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娘娘台遺址
皇娘娘台遺址
涼州皇娘娘台,又稱涼州尹夫人台,中國古西北地區(河西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早期重要的齊家文化遺址之—。位於涼州(今武威市涼州區)城西北皇娘娘台,是雍涼文化、雍州文化、涼州文化發源地重要依據之一。
涼州皇娘娘台遺址規模和內容比齊家坪遺址要豐富得多,年代也早的多,作為甘肅三大齊家文化遺址唯一倖存者,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學術價值和歷史意義,建議儘快申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救救皇娘娘台遺址》2014年0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
西北涼州皇娘娘台,1957~1975年曾進行4次系統發掘。遺址有住室,窖穴和墓葬。庄室多為半地穴式,呈方形,面積較寬,內部均有白灰面。根據遺存部分推測,住室的建造都是先由地面卜挖成方形土坑.然後在底面和牆壁上塗以白灰面,構成四合璧半豎穴的形式。在住室周圍,有窖穴和爐灶分佈。窖穴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方形,穴內滿填灰土。在一大型窖穴邊緣,有柱穴15個,均勻沿坑排列,穴內有朽木痕迹,間有礫石片、細石片和陶片混入。據專家推測;這些遺跡表明此處原為棚房,用於儲藏東西。墓葬遺址很多,分佈與窖穴和住房交織在一起,有些則直接利用廢棄后的窖穴埋葬。葬式有側卧屈肢,仰卧屈肢、仰卧伸肢,也有單人、雙人及多人葬,個別的有二次葬。隨葬品數日較多,且已按身份地位增減。如有一墓內合葬一男二女,男性仰卧居中,左右各卧一女,均呈側卧屈肢,面向正中,表現出女子對男子的服侍奉待之意。這反映出當時社會貴賤等級分明,男性佔有統治地位。
皇娘娘台遺址陶器
齊家文化由安特生髮現並命名,由夏鼐更訂了年代,已蜚聲國內外。法國白寇琳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齊家文化專著。目前國際考古學界已公認齊家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文化,劍橋大學出版社《中國考古學》正式將齊家文化列入青銅時代。《中國考古學夏商卷》代表了國內考古學界的基本意見,齊家文化是夏商時代西北地區最重要的青銅時代文化。“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表明二頭裡文化比原來認可的年代晚了二百多年,表明二里頭文化不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邊疆地區。最新研究表明齊家文化最可能是夏代早期或中期文化。(《救救皇娘娘台遺址》2014年0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
皇娘娘台遺址
涼州皇娘娘台遺址出土了30件銅器,有錐、刀、鑿,是中國成批出土年代最早銅器。紅銅和青銅幾乎同時出現在中國,表明中國沒有紅銅時代或銅石並用時代。皇娘娘台成批銅器的出土表明中國西北地區率先進入青銅時代。因此,皇娘娘台遺址不僅是甘肅最重要的齊家文化遺址,而且是全國青銅時代獨特的代表性遺址。皇娘娘台遺址出土玉器上百件,主要是璧和璜。金聲玉振,象徵著東亞本地起源的定居玉器文化與外來青銅游牧文化在此交匯融合。(《救救皇娘娘台遺址》2014年0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
皇娘娘台玉器
