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塘村

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下轄村

蒲塘村位於江西省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位於澗溪鎮西北部,2008年1月由原蒲塘村和原官山村合併而成,東與九塘接壤,南與魯峰相鄰,西連包集,北至姚郭。蒲塘村距縣城西北約50里,有213戶人家,940餘口人,村裡人大多姓徐。2016年11月9日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公示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蒲塘村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

鄉村概況


古村入口
古村入口
坐落於撫州市金溪縣琉璃鄉的千年古村蒲塘村,歷史上曾有“文武世家”之譽。學文者,出過進士21人,官居高位者曾任過知府、樞密副使、監察御史,參與修撰明朝的《永樂大典》。學武者,有在明朝“因抗倭立功而官至參將”者。
蒲塘村
蒲塘村
至明朝,蒲塘村發展到鼎盛時期,號稱“千煙之廈”。至今在村裡,除了造型精美的60多幢明清古建築外,還隨處可見珍貴的千年古樹,無一處不折射出村落的古老與繁茂。這個村莊的古宅,蘊藏流傳了數百年的神靈故事。
翻看徐氏族譜,得知此村頗有些來歷。該村徐氏始祖在後唐時任朝廷大中大夫,清泰乙未年(公元935年)擇此地結廬隱居,此村徐氏遂繁衍一千多年至今。歷史上,蒲塘村在金溪曾有“文武世家”之稱,出過進士21人,位高者曾任過知府、樞密副使、監察御史;並有人參與修撰明朝的《永樂大典》。行武者中,有人在明朝因抗倭而立功,官至參將。宋末的民族英雄、“宋狀元及第翰林院學士兼樞密院文山文天祥,曾為徐氏先祖的造像寫過像跋。至明朝,蒲塘村發展到鼎盛時期,號稱“千煙之廈”。至今在村裡,還隨處可見造型精美的古建築;其中極盡繁華的“旌義坊”堪稱美輪美奐,其精美程度,在全市古建築中極為罕見。

歷史沿革


大夫第
大夫第
據金溪縣蒲塘村《蒲塘徐氏族譜》記載,後唐末帝清泰乙未年間(公元935年),東漢高士徐孺子的若干世後裔徐慕貞,辭去安徽壽州長史之職后,路過蒲塘,有一晚狩獵,因故在此露宿,朦朧之中聽到雞鳴犬吠,一派熱鬧景狀,天明視之,並不見人家居住,也沒有任何家禽家畜跡象,暗自尋思:此荒山野嶺夜間何來那般聲息,莫非此地乃脈氣所聚、穴位所處?他認為此地肯定是塊福地,在此定居一定會人丁興旺,福德無窮,遂隱居蒲塘。從這位蒲塘徐氏始祖發脈,歷宋而元,幾百年間,子孫蕃衍,代有聞人,炳炳麟麟,焜耀鄉邦,至元仁宗年代時,已發展成為一個近千煙的大村落了。
蒲塘村東南北三面環山,西邊是一望無垠的大田畈,這裡山川靈奧,自成天地,水村山廓,風景秀美,人煙輻輳,篤生英異。村裡縱橫交錯、井然有序的街道巷弄,鋪著青石板或鵝卵石,造型各異的建築,鱗次櫛比,雕樑畫棟,斗拱層疊,飛檐騰空,一派古色幽幽的氣象。
古村最可觀處在蒲池及其周邊,蒲塘有99口塘,可謂水塘之村,而眾塘之首為蒲池,水面十幾畝,池水清冽;塘岸東北、西北角上各有方、圓兩眼古井,稱為龍鳳井;塘北岸世宦祠和至成書舍仍連成一片;塘西矗立花樓門(即旌義坊)及南董門。
蒲塘村族譜中還記有蒲塘十景:孺子芳亭、大夫清沼、黃石仙蹤、友橋靈龜、花園喬木、銅峰古廟、蒲池夜色、陽嶺朝雲、東山樵唱、西畈農歌。其中一、二兩景為先人遺跡,三、四兩景為傳說景觀,花園喬木指的是從花園山到甫公墓兩旁的參天樟樹。銅峰古廟始建於宋朝,經歷近千年風雨,至今已成為規模可觀,名傳金溪、臨川、東鄉三縣(區)的著名廟宇,經金溪縣人民政府批准為正式對外開放的寺廟,以它古老加新的建築群、旖旎的山水風光、優美的神話傳說,吸引著眾多的朝拜者和觀光客。這就是蒲塘村的魅力所在。

