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鷺

鷺科白鷺屬動物

大白鷺(拉丁學名:Ardea alba)分為三種鷺,分別是大白鷺,中白鷺小白鷺是大中型涉禽,成鳥的夏羽全身乳白色;鳥喙鐵鏽色;頭有短小羽冠;肩及肩間著生成叢的長蓑羽,一直向後伸展,通常超過尾羽尖端10多厘米,有時不超過;蓑羽羽干基部強硬,至羽端漸小,羽支纖細分散;冬羽的成鳥背無蓑羽,頭無羽冠,虹膜淡黃色。

此鷺棲息於海濱、水田、湖泊、紅樹林及其他濕地。常見與其他鷺類及鸕鶿等混在一起。大白鷺只在白天活動,步行時頸勁收縮成S形;飛時頸亦如此,腳向後伸直,超過尾部。以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小魚、蛙、蝌蚪和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主要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邊走邊啄食。分佈於全球溫帶地區。

形態特徵


大白鷺
大白鷺
大白鷺是一種大型鷺類。頸、腳甚長,兩性相似,全身潔白。繁殖期間肩背部著生有三列長而直,羽枝呈分散狀的蓑羽,一直向後延伸到尾端,有的甚至超過尾部30-40mm。蓑羽羽干呈象牙白色,基部較強硬,到羽端漸次變小,羽支纖細分散,且較稀疏。下體亦為白色,腹部羽毛沾有輕微黃色。嘴和眼先黑色,嘴角有一條黑線直達眼后。冬羽和夏羽相似,全身亦為白色,但前頸下部和肩背部無長的蓑羽、嘴和眼先為黃色。虹膜黃色,嘴、眼先和眼周皮膚繁殖期為黑色,非繁殖期為黃色,脛裸出部肉紅色,跗蹠和趾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840-1100g,♀625-1025g;體長♂897-981mm,♀820-855mm;嘴峰♂95-118m,♀96-104mm;翅♂348-379mm,♀330-350mm;尾♂115-162mm,♀122-138mm;跗蹠♂145-170mm,♀135-14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開闊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區的河流、湖泊、水田、海濱、河口及其沼澤地帶。多在開闊的水邊和附近草地上活動。

生活習性


遷徙:部分夏候鳥,部分旅鳥和冬候鳥。通常3月末到4月中旬遷到北部繁殖地,10月初開始遷離繁殖地到南方越冬。遷徙時常成小群或成家族群,呈斜線或呈一定角度遷飛。
習性:常成單隻或10餘只的小群活動,有時在繁殖期間亦見有多達300多隻的大群,偶爾亦見和其他鷺混群。白天活動,行動極為謹慎小心,遇人即飛走。剛飛行時兩翅扇動較笨拙,腳懸垂於下,達到一定高度后,飛行則極為靈活,兩腳亦向後伸直,遠遠超出於尾后,頭縮到背上,頸向下突出成囊狀,兩翅鼓動緩慢。站立時頭亦縮於背肩部,呈駝背狀。步行時亦常縮著脖,緩慢地一步一步地前進。
食性:以直翅目鞘翅目、雙翅目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水生昆蟲以及小魚、蛙、蝌蚪和蜥蜴等動物性食物為食。主要在水邊淺水處涉水覓食,也常在水域附近草地上慢慢行走,邊走邊啄食。

分佈範圍


世界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亞美尼亞、阿魯巴、澳洲、奧地利、亞塞拜然、巴哈馬、巴林、孟加拉國、巴貝多、白俄羅斯、比利時、貝里斯、貝南、不丹、玻利維亞、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波札那、巴西、汶萊、保加利亞、布吉納法索、蒲隆地、柬埔寨、喀麥隆、加拿大、開曼群島、中非共和國、查德、智利、中國、聖誕島、哥倫比亞、葛摩、剛果、哥斯大黎加、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古巴、庫拉索島、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多米尼加、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厄利垂亞、衣索比亞、福克蘭群島(馬爾維納斯群島)、法國、法屬蓋亞那、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迦納、希臘、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牙買加、日本、約旦、哈薩克、肯亞、韓國、朝鮮、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脫維亞、黎巴嫩、賴索托賴比瑞亞、利比亞、澳門、馬其頓、馬達加斯加、馬拉維、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里、茅利塔尼亞、茅利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摩爾多瓦、蒙古、黑山、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三比克、緬甸、納米比亞、尼泊爾、荷蘭、荷屬安的列斯群島、紐西蘭、尼加拉瓜、尼日、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巴基斯坦、帛琉、巴勒斯坦、巴拿馬、巴布亞紐幾內亞、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波多黎各、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語區)、聖文森及格瑞那丁、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南非、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南蘇丹、西班牙、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史瓦濟蘭、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塔吉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泰國、東帝汶、多哥、特里尼達和多巴哥、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拉圭、烏茲別克、委內瑞拉、越南、維爾京群島、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英屬印度洋領地、吉布地赤道幾內亞、斐濟、芬蘭、愛爾蘭、列支敦斯登、盧森堡、馬爾他、新喀里多尼亞、挪威、聖赫勒拿、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達庫尼亞島、聖皮埃爾和密克隆、聖多美和普林西比、塞席爾、西班牙、瑞典、英國。
大白鷺
大白鷺

