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絳唇·詠風蘭

清代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

《點絳唇·詠風蘭》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從香氣和姿態兩方面對風蘭作了精緻靈動的描摹,下片則是通過對現實中風蘭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襯出詞人對好友所作的風蘭圖的讚美。全詞運用比喻以及借代的修辭手法,將自己對友人的懷念之情表達地淋漓盡致。

作品賞析


本詞描寫的主體風蘭本非富貴之花,而納蘭卻對其情有獨鍾並大加稱羨,體現了納蘭落拓無羈的性格和格高韻遠、獨具特色的詞風。詞中字字刻畫,又字字天然,不即不離,不粘不脫,即“意有寄託,不作死句”。風蘭之形象綽約可見,而又不無詩人性情的處處流露。既詠物又抒懷抱,顯然頗含騷雅之旨,寓有詩人深摯的情懷。
上片從香氣和姿態兩方面對風蘭作了精緻靈動的描摹。“別樣幽芬” 言風蘭散發出不尋常的香味,這種清幽典雅的氣息,是那些濃艷的花朵無法與之媲美的。風蘭不僅在香氣上與眾不同,而且形態上很靈動,詞人在此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將風蘭形容成水上行走的輕盈柔美的凌波仙子一般,飄飄欲去。而東風在這裡顯然不是春風,可以理解為時光,催花開放和呵護花的力量。整句表現了詞人對風蘭的喜愛和讚美,寄託了詞人對這樣美好的風蘭不要去的太快的希望,也表達詞人希望美好的事物能夠長存的美好願望。
下片則是通過對現實中風蘭美好之易逝的惋惜反襯出詞人對好友所作的風蘭圖的讚美。秋意襲來,風蘭只得“忒煞蕭疏”。“忒煞”一詞寫出了詞人對花之蕭條的惋惜之心。然而儘管風蘭看上去已經太過稀疏,可仍散發出微微香氣。顯然,這裡的“還留取,冷香半縷。”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因為這風蘭終究不是自然界的風蘭,只是友人的畫罷了。因張純修當時正令湖南江華,詞人又用借代的手法,用湘江雨來代指友人,而其畫上的風蘭竟然給人一種好似幽香散發的感覺,故此句為意謂見陽所畫之風蘭堪稱畫中第一。至此,讀者方才明白原來這是一闋詠物題蘭之詞。
在這首詞中,詞人運用了聯想的手法來描繪風蘭,並未曾親眼所見,但卻通過友人的一紙風蘭圖對風蘭展開了想象,將風蘭的香氣和姿態表現地淋漓盡致。而結句詞人則點出其創作意圖,為全詞的升華。當詞人在為風蘭的蕭瑟易逝而感傷時,一個“還”字話風一轉,引出只有在好友所作的圖中能保有風蘭的韻姿和清香,使得美好的事物永存。襯托出友人作畫功力深厚,所作風蘭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同時也將建功立業的夙願寄托在友人張純修身上,希望友人保有美好的品質,並在所任職的地方作出一番成績。

創作背景


康熙十八年(1679年)秋,張純修赴江華任縣令。那一年,清兵攻入了一度為吳三桂、吳世蹯佔據的湖南。江華縣剛收復不久,百廢待興。在張純修任上的日子裡,懷抱同樣建功立業志向而未遂的容若,向好友寄去了許多思念和勉勵,希望張純修多做善事,利國益民。江華縣屬楚地,故容若在寄張純修的信中說:“沅湘以南,古稱清絕美人香草,猶有存焉者乎?長短句固騷之苗裔也,暇日當制小詞奉寄。煩呼三閭弟子,為成生薦一瓣香。甚幸!”收到容若此信。張純修回憶起同容若一起被屈原感動的日子,他們共同敬仰屈原。是因為他那如蘭的氣質和人生。於是,張純修以“美人香草”的命意畫《風蘭圖》寄贈,容若見畫,便題寫了這首《點絳唇·詠風蘭》。

作品評價


當代詞學家、文史學家、教育家、詞人唐圭璋《納蘭容若評傳》:他若《詠黃葵》雲“為孤情澹韻,判不宜春,矜標格,開向晚秋時候”,《詠風蘭》雲“別樣幽芬.更無濃艷催開處”,《詠梅》雲“別樣清幽,自然標格,莫近東牆”,則就花之神情描寫而隱有寄託者。所謂“孤情澹韻”、“別樣幽芬”、“自然標格”,皆一面寫花,一面自道也。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男,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
十七歲入國子監,被祭酒徐元文賞識。十八歲考中舉人,次年成為貢士。康熙十二年(1673年)因病錯過殿試。康熙十五年(1676年)補殿試,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賜進士出身。主持編纂了一部儒學彙編——《通志堂經解》,深受康熙皇帝賞識,為今後發展奠定基礎。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