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保州的結果 展開

保州

今河北保定

保州是如今的保定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縣(保定市東北馬庄一帶)置保塞軍,寓“保衛邊塞”之意。

簡介


太平興國六年(981),改清苑縣為保塞縣,升保塞軍為保州,淳化三年(992)李繼宣知保州,在今保定市舊城南7里建城。為州縣治所。金天會七年(1129),屬河北東路。金大定十六年(1176),改保塞縣為清苑縣。貞祐元年(1213),蒙古軍攻陷清苑城,焚城為廢墟,保州州治移至滿城縣(今河北滿城縣)。貞祐二年(1214),改屬中山路。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移州治於清苑。蒙古太宗十一年(1239),保州屬順天路。因保州是元代大都的南大門,至元十二年(1257),改順天路為保定路,保州廢入保定路。

歷史沿革


中山國

今保定市區在戰國時期始建城池。保定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在殷商時期為北燕之地,西周至戰國為燕趙之地。

上谷郡

秦始皇統一天下,分天下為三十六郡,改河北中北部為上谷郡,保定位於其中。後來保定成為河北都會, 則稱保定為上谷。

始建

北宋建隆元年(960)於清苑縣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981)保塞軍升為保州,清苑縣更名保塞縣。金保塞縣複名清苑縣,並復置滿城縣。宋淳化三年(992)李繼宣知保州,築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因處於宋遼邊界,宋遼多次在此地戰爭。金末年,保州城在戰亂中成為廢墟。金天會七年(1129)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

重建

蒙古太祖二十二年(1227),張柔主持重建保州城池,重新划市井,定民居,建衙署,築寺廟,造園林,修築土城牆,疏浚護城河,引一畝泉河水入城,既起到防禦作用又改善城中水質,並利用水能在城外建水力石磨,奠定了保定城的基礎。新建的保州城為京師門戶,為燕南一大都會。元太宗十一年(1239年)以保州為順天路治所,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轄1錄事司、7州、8縣,州領11縣,“保定”之名自此始,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

建府學及書院

宋熙寧四年(1071)保州建州學。明代改為保定府后,又始建府學,並建有二程書院、金台書院、上谷書院。

明代改建

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都督孟善加固城牆,以磚石砌城,築女兒牆堞口3710雉。隆慶年間(1567~1572),張烈文等三任知府將土城逐步改建成磚城,加固並增築城樓,從戰略防禦出發,根據當時條件和地利,確定城池形制,城周基本呈方形,唯西城南部向外呈弧形凸出500米,整個城池形似足靴,故有“靴城”之稱。

直隸省會

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保定路為保定府。明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決定將國都遷北平(遷都后改稱北京),並將北平行都司更名為大寧都司,遷駐保定,負責京畿附近的護衛與安全。清沿舊制,仍設保定府。清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保定為直隸省省會。保定直隸總督署始建於明洪武年間。初為保定府署,永樂年間為大寧都司衙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自清雍正八年(1730)至清朝滅亡(1911)直隸總督駐此,一直為河北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

日軍侵佔


1937年9月24日,日軍侵佔保定。1939年偽河北省公署由天津遷保定,日軍不斷推行“治安強化運動”,出動“掃蕩”,殘酷屠殺抗日軍民。日偽還於1944年以保定城關及附近村莊成立保定市,並建立偽保定市公署。

光復


抗日戰爭勝利后,1946年6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保定。1947年10月,中華民國河北省政府開始由保定遷往北平。
保定市人民政府成立
1948年11月5日,解放軍圍攻保定。11月22日凌晨,駐保國民黨軍政人員逃往北平。解放軍隨即入城行政人員也陸續進城,建立保定市人民政府,為冀中區直轄市。

景點


市區內:大慈閣古蓮花池;直隸總督署博物館;北嶽廟;清真西寺;競秀公園; 留法勤工儉學紀念館; 鳴霜樓;光園; 淮軍公所
外縣:腰山王氏莊園白洋淀清西陵滿城漢墓淶源風光;開元寺塔; 狼牙山;野三坡; 冉庄地道站遺址;聚龍洞;定州貢院;白石山國家地質公園;涿州雙塔; 漢中山王墓; 龍潭景區; 阜平天生橋國家地質公園; 石佛國家森林公園;戰國城; 天生橋;紫荊關; 抱陽山; 大龍門城堡;開善寺; 燕下都古城;三義宮;昌利農業旅遊示範園;曲陽橋鄉;永福寺; 龍潭湖自然風景區; 天橋瀑布群; 白石山仙人峪; 龍門天關;藥王廟; 義慈惠石柱;白求恩柯棣華紀念館; 倒馬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