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之戰

遼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

發生於公元1004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聖宗統和二十二年的澶州之戰,是遼宋兩國之間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也是遼宋關係從長期對抗走向和平相處的轉折點。此戰雙方參戰軍隊多達數十萬,結果以訂立“澶淵之盟”而結束,從純軍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仍然可說是一次成功的戰役。

簡介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在宋遼戰爭中,宋與遼在澶州(今河南濮陽)進行的最後一戰。

背景


宋太宗趙光義,為爭奪燕雲十六州(今北京至山西大同地區),兩次攻幽州(今北京)失敗后,被迫轉攻為守。真宗趙恆繼位初,宋遼戰爭仍在繼續;為防禦遼攻掠河朔(泛指今黃河下游南北一帶),集重兵於定州(治安喜,今河北定州)、天雄軍(今河北大名東)等縱深要地。,依託黃河天險,屏蔽都城東京(今開封),並在邊地廣開方田、河道為阻障;繕完城堡,募壯勇扼守,以抗拒遼戎騎攻掠。遼為贏得有利結局,決計大舉攻宋。

求和行為


根據宋朝史料記載,“初,殿前都虞候、雲州觀察王繼忠戰敗,為敵所獲,即授以官,稍親信之,繼忠乘間言和好之利。時契丹母老,有厭兵意,雖大舉深入,然亦納繼忠說,於是遣小校李興等四人持信箭以繼忠書詣莫州石普,且緻密奏一封,願速達闕下,詞甚懇激。只等言契丹主與母召至車帳前面授此書,戒令速至莫州送石帥,獲報簡即馳以還。”也就是說,與傳統“遼方講和之意始於蕭撻覽澶州陣亡”的看法相反,遼朝早在進攻重鎮瀛州、甚至可能在定州戰鬥之前就已經作出了和平的試探。而在此之後,“先是,王繼忠得上手詔,即具奏俯石普以聞,言契丹已領兵攻圍瀛州,蓋關南乃其舊疆,恐難固守,乞早遣使議和好。丙午,上覽其奏,謂輔臣曰:‘瀛州素有備,非所憂也。欲先遣使,固亦無損。’乃復賜繼忠手詔,許焉。……乃授(曹)利用閤門祗候,假崇儀副使,奉契丹主書以往,又賜繼忠手詔。”尤其是曹利用途中經過王欽若鎮守的天雄的時候,“孫全照疑契丹不 誠,勸王欽若留之。契丹既數失利,復令王繼忠具奏求和好,且言北朝頓兵,不敢劫掠,以待王人。繼忠又與葛霸等書,令速達所奏。……繼忠尋亦聞利用留天雄不行,復具奏,乞自澶州別遣使者至北朝,免致緩誤。”遼朝講和心情之急迫可見一斑,也說明遼方的和平請求是出自真心的,並非為了麻痹北宋。
在戰爭中主動進攻的一方在剛剛進入敵境時即發出和談請求,且一再催促,這是很奇怪的事情。但為什麼遼朝卻作出如此反常的舉動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換一種方式來進行思考:是否遼朝實際上從一開始就沒有靠這場戰役打敗北宋、掠奪土地和財富的念頭,而僅僅是希望藉此壓迫宋朝講和呢?對於這一點,從遼軍在南下過程中採取的作戰方式上可以更明顯地發現其證據。

經過


遼軍方面,主帥是遼聖宗和蕭太后,蕭撻凜和蕭觀音奴為先鋒。
宋軍方面,除去在上面提到的將領之外,還有李繼隆、孫全照等人,宋軍在北部邊境防禦遼軍的所有部隊幾乎都參與了此次戰役。
​景德元年八月,先以游騎深入祁(治蒲陰,今河北安國)、深(治靜安,今河北深縣南)二州境,探察宋軍防禦部署。繼而,聖宗耶律隆緒偕其母承天太后蕭綽親至南京(即幽州,今北京)謀划。宋察覺遼企圖后,命河北、河東諸路部署,各謹邊備。閏九月十二日,遼軍會集固安(今屬河北)。十五日,南京統軍使蕭撻凜率先鋒軍南進,分兵攻威虜軍(治今河北徐水西北)、順安軍(今河北高陽東)、北平寨(今河北完縣東北)、保州(今河北保定),皆被宋軍擊敗。
旋與聖宗、蕭太后軍會合,攻定州,被宋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王超率軍阻於唐河。蕭太后初戰受挫,遂移師陽城淀(今河北望都東南)休整,並試圖利用宋降將王繼忠致書宋帝媾和。遼軍的大舉進攻,引起宋廷上下恐慌,參知政事王欽若、簽書樞密院事陳堯叟等勸說真宗暫避金陵(今南京)或成都。宰相寇準據理相爭,力請真宗親征禦敵。真宗納寇準議,遣將加強邢(治龍岡,今河北邢台)、洺(治廣年,今河北永年東南)、冀、貝(今河北冀縣、清河西)兩路的防禦。
十月初,蕭撻凜南下祁、深;蕭太后率主力圍攻瀛州(今河北河間),遭宋知州李延渥頑強抗擊,10餘日未克,反喪師3萬餘眾。後撤圍南下,會蕭撻凜攻冀、貝、天雄軍。宋遂將防禦重點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並命各路增援天雄軍。十一月初,遼軍自瀛州南趨天雄軍,沿途遭宋軍抗擊;同時,宋以李繼隆、石保吉分任駕前東。西兩面排陣使,加強澶州及黃河沿岸的防禦指揮。
二十日,真宗離京師赴澶州督戰。時遼軍進抵天雄軍,攻城不克,轉破德清軍(今河南清奉西北)。繼逼近澶州,襲取通利軍(今河南浚縣東北)。二十二日,蕭撻凜在澶州察看地形時,中宋軍伏弩身死,軍中為之氣沮。二十六日,宋真宗抵澶州,軍心大振。遼軍雖攻佔宋一些地方,
但傷亡慘重,又失大將蕭撻凜,戰況急轉直下,處境不利,亟願罷戰言和,遂加速和談步伐,並利用宋廷怯戰弱點,脅迫宋歸還後周從遼手中收復的關南(今河北雄縣南瓦橋關、霸縣益津關、淤口等三關以南)l0縣地。宋廷雖拒割地,但又恐遼乘黃河封凍過河,危及東京,乃答應歲輸銀10萬兩、絹20萬匹,達成撤軍協議。十二月初七,互換誓書,史稱"澶淵之盟"。

評價


澶州之戰結束了宋遼25年余的戰爭歷史。澶淵之盟對宋雖是屈辱的協議,但客觀上促成了此後的百年和平,為雙方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