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州鄉
雲南省武定縣轄鄉
環州鄉位於武定縣西北部,鄉政府所在地距縣城116公里。東與東坡鄉接壤,南與白路鄉和元謀縣涼山鄉相連,西與元謀縣黃瓜園鎮接壤,北接元謀縣江邊鄉,與四川省會理縣隔金沙江相望。截至2020年11月1日,環州鄉常住人口為8693人。
“環州”系彝語,意為“封閉的岩洞”,也是彝族三十七部落之一華竹部的諧音。1940年為環江鎮,1950年為武定第五區(環江區),1953年為環州區,1959年為環州公社,1984年復改環州區,1988年設鄉。位於縣境西北部,距縣城85公里。面積226平方公里,人口1.2萬。
環州鄉位於武定最西北,面積206平方公里,距縣城112公里。東鄰東坡鄉,南鄰白路鄉和田心鄉,西與元謀縣接壤,北鄰金沙江大峽谷,與四川省的會理縣隔江相望。境內有武定縣的重要林區之一—萬松山林區,海拔最高處2834.8米。萬松山之東北角就是環州李氏土司築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古營盤城堡以及鐫刻於明嘉靖——清康熙年間的許多漢、彝文崖刻等遺址,是研究彝族文化和土司歷史文化的活教材。最南端阿所拉河畔的波必里村,海拔1409米。全鄉南北高差大,所以“立體氣候”較為突出。
境內全是山嶺、峽谷,山高坡陡,溝壑縱橫。東、西、北三面環山,西北高,東南低,向北傾斜。森林覆蓋率為36%。最高海拔2835米,最低海拔1409米,海拔落差大,屬典型的立體氣候。全鄉現有耕地12702畝,其中水田298畝,旱地12404畝。人均佔有耕地1.1畝。農作物以小麥、玉米等旱糧為主,經濟作物以烤煙為主。
環州鄉
本鄉礦藏,主要以石膏儲量為多,有一定開採價值;植物品種種類繁多,有佔地五萬畝的萬松山林區;盛產各種菌類,尤以牛肝菌、山雞棕最為有名;盛產各種藥材和蕨類,是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寶庫;野生動物中獸類有鹿子、岩羊、獐子等,禽類有野雞、錦雞、貓頭鷹、布穀鳥、畫眉、班鳩等。有小(二)型水庫2座,蓄水總量318萬立方米,大小壩塘19個,蓄水量16萬立方米。
全鄉轄8個村委會78個村民小組,居住著彝、傈僳、漢、滿、苗等6種民族。
村委會 | 環州 | 五穀箐 | 喬山 | 大雪坡 | 千則古 | 滔谷 | 拉務 | 他貞 |
2006年全鄉總人口有11437人。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有8559人,占人口總數的74.84%。其中:傈僳族6921人,占人口總數的58.61%,彝族1819人,占人口總數的15.4%,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鄉。
彝族
2021年7月,武定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環州鄉常住人口為8693人。
彝族
環州古老的土著民族,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彝族人民勤勞勇敢、熱情好客。鄉政府所在地環州村,是個有千餘年歷史三百八拾四年土司歷史文化的古寨,曾是環州李氏土司第三代——十六代的衙署所在地;吝車大村曾是歷史上第二代土司安爾的衙門所在地,因而都蘊藏著豐富的彝族文化和土司歷史文化。儘管幾經歷史變革與歲月的蒼桑,但這裡始終保留著許許多多原生態的、古樸的民風民俗,如婚喪嫁娶、飲食、居住、禮儀、習俗等獨特、濃郁的風土人情以及優秀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
彝族文化,除以上所提之外,還有兩個亮點:1、服飾解放后的彝族服飾,幾經改革,由明清時期的“休閑型”、“貴族型”逐步變為現在的“輕便型”、“實用型”,但始終不離其“高雅、尊貴”、“美觀、大方”的本色,特別是從女性頭飾“公雞帽”的圖案,足以說明這點;2、民間文學(民歌)彝族的天性就是“能歌”。民歌種類繁多,嚴格分為“家調”和“山調”二類。此外,還有在特定環境、場合所用的曲調,如“哭嫁調”、“哭喪調”、“誦經調”、“踩地氣”舞曲等。可以說,“彝族,生活在歌的海洋里”,一點都不誇張。
傈僳族
是環州的人口最多的民族。絕大多數居住在海拔1400——1900米之間的溫熱地區,氣候條件較好,是環州大地上年青的民族,儘管本民族沒有文字,但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和生活環境造就了這個民族的能歌善舞、多才多藝的民族特徵,經祖輩們的言傳身教,傳統、優秀的民間藝術和文化極為豐富,是中華文學寶庫里一顆耀眼的明珠、社會主義百花園中一朵艷麗的奇葩。
