,也可以選用。”真宗深以為然。不久,高瓊因久病在身請求解除兵權,真宗便授其為檢校太尉、忠武軍節度使。

病逝封贈

景德三年(1006年),高瓊病危,真宗想要親臨慰問。一向忌恨高瓊的知樞密院王欽若有意阻止,說:“天子問疾,是用來寵待勛臣的。現在高瓊沒有破敵的功勞,不應前往。”真宗勉為聽從。十二月四日(12月26日),高瓊在汴京建寧里的家中病逝,享年七十二歲,獲贈侍中。有司上言應該為高瓊輟朝一日,真宗因其未曾犯錯,特別為他輟朝兩日。
嘉祐八年(1063年),宋英宗趙曙即位,冊封高瓊的曾孫女高滔滔(宣仁聖烈皇后)為皇后。經屢次封贈,高瓊被贈為太師、尚書令兼中書令,追封秦國公。
治平四年(1067年),宋神宗趙頊即位,高滔滔被尊為皇太后。朝廷加封高瓊為衛王。
熙寧九年(1076年),趙頊追賜高瓊謚號為“烈武”。趙頊命王珪為高瓊作神道碑,並為其碑首親自題寫“決策定難顯忠基慶之碑”。
宋哲宗時,因校書郎王仲修進言“瓊謚與神考徽號字同”,遂改謚為“武烈”。
建炎年間(1127年—1130年),宋高宗下詔在杭州武林門內建高氏”五王祠”,內祀武烈王高瓊、康王高繼勛、楚王高遵甫、普安郡王高士林、新興郡王高公紀一門五代。
紹興初年(1131年),在山陰縣西梅花山白達灣建分祠。
乾道二年(1166年)二月,提舉浙東高敏信順從民意,祭祀五王,並附祀少保忠節公高世則。

主要成就


軍事

高瓊沉著勇敢,擅長騎射。雖頗為嚴苛,卻治軍有方。他參與宋滅北漢之戰、太平興國北伐,屢立戰功。特別是在雍熙北伐中,他率船千艘出海,北攻平州(今盧龍縣),連克秦皇島、錦州等地。
咸平二年(999年)冬,遼軍大舉入侵。高瓊於次年臨危受命,代傅潛統兵禦敵。在此戰中,高瓊統軍有功,王珪稱他“以數十萬出入進止,其聽號令,若一人”。澶州之戰時,與寇準力勸宋真宗親征,為“澶淵之盟”的訂立立下大功。

