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條詞條名為周吉的結果 展開
周吉
新疆音協副主席
周吉,男,江蘇宜興人,漢族,中共黨員。1943年1月7日生,2008年5月5日逝世,。新疆藝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新疆音協副主席、揚州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員兼博士生課程導師、香港民族音樂研究會國際特約代表。
周吉-
周吉-
周吉同志在有關維吾爾族《十二木卡姆》及新疆各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有關古代西域樂舞和絲路音樂文化的研究;有關維吾爾族及新疆各民族音樂發展、創作及其交響化研究等領域取得了開拓性的成果,成為新疆民族音樂學和音樂創作理論研究的學科帶頭人,在國內外同行、專家中享有較高的聲譽。被評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優秀專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生前任新疆藝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新疆音協副主席。
1959年到新疆從事專業文藝工作,初任演奏員,潛心學習維吾爾族傳統音樂和語言、文字。
周吉-
1979年至1981年在上海音樂學院進修指揮、作曲。
1985年調新疆藝術研究所音樂研究室,同時承擔民族音樂學研究及音樂創作的任務。
1990年起任新疆藝術研究所副所長(2003年底退居二線),併兼任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副會長,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常務理事,新疆維吾爾古典文學和木卡姆學會副會長,新疆藝術學院音樂系客座教授,中央音樂學院、新疆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等職。
論著、論文:《木卡姆》(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叢書),《刀郎木卡姆的生態與形態研究》(全國藝術科學“九·五”規劃課題,本人為課題負責人),《中國新疆維吾爾族伊斯蘭教禮儀音樂》,《維吾爾族音樂史》,《絲綢之路的音樂文化》(合作),《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新疆卷》(任主編),《中國音樂文物大系·新疆卷》(任副主編),《綠洲文化背景上的木卡姆音樂現象》,《綠洲絲路與<西域樂舞>》等約140萬字。輔導來自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等地的碩士、博士研究生6名;多次參加國際、國內音樂學學術研討會;在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等多次舉辦講座。
周吉-
2003年起,積極投入《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的工作,為維吾爾木卡姆申報“代表作”做出了突出貢獻。現正承擔全國藝術科研重點研究項目《維吾爾歌舞藝術》的研究。
周吉是繼王洛賓后之後新疆又一位去世的重要音樂家,為了學習新疆民族音樂和便於交流,他熟練地掌握了維語,僅這一點就讓人佩服。他在新疆民族音樂的研究、宣傳、創作方面,特別是十二木卡姆申報聯合國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過程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新疆音樂界一位重量級的人物。
周吉-
2.周吉研究員《論“維吾爾木卡姆模式”》:維吾爾木卡姆主要表現出以下特點:
1)、 四分音(將一個全音等分成四份,每個四分音程為50音分)、中立音的使用。
2)、 上、下游移音(活音)大量存在。
由於木卡姆音樂中除了音級的進行,還有很多“音過程”(如游移音),周教授主張在此稱“音列”而非“音階”將更為貼切。並以恰爾尕木卡姆和烏夏克木卡姆為例,講解了音列的“連接”(兩組四音列相繼連接,無交疊音)和“疊接”(兩組四音列相疊連接,有一個交疊音)形式。
橫向上,維吾爾木卡姆主要特點為:
1)、 結構有定規。
2)、 將主旋律在節拍節奏上加以變化(與漢族戲曲“板式變化體”有異曲同工之處)
3)、 多為複合節拍,如5/8(3/8+2/8)、7/8(3/8+4/8)等。並且,在每小節中第一個三拍的小單位里經常出現三拍的二連音、四連音及其變體。
4)、 增盈節拍(每小節中的時值被增盈半拍)的運用。
3.《第六集》古韻尋蹤:在克孜爾的263個石窟中,有一個石窟卻被裝上了防盜門,打開門進入主室可以發現,除了多層方形龕頂修繕一新外,壁畫都蕩然無存了,在不斷到民間採風的過程中,周吉從南疆傳統音樂十二木卡姆中,發現了龜茲音樂的端倪。
4.中國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資料庫
5.《刀郎木卡姆的生態與形態研究》
6.不能將文化遺產納入“科學”、“迷信”論域
7.尋覓烏孜別克族民歌“埃希來”和“葉來”
2008年5月5日,周吉離去了,聽到這個消息震驚了。40多年來,他一直紮根在新疆,和少數民族藝人們一起悲歡與共,為少數民族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鞠躬盡瘁。他和少數民族的情意已滲入到了雙方的靈魂深處,他是最當之無愧的民族團結典範。用懷念、鮮花和他最喜歡的木卡姆音樂送他上路吧。新疆會永遠記住他,新疆各族人民會永遠記住他。
“用什麼來送我?就用木卡姆吧……”
“我的薩塔爾琴以生命的紐帶為弦,
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愴與凄婉。
我深深投入於木卡姆使之縈迴於心,
若耽於愛的憧憬即彈奏於伊人尊前……”
——《十二木卡姆》序曲開篇
40多年來,周吉完成了從一介江南書生向一名地地道道的新疆“維吾爾族漢子”的轉變。讓他發生這種轉變的根本原因就是新疆的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周吉像著了魔似的痴迷於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當中,為了木卡姆,他走遍了新疆的沙漠、戈壁、綠洲,只要有回蕩著木卡姆旋律的地方都會留下他的足跡;為了木卡姆,他學會了一口純正的維吾爾語言,他與少數民族民間藝人結下了深厚的友情;為了木卡姆,他捨棄了自己鍾愛的作麴生涯,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的發展嘔心瀝血、鞠躬盡瘁。
藝術文化無疆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新疆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多種文化、藝術、宗教、語言在這裡交融、撞擊,從而成就了新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悠久的傳統音樂留存。為了使這種文化留存世代相傳,並在不斷傳承中得以發展和創新,新中國成立以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照耀下,從五十年代開始,國家就開始了對維吾爾木卡姆藝術的搶救與整理工作,一大批各民族音樂、語言、舞蹈等方面的專家,都投身於此,為維吾爾木卡姆的傳承與保護作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從黨和國家領導人賽福鼎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進疆搜集整理木卡姆藝術的學者萬桐書,從用了近半個世紀研究木卡姆藝術的“阿西克(痴迷者)”周吉到雖然生活在艱苦困境但仍引吭高歌木卡姆的民間藝人。他們無不是懷著一種責任感與使命感,為搶救、發揚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遺產在盡自己的一份力量。50多年來,圍繞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從中央到新疆,黨和政府從人力、物力、財力等多方面給予支持,終於使其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
作為一名藝術工作者,周吉一輩子獻身於新疆的民族藝術事業。不由令人想到天山南北正在開展的民族團結教育月活動,周吉絕對可以稱得上是新疆民族文化大團結的典範。周吉就曾經為一首家喻戶曉的歌《天山青松根連根》作曲,如歌詞中所唱:“天山青松根連根,各族人民心連心。”周吉就像天山腳下的一棵青松,40多年紮根新疆這片沃土中,將自己完全融入到少數民族生活中,與他們歡喜與共,深受少數民族群眾的喜愛與尊重,他用藝術的彩虹架起了民族團結堅實的橋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