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伏,讀音fǔ fú,漢語詞語,意思是俯首伏地,多表示恐懼屈服或極端崇敬。
趴在地上;表示低頭屈服
俯首伏地,多表示恐懼屈服或極端崇敬。
《六韜·發啟》:“弭耳俯伏。”漢
賈誼《新書·階級》:“吏民嘗俯伏以敬畏之矣。”
唐·穀神子《博異志·陰隱客》:“至一大門,勢侔樓閣,門有數人俯伏而候。”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二回:“歸生等俱下席俯伏曰:‘宋恃肺腑之愛,欲均沾君惠,聊以為戲。何敢行無禮於君乎?願君恕之!’”
清·
田蘭芳《明河南參政石□袁公(袁可立子袁樞)墓誌銘》:“其他奔謁俯伏去來參差者,至庭不能容。廟門以外填街咽巷,
駢羅環視,嘆未曾有。”
《
紅樓夢》第一○五回:“
賈赦等聽見,俱俯伏在地。”
魯迅《
鑄劍》:“這時滿城都議論著國王的游山,儀仗,威嚴,自己得見國王的榮耀,以及俯伏得有怎麼低,應該采作國民的模範等等。”
漢·
趙曄《吳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傳》:“胥(
伍子胥)乃張弓布矢欲害使者,使者俯伏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