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束

上行纖維束之一

薄束是脊神經后根內側部的粗纖維在同側脊髓后索的直接延續。薄束成自同側T5以下的脊神經節細胞中樞突。

基本介紹


薄束,。
第一級神經元
第一級神經元
中樞突經后根內側部進入脊髓形成薄束和楔束,在脊髓后索上行止於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在T5以下佔據后索全部,在T4以上只佔據后索的內側部,楔束位於外側部。
胞脊節,假單極元。周圍突布器,樞突根脊髓索薄束楔束,終薄束核楔束核。
樞突根,脊髓側索,胸節段纖維索形薄束,傳導軀幹及肢精細觸。
腦幹背側面,延髓可分為上、下兩段。下段稱為閉合部,其室腔為脊髓中央管的延續,正中溝的兩側為薄束結節和楔束結節,其中分別隱有薄束核與楔束核。
薄束、楔束自脊髓上延,到了延髓膨大成內側的薄束結節(tuberculum gracile)和外側的楔束結節(tuberculum cuneatum)。楔束結節的外上方為小腦下腳(pedunculus cerebellaris inferior),是一股進入小腦的纖維束。
薄束和楔束:位於后索,薄束居內側,楔束居外側。薄束和楔束傳導軀幹、四肢的本體覺和精細觸覺。以T4為界,薄束傳導下半身,楔束傳導上半身。

概述


延髓:如倒置的圓錐形,其下界在平齊枕骨大孔處與脊髓連接,上界的腹側面以一橫溝與腦橋相隔,背側面構成菱形窩的下半部。延髓的外形與脊髓相類似,其溝裂都為脊髓同各溝裂的延續,在腹側面,前正中裂的兩側各有一縱行隆起,稱錐體,它系由皮質脊髓束的纖維構成。在錐體下方,70~90%的纖維左、右交叉,稱錐體交叉。在錐體外側又有一對卵圓形的隆起,稱橄欖體,兩者之間隔以前外側溝,有舌下神經根自此溝出腦。在橄欖體外側的縱溝內,從上往下有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根出腦。在背側面,后正中溝的兩側有一對突起,稱薄束結節(棒狀體),是薄束向上延續的擴大部,其深面有薄束核。在薄束結節的外側又有另一對突起,稱楔束結節,是楔束向上延續的擴大部,其深面有楔束核。在楔束結節的外上方.有一對小腦下腳或繩狀體,是粗大的纖維束,由進入小腦的纖維組成。

解剖結構


1、薄束核:位於延髓棒狀體的深方,薄束止於此核。由薄束核再發出纖維束向上傳導來自薄束的衝動。位於延髓後部背正中溝兩側的薄束結節(棒狀體)深部的灰質團塊。為傳導意識性本體感覺和精細觸壓覺至大腦皮質的中繼站(二級神經元),它接受薄束的傳入纖維,發出傳出纖維在中央管的腹側交叉至對側,形成內側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纖維為內側丘系,向前行經腦橋和中腦,止於丘腦腹后外側核,該束內的纖維按嚴格的定位方式排列。
2、薄束核:在延髓閉鎖部的背側面可見脊髓后索的薄束上行,終止於一膨大處,即后正中溝上端兩側的棒狀體(薄束結節),薄束核即位於薄束結節的深部。薄束核是由二級神經元的胞體積聚而成,由脊髓后索胸中部以下的本體感覺上行的薄束纖維同薄束核細胞形成突觸(聯合),薄束核發出的軸突是本體感覺中繼后的感覺通路,本體感受性束由上述次級神經元構成的這一部分,將薄束結節同丘腦連結起來,稱為延髓丘腦束。

與楔束區別


薄束與楔束位於后索之內,由同側脊神經后根內側部的纖維組成,其中薄束由尾神經、骶神經、腰神經和第12~5胸神經的纖維組成,位於后正中溝與后中間溝之間,楔束則由第4~1胸神經和全部頸神經的纖維構成,位於薄束外側,后中間溝與后外側溝之間。第4節胸髓以上后索內才有薄束和楔束的區分,第5胸節以下后索內只有薄束,兩束的纖維都是脊神經節細胞的中樞突,經后外側溝進入脊髓,在後索內從內側到外側按骶、腰、胸、頸的順序排列。這些節細胞的周圍突觸均隨脊神經分佈至頸部、軀幹、下肢的骨骼肌、腱、骨膜、關節囊與皮膚,末梢形成相應感受器,故后索纖維傳導來自這些部位的本體感覺和精細觸壓覺的神經衝動,當后索病變或損傷時,病變部位以下的脊神經分佈範圍的本體感覺與精細觸覺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