人物評價


歷代評價

趙光義:①志惟許國。忠實忘身。勵勇氣於熊羆。挺純誠於金石。而自擢其材傑。付以節旄。築壇膺將帥之權。推轂受疆埸之寄。而能橫戈奮勇。執戟揚威。有孫吳馭眾之方。得頗牧御戎之略。②直氣干霄,丹誠貫日。以英雄而自負,勵忠孝以立身。遇雲龍千載之期,居貔虎萬夫之長。養勇誓平於勁敵,操心自合於神明。一昨清廟宿齊,紫壇肆類。爾則訓齊禁旅,警衛宸居。顧忠力以尤多,在褒崇而豈恡。
趙恆:①時會風雲,志如霜雪。先朝驍將,代邸虎臣。通金匱玉版之書,布龍翼鳥雲之陣。委之兵柄,周旋能得於士心。付以藩條,遠邇共欽於仁政。自移左廣,入典中軍。北落師行,人皆整肅。西山將出,敵畏強明。②軍壘之政,尤當輯睦公共,高瓊典禁軍,未嘗與副將言及軍事。瓊雖識理道,亦多任情。
高瓊畫像
高瓊畫像
王珪:①伏思太宗之發燕南、真宗之渡澶北,當是之時,王智有足過人者,一旦濟國家之難以休兵靖民,顯名於後世,顧所施,豈不閎哉,與夫自昔將帥搴旗斬馘之事異矣,澤流子孫,與宋無極,殆神理之有相乎。②紹恢皇圖,於赫神宗。憺我常武,繄王之雄。威威繄王,出入金革。外動四夷,其武孔碩。王從北征,翼帝之輿。六龍安御,天旋日舒。建事真宗,決策於河。敵駭枝披,奉書請和。王長六師,闞如暴虎。烝徒嘽嘽,疇予敢侮。誰謂人遐,尚有遺烈。至今受祉,亦莫我遏。思齊曾孫,寶有慈極。天子仁孝,化及萬國。上方念王,幽州之功。澶州之畫,其利亡窮。乃誄王行,乃銘王勞。作碑磪峞,在浚之郊。陟彼高岡,望王之塋。千載而下,其凜如生。③高氏之興,自烈武王有幽澶之功,至王西定蜀北、戰寒光嶺,為國捍患,亦未嘗妄殺,惟陰施之及人者深。
王十朋:昔在景德初,胡虜犯中原。朝廷用萊公,決策幸澶淵。高瓊雖武夫,能發忠義言。詠詩退虜騎,用丑樞相顏。鑾輿至北城,斷橋示不還。一箭斃撻覽,夜半卻腥膻。至仁不忍殺,和好垂百年。偉哉澶淵功,天子能用賢。
王稱:高瓊與寇準協謀勸真宗親征,戮力破敵,遂成莫大之功,自是和好益固,人物歲滋,北邊無烽燧之警者百有餘年,盛德之報,慶流後裔,篤生聖後為女中堯舜(宣仁聖烈皇后),天實興之也。
羅大經:澶淵之役,畢士安有相公交取鶻倫官家之說,高瓊有好喚宰相來吟兩首詩之說,則當時策略,亦自可見。
黃震:高烈武協贊北伐,遂可與萊公同傳,亦盛矣,然猶武臣職也。衛士訴米腐,禁切甚嚴,一旦中貴人以聞,人賜精米一斛,公即嘆而辭典軍。嗚呼!使將相人人如公,又安有隳法市恩、下陵上替,使天下胥為人情,世界敗壞而不可容聲也哉!愚於是尤三嘆三詠於烈武。
脫脫:真宗澶淵之役,高瓊之功亦盛矣。范廷召年十八,能手刃父仇;瓊將磔於市,幸以逃免;葛霸善擊刺馬射,給事藩邸:皆非素習韜略者也。及其出身戎行,迭居節鎮,而卓有可觀,由所遇之得其時也。或謂瓊頗自用,謀議不及參佐,而洞曉軍政;霸雖失於巽懦,而能謹直自持;廷召性雖癖,在軍中四十年,累從征討,所至有功:皆不害其為驍果也。……夫以三子之自樹如此,而不得與狄青、郭逵同日而論者,豈非拳勇之有餘,而器識之不足也歟!
《壽州府志》:宋高瓊封爵見武功,不識字,而練于軍事,嘗替寇準成澶淵之功。
柯維騏:高瓊、范廷召並少年無賴,意命異日脫蟠乘運,功顯而身榮。
王夫之:嗚呼!盈宋之庭,錚錚自命者充於班序,曾無一人能知准之所恃,而驚魂喪魄,始撓其謀,終妒其功,高瓊、楊億以外,皆巾幗耳。
何萱:大將高瓊,麾兵前進。契丹始懼,通和修問。
《清季申報台灣紀事輯錄》:宋真宗時,遼帝又欲循其祖故事,興傾國之師以入寇澶淵;當時勸帝親身出御者,惟一寇準。……其能與寇準同心者,惟一武臣高瓊而已。幸而丁謂、王欽若等尚未進用也;不然,寇準、高瓊二人豈能奪盈廷之眾議哉!及帝至澶淵,遼人氣沮,始請盟而退。彼時若無寇準、高瓊,則南渡之舉,豈能待至靖康時哉!