建議二、建立皇娘娘台遺址公園。武威的歷史並非始於漢代,早在四千年前就率先進入了青銅時代,是上古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皇娘娘台亦稱竇融台、尹夫人台。西漢末年,竇融據河西,政績卓著,涼州人建祠紀念,稱竇融台。尹夫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王李衏的妻子,唐太祖李淵是其7世孫。李淵為了紀念他的祖先,遂在尹夫人台的基礎上修建了尹台寺,後人遂稱尹夫人台為皇娘娘台。皇娘娘台遺址公園可展示涼州近四千年的歷史,成為涼州歷史文化新標誌。(《救救皇娘娘台遺址》2014年07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易華)
典故
皇娘娘台,亦稱尹夫人台,位於武威市涼州區城西北2.5公里的金羊鄉宋家園村。尹夫人是東晉十六國時期西涼國王李思的妻子,在李嵩創建的西涼政績中,授注著她許多心血和智慧,為此有人把西涼政權稱為“李尹政權”。尹氏,是天水郡尹文的女兒,後來隨父移居故臧(今武威市),她姿質秀麗,好學多才。東晉義熙十三年(417)二月,李嵩卒,其子李歆繼位,尹氏被尊為太后。不久,李歆起兵攻打北涼。
北涼的沮渠蒙遜是匈奴族,尹氏從人民生息和民族團結的願望出發,勸阻李歆,但遭拒絕。最後尹氏嚴正警告兒子:“你若不聽勸告,不僅在軍事上要吃敗仗,而且國家也會被滅亡。李歆仍一意孤行。晉元熙二年(420),西涼被北涼沮渠蒙遜所滅,李歆戰死,釀成國破家亡的悲劇。尹夫人被沮渠蒙遜擄來國都姑減,蒙遜在西漢末年竇融所築的台基上為她修建了房子,讓她住下來。
皇娘娘台遺址
皇娘娘台遺址舊名尹夫人台。在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城西北2.5公里,屬“齊家文化”遺址,距今4000年左右。遺址東西長500米,南北寬250米,文化層厚度0.62米至2.3米,內涵豐富,曾發掘出房址9座,窯穴圍繞房屋,有圓形,橢圓形和長方形3種。出土文物以陶器為最多,石器,骨角器,銅器,卜骨都有。刀,錐為紅銅,分鑄造,鍛打兩種。石器以打製為多,磨製石器也有增加。隨葬器物各墓多寡懸殊,象徵權力和財富的玉爺,玉壁也有發現。說明當時已進入銅石並用階段,屬新石器時代晚期。
涼州玉刀
皇娘娘台遺址六合壁
涼州皇娘娘台遺址玉斧
涼州皇娘娘台卜骨
涼州皇娘娘台遺址地圖
從文化性質上看,皇娘娘台遺址屬於齊家文化,但也滲雜了馬家窯文化和馬廠類型遺物的成分,證明齊家文化晚於後者。當中原地區進入商代以後,甘肅境內尚滯留在銅石並用時代。周族入甘后,始與中原文明融合。
涼州皇娘娘台卜骨
涼州皇娘娘台遺址的房屋多為方形半地穴式建築,有白灰面居住面,共發現6座。保存較好的一座,面積約12平方米,灶坑居中,室內遺留工具、陶器20件左右。在遺址中還發現有窖穴。墓葬皆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共88座。無葬具。有單人葬和合葬兩種,前者以仰身直肢葬為主,後者有成年男女合葬、成人與小孩合葬等,葬式比較複雜。成人男女合葬墓中,二人合葬者男性居左仰身直肢,女性居右側身屈肢,三人合葬者,男性居中仰身直肢;女性在左右側身屈肢。無論哪種,從保存較完整的女性骨架看,大都面向男性。這類合葬墓的隨葬品一般較豐富,有石璧、玉璧、玉璜、綠松石珠、粗玉石片、紅銅器、陶器和豬下顎骨等,個別男性身上集中放置有80多件玉璧。成人男女合葬墓當屬夫妻(妾)合葬,明顯地反映了婦女處於從屬地位的境況。出土遺物有石器、玉器、陶器、骨器、銅器等。其中的刀、錐、鑽、鑿、環等30件紅銅器和一些銅渣,是中國迄今成批出土年代最早的紅銅器。經用光譜定性、半定量分析化學方法的檢驗(見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上的應用),銅刀的含銅量為99.63~99.87%,鉛、錫、銻、鎳等元素含量的總和只佔0.13~0.37%;銅錐的含銅量為99.87%,鉛、錫含量總和只佔0.13%,表明是一種純銅製品。還發現有40片左右的卜骨。材料系羊、牛、豬的肩胛骨,以羊骨為主。卜骨都有明顯的燒灼痕迹,但一般不鑽不鑿,僅少數有輕微的刮削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