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樂寺觀音閣
獨樂寺觀音閣
獨樂寺位於薊縣縣城內,相傳始建於唐,后經遼統和二年(984年)重建,現存遼代建築尚有山門及觀音閣兩處,今存之建築的木構部分為當時所建的原物。
徠觀音閣位於山門以北,重建於遼統和二年,面闊五間(20.23m),進深四間八椽(14.26m)。外觀2層,有腰檐、平坐;內設三層(中間有一夾層)屋頂為九脊殿式樣(清稱歇山頂)。這座建築的特色是中空,四周設兩層圍廊,空間構思獨特。台基為石建,低矮且前附月台。平面為宋《營造法式》中,稱為“殿堂”結構中的“金廂斗底槽”式樣,並在二層形成六邊形的井口,以容納16m的遼塑11面觀音像。
柱子僅端部有卷殺,並有側腳。上、下層柱的交接採用叉柱造的構造方式。由於上層和夾層的檐柱收進約半個柱徑,在外觀上形成穩定感。位於底層斗拱以上和平坐樓板以下的夾層,在柱間施以斜撐,加強了結構的剛度,它經受了千年來多次地震的考驗,證明結構是合理的。
斗拱的種類有24種。上檐柱頭輔作(斗拱)雙抄雙下昂,昂尾壓在草栿之下。補間輔作只一朵,下面承以斗子蜀柱或駝峰。
梁架分明栿及草栿兩部分,仍用叉手與托腳。大部天花用平闇,僅當心間中央用八角形藻井。
目錄
徠獨樂寺伽藍之布置,今已無考。隋唐之制,率皆寺分數院,周繞迴廊(注一)。今觀音閣山門之間,已無直接聯絡部分;閣前配殿,亦非原物,後部殿宇,更無可觀。自經乾隆重修,建築落於東院,寺之規模,更完全更改,原有布置,毫無痕迹。原物之尚存者帷閣及山門。
觀音閣及山門最大之特徵,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點,則為其與敦煌壁畫中所見唐代建築之相似也。壁畫所見殿閣,或單層或重層,檐出如翼,斗拱雄大。而閣及門所呈現象,與清式建築固迥然不同,與宋式亦大異,而與唐式則極相似。熟悉敦煌壁畫中凈土圖(第二十三圖)者,若驟見此閣,必疑身之已入西方極樂世界矣。
其外觀之所以如是者,非故仿唐形,乃結構制度,仍屬唐式之自然結果。而其結構上最重要部分,則木質之構架—建築之骨幹—是也。其構架約略可分為三大部分:柱,斗拱,及梁枋。
觀音閣之柱,權衡頗肥短,較清式所呈現象為穩固。山門柱徑亦如閣,然較閣柱猶短。至於閣之上中二層,柱雖更短,而徑不改,故知其長與徑,不相牽制,不若清式之有一定比例。此外柱頭削作圓形(第二十六圖),柱身微側向內,皆為可注意之特徵。
斗拱者,中國建築所特有之結構構制度也。其功用在梁枋等與柱間之過渡及聯絡,蓋以結構部分而富有裝飾性者。其在中國建築上所佔之地位,猶order之於希臘羅馬建築;斗拱之變化,謂為中國建築制度之變化,亦未嘗不可,猶order之影響歐洲建築,至為重大。
唐宋建築之斗以結構為主要功用,雄大堅實,莊嚴不苟。明清以後,斗拱漸失其原來功用,日趨弱小纖巧,每每數十攢排列檐下,幾成純粹裝飾品,其退化程度,已陷阱底,不復能下矣。觀音閣山門之斗拱,高約柱高一半以上,全高三分之一,較之清式斗拱—合柱高四分或五分之一,全高六分之一者,其輕重自可不言而喻。而其結構,與清式宋式皆不同;而種別之多,尤為後世所不見。蓋古之用斗拱,輒視其機能而異其形制,其結構實為一種有機的,有理的結合。如觀音閣斗拱,或承檐,或承平坐,或承梁枋,或在柱頭,或轉角,或補間,內外上下,各各不同(注二),條理井然。各攢斗拱,皆可作建築邏輯之典型。都凡二十四種,聚於一閣,誠可謂集斗拱之大成者矣!
觀音閣及山門上樑枋之用法,尚為後世所常見,皆為普通之梁,無複雜之力學作用。其與後世制度最大之區別,乃其橫斷面之比例。梁之載重力,在其高度,而其寬度之影響較小;今科學造梁之制,大略以高二寬一為適宜之比例。按清制高寬為十與八或十二與十之比,其橫斷面幾成正方形。宋《營造法式》所規定,則為三與二之比,較清式合理。而觀音閣及山門(遼式)則皆為二與一之比,與近代方法符合。豈吾儕之科學知識,日見退步耶!
其在結構方面最大之發現則木才之標準化是也。清式建築,皆以“鬥口”(注三)為單位,凡樑柱之高寬,面闊進梁之修廣,皆受鬥口之牽制。制至繁雜,計算至難;其“規矩”對各部分之布置、分配,拘束尤甚,致使作者無由發揮其創造能力。古制則不然,以觀音閣之大,其用材之制,梁枋不下千百,而大小隻六種。此種極端之標準化,於材料之估價及施工之程序上,皆使工作簡單。結構上重要之特徵也。
觀音閣天花,亦與清代制度大異。其井口甚小,分佈甚密,為後世所不見。而與日本鎌倉時代遺物頗相類似,可相較鑒也。
閣與山門之瓦,已非原物。然山門脊飾,與今日所習見之正吻不同。其在唐代,為鰭形之尾,自宋而後,則為吻,二者之蛻變程序,尚無可考。山門鴟尾,其下段已成今所習見之物,而上段則尚為唐代之尾,雖未可必其為遼原物,亦必為明以前按原物仿造,亦可見過渡形制之一般。磚牆下部之裙肩,頗為低矮,只及清式之半,其所呈現象,至為奇特。山西北部遼物亦多如是,蓋亦其特徵之一也。
觀音閣中之十一面觀音像,亦統和重朔,尚具唐風,其兩傍侍立菩薩,與盛唐造像尤相似,亦雕塑史中之重要遺例也。
此二者俱屬事實,亦只為寺創建之時,或其歷史中之一段。至於今日尚存之觀音閣及山門,則絕非唐構也。
薊人又謂:獨樂寺為安祿山誓師之地。“獨樂”之名,亦祿山所命,蓋祿山思獨樂而不與民同樂,故爾命名雲。薊城西北,有獨樂水,為境內名川之一,不知寺以水名,抑水以寺名,抑二者皆為祿山命名也。
獨樂寺觀音閣
獨樂寺觀音閣
獨樂寺觀音閣
獨樂寺觀音閣
寺之創立,至遲亦在唐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