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源閘

廣源閘

廣源閘的結構分為閘基、閘門、閘牆三個部分。

正文


廣源閘,俗稱“豆腐閘”,位於北京市海淀區廣源閘路(舊稱“蘇州街”),是南長河(又稱“長河”)上的一座古代水閘。

簡介


廣源閘位於海淀區紫竹院地區五塔寺與萬壽寺之間,南長河河道之上,橋上有廣源閘路通過。廣源閘在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
廣源閘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閘,比郭守敬的開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橋大3歲。該閘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頭閘。從元朝起,廣源閘是節制通惠河(後來為長河)之水的關鍵。閘橋落下時,閘東之水深不滿一尺;提閘之後,河水可行駛龍船。廣源閘不僅節制長河之水,而且自元朝開始,每逢北京東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淺難以通行糧船時,都會派專職官員赴廣源閘畔的龍王廟祭祀水神,提閘放水。
明朝開挖長河時,繼續利用了廣源閘。明清兩朝的皇帝乘船赴頤和園時,常在廣源閘換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騾車,率眾出西直門,沿河西行,在廣源閘旁的萬壽寺行宮下榻,隨後廣源閘下閘阻攔水流,以調高廣源閘以西的水面,此後便可轉乘龍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縴的方式赴頤和園昆明湖。
廣源閘平面呈西北-東南走向,閘口寬約13米,長約6米。廣源閘兩端閘牆的東西兩側的燕翅上各嵌有漢白玉石雕鎮水獸一隻,總共四隻。廣源閘歷史上兼具調水、碼頭等功能,而且在閘上鋪設木板便具有橋的功能,被譽為“長河第一閘”。該閘原來的閘板早已無存,閘口仍保存完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舊閘位置興建了一座橋,橋下兩端可見舊閘口。
廣源閘自建成后,受到歷朝重視,多次修繕,精心管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源閘仍為木橋(閘上鋪設木板當作橋)。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成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樑,並設欄桿。1998年北京市改造長河時,修繕了廣源閘,將南側的橋墩拆除1/3,重新更換了水泥橋面,增設漢白玉欄桿。在改造中,實施了“南擴一孔”的方案,在廣源閘南側增加一孔,河水變為從兩孔流過。
廣源閘東北側有龍王廟一座,面闊一間,小式作法。過去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日,周邊民眾雲集廣源閘的龍王廟祭祀龍王爺和灶王爺,讓他們“上天言好事”,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每年龍王爺生日,廣源閘的龍王廟都十分熱鬧。該廟本已廢棄。21世紀初,該廟獲得重修,廟門上懸有“紫金觀”匾額,其內供奉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塑像。
1999年,“廣源閘及龍王廟”被海淀區人民政府公布為海淀區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廣源閘作為大運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中。
廣源閘下游的紫竹院東側,有一座白石閘,又稱“廣源下閘”,早已毀壞,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舊閘基仍然保存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