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藍鷺

鷺科鷺屬的鳥類

大藍鷺(學名:Ardea herodias)是鸛形目鷺科的鳥類。共有5個亞種,體長137厘米。全身大部分羽毛呈灰藍色羽毛,胸口和背部有絲狀羽飾。枕部有兩枚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於頭后,狀如辮子。

生境包括淡水和鹹水沼澤、紅樹林、洪水沖積草原、湖畔和海岸,食物主要是魚或青蛙,也包括昆蟲、蛇、龜、嚙齒目和小鳥等。是北美洲、中美洲、西印度群島和加拉帕戈斯群島一種常見的涉禽。

形態特徵


大藍鷺
大藍鷺
大藍鷺體長137厘米,翼展175-195厘米,體重2100-2500克。全身大部分羽毛呈灰藍色羽毛,胸口和背部有絲狀羽飾。鳥喙尖而長、黃色,長腿,眼睛黑色,額和頭頂白色,枕部有兩枚黑色長形羽毛形成的冠羽,懸垂於頭后,狀如辮子。頸灰藍色。兩肩和下背被有矛狀長羽,羽端分散如絲、顏色為灰褐色;尾暗褐色,具藍綠色金屬光澤。初級飛羽和初級覆羽深灰色,亦具金屬光澤。次級飛羽及翅上大覆羽灰褐色;小覆羽和中覆羽亦為灰褐色。翅角及翼前緣灰色。頦、喉白色,前頸基部有銀灰色或白色長的矛狀飾羽。虹膜黃色,嘴暗黃色,嘴峰角褐色,眼先裸露部黃綠色;脛裸露部和腳后灰色。
幼鳥脖子上有斑點和條紋,延長到上胸部。
大藍鷺翅大而長,腳和趾均細長,脛部部分裸露,腳三趾在前一趾在後,中趾的爪上具梳狀櫛緣。雌雄同色。體形呈紡錘形,體羽疏鬆,具有絲狀蓑羽,胸前有飾羽,頭頂有的有冠羽,腿部被羽。
該類中一些個體的翅膀是純白色的,稱為大白鷺,在南佛羅里達可見。它的腿黃色,鳥喙黃色。

棲息環境


大藍鷺在北美洲大部分地方都可以看到,包括阿拉斯加、魁北克和新斯科舍。南面的界線可以到達佛羅里達、墨西哥、加勒比海以至南美洲。其生境包括淡水和鹹水沼澤、紅樹林、洪積草原、湖畔和海岸,但無論如何,都需要靠水生活。它們一般在水體傍的樹林或灌木築巢。

生活習性


落基山以東靠北的種群每年冬季會遷移到中美洲或者南美洲北部。美國南部和太平洋岸的種群則屬留鳥
大藍鷺不會集體覓食。它們通常站在水中尋找目標,但也會在地上或者自空中或棲木上躍下。由於體型較大,故可於其他鷺無法到達的深水區覓食。可以在日間或晚上在淺水或水邊覓食,但更常見於黎明和黃昏這樣做。它們依靠視覺發現獵物,以長腳在水中涉足,用長而尖的喙刺穿魚或青蛙,然後整個吞咽,有時因為獵物過大而被噎死。大藍鷺的其他食物包括昆蟲、蛇、龜、嚙齒目和小鳥等。叫聲是粗糙的呱呱聲。

分佈範圍


分佈於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魯巴、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百慕大、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加拿大、開曼群島、哥倫比亞、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多明尼加、多明尼加、厄瓜多(加拉帕戈斯)、薩爾瓦多、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瓜地馬拉、海地、宏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墨西哥、蒙特塞拉特、尼加拉瓜、巴拿馬、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島(法屬)、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馬丁島(荷屬部分)、千里達托貝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美國本土外小島嶼、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維爾京群島。
旅鳥:巴西、維德角、法國、格陵蘭島、葡萄牙、西班牙(加那利群島)。
大藍鷺分布圖
大藍鷺分布圖

繁殖方式


大藍鷺經常在湖泊或者濕地附近的樹上築巢,形成只含單一物種的聚落,但是有時候也會與屬於其他物種的鷺混居。這樣的群集英語稱為heronry。一個群集的大小約社5至500個巢之間,平均每個群集有150個巢。
大藍鷺的巢以粗壯的樹枝構成。雌鳥在巢中下3至6隻淺藍色的蛋,當中父母每年只會養大一隻雛鳥。如果鳥巢被棄或被毀,雌鳥會再下一巢蛋。人類干預對它們的繁殖,特別是築巢初期,有不良的影響。多次騷擾常導致親鳥遺棄巢中的蛋或雛鳥。父母雙方負責哺育雛鳥的工作,由它們反芻食物。成鳥在喂哺期間消耗的食物是下蛋或孵蛋時的四倍。鷺蛋需要28天時間孵化,每隻蛋孵化的時間與另一隻有數天的間隔。首生的雛鳥由於較豐富的進食經驗與對同胞更具侵略性,通常長得比其他雛鳥快。

亞種分化


大藍鷺(5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
1.大藍鷺加拉帕戈斯群島亞種Ardea herodias cognata
2.大藍鷺北美洲西部亞種Ardea herodias fannini
3.大藍鷺指名亞種Ardea herodias herodias
4.大藍鷺印度亞種Ardea herodias occidentalis
5.大藍鷺墨西哥灣亞種Ardea herodias wardi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