傈僳族不但勤勞勇敢、淳樸善良,而且開朗、熱情好客。“有慶就有歌,有晏必有舞”,就是對傈僳人古樸的民俗民風、熱情奔放的豪爽性格的最高贊喻。
傈僳人除了獨特的服飾文化之外,還有三個值得關注的亮點。其一:豐富的民歌歌種分“民各”、“阿得”、“唆酒調”三類,涉及內容廣泛,歌詞結構嚴謹,對杖公整,均為五言句。分場合、地點演唱,不能混淆。其二:優美的民間舞蹈(跌腳舞)。其三:豐富的民間音樂、眾多的民間藝人如嗩吶。其曲分“上字品”、“下字品”二類。前者用於婚嫁、喜慶時吹奏;後者用於白事。主要代表:大雪坡村委會的普春先、李明高。除此之外,石雕藝術,在當地也有一定的名氣。如人稱“雍氏四傑”的滔谷村委會吝車小村人雍成珍、雍成光、雍文光、雍文昌,吝車上村的李得勝,李得會等,可稱為雕刻之鄉。其次,民間刺銹也是傈僳族女性的一大特長,但凡傈僳族婦女,就如同古時的紡線織布一樣,幾乎人人都會。
2011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265萬元,比上年增長34%。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4485萬元,比上年增長26.9%。其中,農業收入2879萬元,比上一年增長762萬元;林業收入88.54萬元,比上一年增長21萬元;牧業收入1165萬元,比上一年增長83萬元;農村消費品總額2619萬元,比上年增長2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2元,比上年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1996元,增長18.2%。糧食總產量334萬公斤,比上年增長32%;肉類總產量達2167噸。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預期目標範圍內。
全年投資561.66萬元的農村電網改造工作全面完成,受益農戶達784戶。四是投資12萬元完成小滔谷、大平子村“一事一議”項目。
2011年種植烤煙8660畝,收購煙葉142萬公斤,實現農民現金收入2520萬元,比上年增長604萬元,增長24%。二是積極應對乾旱,積極調整產業結構。種植商品蔬菜2000畝,實現產值278萬元,種植早青豌豆3000畝,實現產值234萬元,種植商品洋芋980畝。三是畜牧業穩步發展。重視和加強動物疫病防治,有效預防疾病的發生,完成草原改革主體工作,加大對規模養殖戶的扶持力度,確保我鄉畜牧業又好又快發展。全年生豬出欄17045頭,肉牛出欄2964頭,山綿羊出欄17746隻,家禽出欄210660隻,實現肉類總產量2168噸,畜牧業產值達1135萬元。
環州鄉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特點突出。有源遠流長的彝族文化、土司文化、民族傳統節日文化、民族服飾刺繡文化。教育上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改革,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鞏固“兩基”成果,堅持以人為本,推進教育創新。多渠道籌措資金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牢固樹立以教學為中心,以提高質量的思想不動搖。2008年,全鄉小學有校點9個。
環州鄉按照州、縣《2007年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試點)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以滔谷村委會滔谷村為試點的新農村建設工作。在建設中我鄉按照中央“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結合各級會議精神,廣泛深入調查,積極組織召開黨小組會、群眾會等專題會議,廣泛徵求村民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實施五穀箐二隊和魚塘村2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項目,工程已順利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