人文地理


千年古樹
千年古樹
“久居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是蒲塘村給人的第一感覺,用蔥蘢煙樹、恬靜古樸來形容蒲塘村一點也不為過。進入村口,兩棵參天古樟映入眼帘,兩棵老樹都過了550歲的“高齡”,至今一枝一葉都保存得完好。沿著泥濘小路步行入村,我們來到一棵1200歲“高壽”的羅漢松面前,老樹雖經千年風霜,卻不顯蒼老枯朽之態,藤根盤結,樹高參雲。羅漢松旁邊是兩棵古樟,其中一棵已900歲,屹然而立,樹洞有“容人之量”,記者鑽入其中,倍感涼爽,毫無壓迫之感;另一棵樟樹也經歷了700年的風霜。至於仙人舊館前的兩株千年古柏,更為舊館添上古味。
這些古樹全都是蒲塘村的“寶”,蒲塘村民風淳樸,歷代都極為愛惜山上的一草一木。現在村裡有山林2100餘畝,村裡的人誰都不會上山砍一棵樹。以前,做飯、燒水用的是松針、落葉、腳柴、茅草甚至牛糞,就是沒有正正經經的木柴。到如今,不少村民開始用上了液化氣、燃煤,更沒有人上山砍樹來燒了。屋外的牆上,大多村民還保持著曬牛糞塊的舊俗。村裡的老人說,這些舊俗之所以還保持到今天,是因為有一道580年前的“禁伐令”。
是怎樣一道“禁伐令”讓村民們恪守至今?在村口古“西成門”旁的一堵牆根下找到了這塊刻有“禁伐令”的古老石碑,“禁伐令”的全文是:“合眾嚴禁:墩埂嶺山不許竊取一枝一葉,犯者罰銀十兩,不服者,送官究治”。字跡入石三分,清晰可辨。據蒲塘家譜記載,“西成門”的修建時間為明代中葉的洪熙元年。洪熙元年為1425年,是明成祖朱棣之子、明仁宗朱高熾的年號,儘管他在位僅一年,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這就是說,“西成門”的建成距今有580多年了,禁伐令的頒發,恐怕還要早於“西成門”的建築時間。“如竊一枝一葉,罰銀十兩”,這在過去是十分嚴厲的處罰。村民世世代代嚴守這一“禁伐令”,就連當年大鍊鋼鐵時期,各地大量砍伐樹木,但該村村民仍然千方百計保護這些珍稀古木,由此可見,當時村民已經意識到樹木的重要性,生態環境不能隨意破壞。蒲塘村民們愛護樹木、禽鳥的環保情結,也令世人動容。

