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皖南農學院的結果 展開

皖南農學院

皖南農學院

皖南農學院位於安徽省宣城縣洪林橋公社葉家灣革命生產隊,是省屬的高等農林院校之一。學院的前身,是中共安徽省委根據國家主席劉少奇提出的“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報經國務院批准,於1965年1月1日創辦的安徽勞動大學。徠原屬高等師範院校性質,其任務是培養半工半讀中等學校師資,為發展工(耕)讀教育事業服務。

學校簡介


皖南農學院校園
皖南農學院校園
省委、省人民委員會非常關心勞大的創建,從鳳陽農業專科學校、蕪湖師範專科學校、安徽省公社幹部學校抽調領導幹部組成勞大領導班子,從安徽農學院合肥師範學院、皖南大學、安徽大學等高等學校抽調教師,從省內高校籌集儀器設備支援勞大,並撥給經費。學校設政治、中文、數理、農學4個系、4個專業,學制四年。廣大師生員工發揚“抗大”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邊建校,邊教學。經過一年努力學校已初具規模。共擁有生產用地7591畝,已耕面積3591畝。校園面積945畝,新建草瓦房6000平方米,加上原有各類用房,校舍建築面積共達15000平方米。積累圖書資料6萬餘冊,置辦教學儀器設備價值10多萬元。

發展歷程


1966年1月,安徽大學政治系併入勞大。“文化大革命”開始,兩種教育制度的理論受到批判,“勞大”校牌被砸,並停招新生。1967年1月至1968年8月,一度改名為“安徽革命大學”。
安徽勞動大學從成立至1969年,共培養半農半讀本科畢業生665人(不含安大政治系併入的學生200人)。學校制訂了體現半農半讀、耕讀結合的教學方案,全年教學、勞動、假期時間按“6·5·1”比例安排,重視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理論聯繫實際,在試行兩種教育制度、兩種勞動制度的理論,培養會體力勞動,又會腦力勞動,又紅又專的人才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當時“左”的思想指導下,片面強調“半農半讀、農字當頭、耕字在先、讀字在後”,勞動時間安排過多,後期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衝擊,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理論的學習。
徠1969年,在全省高校拆、並、遷中,原合肥師範學院政教系和安徽教育學院併入勞大,學校的半農半讀性質在批判中消亡。1971年改為綜合性大學,仍設4個系,擴大為哲學、政治經濟學、政教、漢語言文學、數學、物理、農學7個專業。學制,政教專業學制二年,其餘各專業學制三年。1975年增設茶葉系茶葉專業,學制二年。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學校迅速發展。數理系分為數學系、物理系,各專業學制改為四年。1978年始招哲學原理、政治經濟學原理2個研究生班,學制三年。1979年4月起,先後將數學、物理2系調給安徽教育學院,將政治、中文2系分別調給安徽師範大學、安徽大學和安慶師範學院。1980年始招農學專業四年制自費走讀生、農學實驗二年制自費走讀專科班。至1981年底,在校學生達1399人;教職工608人,其中專任教師242人。教師中有副教授14人,講師94人,教員2人,助教132人。這幾年擴大了校舍建設,充實了圖書儀器設備。在科學研究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方面成果顯著,在全國性刊物上發表了數十篇有一定學術價值的論文,在共運史、中共黨史、政治經濟學、《紅樓夢》、魯迅研究等方面嶄露頭角,參加編寫了一些質量較好的統編教材和學術著作,出版了《西歐近代哲學史》(商務印書館1973年版),在國內哲學界有一定的影響。還出版發行了20期《安徽勞動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受到普遍重視和歡迎。自1971年改為綜合性大學至1982年,共培養本、專科畢業生3720人(不含在勞大上學,后調給安大的政治系、中文系七七級畢業生近600人,碩士研究生11人)。
經過1979年至1981年的系科調整,安徽勞動大學主要保留了農學、茶葉等系科專業。1982年9月,省人民ZF正式決定將勞大改為皖南農學院,主要面向沿江、江南地區辦學,適當兼顧全省,培養高級農業科學技術人才。1985年發展到在校學生1003人,教職工880人,其中專任教師168人,教師中有講師51人,教員2人,助教115人。共設4個系、7個專業,即農學系:農學專業;茶葉系:茶葉、茶葉技術2個專業;農教系:農業教育、農業經濟管理2個專業;經濟植物系:經濟植物、經濟管理2個專業,建有基礎部及24個教研室、34個實驗室、1個電化教育室和1個電視差轉檯。全院開設必修課50門、選修課19門、實驗課36門。學制本科四年,專科二年。還建有農學試驗站、茶葉試驗站、氣象站和經濟植物園。
皖南農學院改設3年來,在辦好本、專科的同時,還接受國家農牧漁業部農墾農工商總公司委託,代辦二年制的茶葉技術幹部專修班,畢業生享受大專待遇,不包分配;受安徽省委組織部委託,主辦副鄉長以上的農業行政幹部培訓班,培養懂行的農業基層管理人才。3年內,已有本專科畢業生269人。同期,獲省科研成果三等獎1項,即“茶尺蠖核型多角體病毒特性應用研究”;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並於1934年始辦《農業教學與科研》期刊。學院佔地面積945畝(不含附屬單位),校舍建築面積50800平方米。儀器設備等固定資產價值225萬元。圖書館藏書40多萬冊,其中外文書1萬多冊,古籍近5萬冊;訂閱期刊1000多種,其中外文期刊300多種。4個閱覽室供師生閱覽用。另有附屬中(小)學、幼兒園各1所,醫務室1個,印刷廠和教學實驗場各1個。農場擁有耕地3000多畝,包括旱地400多畝,水田1000多畝,茶園1600多畝,種植糧、茶等作物,除供學生教學實習外,年產於茶20多萬斤。
如今的校園景象
如今的校園景象
1989年,皖南農學院整體搬遷至合肥市,更名為合肥經濟技術學院,現併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學院領導人


歷任黨委書記

馮建華、李藺田、明克誠、張兆甲、胡文(副書記)、明克誠、張兆甲、謝捷三、楊如新、黎洪模;

歷任校長

明克誠、謝捷三、黎洪模,謝捷三(副校長)、祝明夫、王作斌、明克誠、張兆甲、張范、徐曉東、徐善慶、林關勝、李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