軼事典故


安撫士卒

有一天,守兵中有人因為倉廩糧米陳腐而謠言惑眾,高瓊知道后,出巡各營,士兵正在聚餐,高瓊因此取飯自吃,並對眾人說:“現在邊線無警,你們坐在這裡飽食酒肉,應該知福。”眾人於是不再議論。

強作經書語

澶淵之戰時,宋真宗在澶州南城,畏敵不想前進。高瓊力勸道:“陛下若不渡河臨幸北城,北城的百姓如喪考妣。”僉書樞密院事馮拯大聲斥責:“太尉無理。”高瓊亦怒聲大喝:“學士因為文才位至兩府(指中書省與樞密院),如今敵軍騎兵多到如此,還責備我無禮,你為什麼不賦詩退敵?”之後,真宗讓寇準召高瓊到中書省,告誡他說:“你本是武臣,不要強行效仿儒士說儒經中的話。”

告誡子孫

高瓊雖然不識字,但經常告誡他的兒子:“你們不要依仗父輩的功績作蔭庇。像我在軍中奮勇盡忠,官掌旄鉞,難道是憑藉他人的相助嗎?”

家族成員


輩分關係姓名簡介
家世曾祖父高冕后贈中書令。
祖父高霸受契丹派遣出使南唐,為南唐暗殺。后贈尚書令、密國公。
父親高乾一名高幹,樂善好施、心胸寬廣,好賦詩。后贈尚書令、冀國公。
平輩二弟高瑤官至富州團練使。
三弟高玖終生未仕。
——原配李氏追封魏國夫人。
繼室李氏追封楚國夫人。
子輩長子高繼勛字紹先,官至建雄軍節度使,死後贈太尉、太師,追封康王,謚號穆武。
次子高繼忠官至四方館使、榮州團練使。
三子高繼和官至崇儀副使。
四子高繼倫官至西頭供奉官。
五子高繼密官至內殿承製、合門祇候。
六子高繼宣官至眉州防禦使。
七子高繼隆官至引進使、陵州團練使。
八子高繼元官至東上合門使、嘉州刺史。
九子高繼荀官至右侍禁。
十子高繼芳官至供備庫使、忠州刺史。
十一子高繼顒官至左侍禁。
十二子高繼豐官至供備庫使、昌州刺史。
十三子高繼敏官至內殿承製。
十四子高繼昌官至西頭供奉官。
註:據《高衛王瓊決冊定難顯忠基慶之碑》的不完全統計,高瓊還有女兒十二人、孫六十三人、曾孫一百四十五人、四世孫七十一人、來孫(五世孫)十三人。

史料記載


《高衛王瓊決冊定難顯忠基慶之碑》
《隆平集·卷十七》
《宋史·卷二百八十九·列傳第四十八》
《宋史新編·卷三十八》
《欽定續通志·卷三百二十五·列傳一百二十五》

後世紀念


墓址

高瓊墓
高瓊墓
高瓊去世后歸葬故里雙鎖山西南麓。雙鎖山南西側有高瓊、劉金定合葬墓。原墓冢高大,磚石修建,碑石林立,青松繞墓。因遭戰火,僅存一土丘,現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在傳統劇目《劈牌招親》中,劉金定在雙鎖山立牌比武招親,高君保路過,劈碎招親牌,雙方惡鬥,最後劉金定以其高超武藝三服了高君保,彼此互贈金鐧銀鈴訂終身。劉金定旋即隨高瓊發山寨兵馬數千,渡過淮河攻南唐軍,在八公山、壽州一帶,橫刀立馬,力奪重關,大敗南唐軍固守的唐高關和八公山區,遂解宋軍之圍。北宋建立后,劉金定隨丈夫高瓊北上抗遼,助丈夫鎮守雁門、寧武、偏頭三關等重地,為保衛邊疆再立功。后不幸戰死。與高瓊合葬於雙鎖山。
在另一劇目《殺四門》中,高君保(高瓊)壽州闖城受傷,以銀鈴響箭報劉金定。劉別母下山,力斬四門,勇解壽州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