文物古迹


旌義坊
旌義坊
時間走過幾百年,那些昔日的繁榮是否還會留在大宅子里,固守著家族曾經的輝煌?走在古宅的青石小道上,一道道寸余深的凹槽撫摩著腳底,它彷彿在告訴我們,時間在每一處瀰漫著它的張力,只是安靜的小巷裡依稀還能聽到曾經繞樑的笑聲。金溪縣文物管理所所長吳定安說,這些凹槽都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因為古人為了使土車子耐用,輪子都要用鐵皮包上。而土車子是當時出行的必備品,所有的東西都是用土車子從家推出來,也是用土車推進家門。就連妻子回娘家,也是丈夫用土車將妻子、孩子推回家的。如今的村落已找不到土車子的身影,但從青石板上深陷的凹槽上,可以想象,蒲塘村在鼎盛時期,漂亮的土車子推著有錢人家的小姐,去岳家的丈夫推著妻子、孩子,歡歌笑語一遍遍回蕩在窄窄的巷間,這一切是多麼動人的畫面。
歲月是殘忍的,在青石磚堆砌的牆上雕刻出一道道班駁的痕迹。數百年來精工巧匠在門框、窗戶上一刀一鑿的傑作,早已變得模糊與殘破,就連門楹上的字也在“文革”的時候被石灰完全塗抹。吳所長說,村子的建村時間應回溯到後唐時期,據《蒲塘徐氏族譜》記載,該村徐氏始祖為東漢高士徐孺子的若干世後裔徐慕貞,在後唐時任朝廷大中大夫,清泰乙未年間(公元935年),徐氏始祖辭去安徽壽州長史之職后,路過此處,發現是塊福地便隱居於此,從此繁衍一千多年至今。現今居住在蒲塘村的村民大多以徐姓為主,留下來的大宅子如大夫第、登科門、西成門、科甲世第、進士第、外翰第等,都是以前在朝當官的徐氏祖先家業,一棟棟彰顯著先祖的赫赫功勛。我們選擇其中的“大夫第”落腳,住在這裡的徐姓後生告訴我們,宅子存在的時間長了,什麼事情都發生過,有喜的,也有悲的,以前富家小姐對付不聽話的丫頭,總有一套自己的辦法,實在屢教不改的,房樑上、水井裡都留下了丫頭們年輕的生命。
蒲塘村的驕傲——“旌義坊”。“旌義坊”為全石結構,雖遭風雨侵蝕,但仍可看到“旌義坊”的造型嚴謹莊重,雕刻細緻精美,“名薦天朝”四個大字端莊秀麗。我們在“旌義坊”上看到,至今仍保存著一道完整的古皇帝聖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國家施仁政,養民為首,江西撫州府金溪縣增廣生員徐積善,時遇饑饉,能出谷4500石,用助賑濟……朕嘉之,今特賜敕獎,仍免本戶雜泛差役十年……欽此。洪熙元年十月十九日孟冬朝吉。撫州府知府王崧,金溪縣知縣王勤”,從聖旨內容得知,旌義坊建於明洪熙元年(1425年),是當時在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對行善賑濟災民者的褒獎。吳所長告訴我們,因為明仁宗朱高熾在位僅一年,所以該年代留下的文物極具考古價值。
蒲塘村村北的銅峰古廟。守廟老人徐克忠說,銅峰古廟建於公元1689年,古廟是為了紀念蒲塘村的傳奇人物徐神仙而建的。徐克忠老人長期茹素,年過古稀身體還很健朗,說到興處,索性拉著我們坐在石階上講起了故事:徐神仙在史料上有記載的應是清代的徐囗然真人,本名徐祥可,他3歲成孤兒,由嬸嬸一手帶大。7歲才會開口說話,一說話則呼風喚雨;8歲開始走路,則騰雲駕霧。到了12歲,徐神仙便可在一夜之間往返蘇杭兩地看戲。隨著年紀增長,徐神仙開始了與地主及土豪劣紳的鬥智斗勇。盛傳徐神仙有一次給地主家砍柴,他將柴扛回去的時候,囑咐地主家不要將捆柴的繩子弄斷,但貪心的地主嫌柴火太少,將繩子砍斷了,頓時,膨脹的柴火將廚房都撐破了!清代咸豐年間,天干七月,徐神仙在大街上叫賣“風雨”。皇帝讓徐神仙開壇做法,他答應了,條件是讓大小官員跪地叩拜。之後,徐神仙取來5枚雞蛋,東西南北中各放一枚,加上清水一碗,果真天降甘霖。徐神仙因此被咸豐帝封為:玉府雷師徐老囗然真人。
古廟的兩旁一隻殘存的石獅相較兩隻新立的石獅格外鮮明。徐克忠老人說,原本舊石獅也有兩隻,但以前的石獅不聽話,白天是石頭,到了晚上卻會下田吃穀子,其中一隻就是因為被守田的村人發現它偷吃被打碎了。剩下的這隻石獅經曆數百年的侵蝕之後,變得殘破朽敗,看上去不像石獅,反倒更像蛤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