中國

指名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北部呼倫池、黑龍江流域和新疆西部與中部,遷徙和越冬期間見於甘肅西北部、西部、西南部,陝西和青海及西藏,偶見於東北遼寧、河北、四川和湖北;普通亞種繁殖於中國東北東南部吉林、遼寧、河北、福建和雲南東南部蒙自;遷徙和越冬期間見於河南、山東、長江中下游江西、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海南島和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營巢於高大的樹上或蘆葦叢中,多集群營群巢,有時一棵樹上同時有數對到數十對營巢,亦與蒼鷺在一起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進行。巢較簡陋,通常由枯枝和乾草構成,有時巢內墊有少許柔軟的草葉。巢外徑56-61cm,內徑52-54cm,高22-25cm,深15-20cm。1年繁殖1窩,每窩產卵3-6枚,多為4枚。卵為橢圓形或長橢圓形,天藍色,大小為51.5-60mm×34-41mm,重29-31g。產出第一枚卵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5-26天,雛鳥晚成性,雛鳥孵出後由雌雄親鳥共同餵養,大約經過1個月的巢期生活后即可飛翔和離巢。
營巢
營巢
產卵
產卵
卵
雛鳥
雛鳥
雛鳥
雛鳥
喂雛
喂雛
喂雛
喂雛
母與子
母與子
築巢
築巢
註:大白鷺圖片模塊網址

亞種分佈


大白鷺(4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及年代
1.大白鷺指名亞種Casmerodius albus albusLinnaeus, 1758
2.大白鷺美洲亞種Casmerodius albus egrettaGmelin, JF, 1789
3.大白鷺非洲亞種Casmerodius albus melanorhynchosWagler, 1827
4.大白鷺普通亞種Casmerodius albus alba modestusGray, JE, 1831

種群狀況


大白鷺在中國南北大地都曾經是相當豐富的,特別是普通亞種,分佈廣、數量較豐富,60年代還能見到300多隻一群的大白鷺在遼寧營巢,但現卻很難見到這樣壯觀的場面了。其原因主要是森林砍伐、環境破壞致使種群數量急劇減少,變得相當稀少。據國際水禽研究局1990年和1992年組織的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中國僅見到2771隻,其中包括香港585隻和台灣987隻,實際在大陸僅見到699隻。1992年3003隻,其中香港628隻,台灣1638隻,數量有所回升。在整個亞洲的情況據1992年的調查為西亞9665隻,南亞11467隻,東亞3038隻,東南亞2379隻,總計26549隻。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等級


•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人工飼養


大白鷺可成對飼養,也可成群飼養。在一些動物園的水禽湖中,大白鷺與其它水禽混群飼養較為普遍,一般用鐵絲或塑料網籠飼養,每對繁殖鳥的活動空間應為100-150立方米,否則不利於繁殖。籠中應有一株較大的枯樹木,活樹木更好,在離地面1.5米處應設置棲杠,以便於鳥棲息,食水用具宜大、堅固,但不需太深,通常40厘米左右為宜。人工籠養大白鷺的飼料以魚、蝦、貝類及一些兩棲類的小動物和水生昆蟲等肉食性動物為主,籠養的大白鷺除動物性飼料外,還應當喂些無機鹽,如骨粉、牡蠣粉及少量的礦物質、維生素添加劑等。餵食時要注意衛生,一是魚、蝦、貝等動物性飼料要洗凈;二是每天的殘食要清除乾淨,特別是夏季,每次投喂量要少。這種鳥食量較小,夏季宜多增加飼料投放次數,減少每次投放量。以不餓為原則。
大白鷺容易繁殖、飼養,在動物園內的繁殖記錄是:5月初發情、交配和營巢,5月中、下旬產蛋,每窩3-5枚,孵化期28天左右。雛鳥出殼后,需要靠親鳥可進行人工代育雛。繁殖期內,要保持環境安靜,盡量避免驚嚇。動物園籠養的繁殖鳥,應與觀賞鳥分開飼養,努力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籠養大白鷺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其冠羽、肩羽、胸羽都可以做飾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