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笠鄉

若笠鄉

若徠笠鄉位於甘肅省靖遠縣城西南部,距縣城47公里,地處靖遠、會寧、榆中三縣交匯地帶。境內山大溝深,信息閉塞,交通不便。若笠鄉現轄11個行政村(牛庄、曹峴、中塬、四峴、郭灣、若笠、周楊、皮袋灣、昇陽、雙合、米塬),71個社,3290戶,16008人,有勞動力7797人,耕地面積12.22萬畝,人均7.6畝,全為旱地,其中:梯田14000畝,壩地8000畝,坡地10.02萬畝,有大牲畜3572頭,羊10094隻,豬2882頭,雞27852隻,累計實施退耕還林工程14881.7畝,有水窖11551眼。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年均蒸發量1600毫米。

概況


徠若笠鄉位於靖遠縣南部。地處丘陵溝壑區,平均海拔1800米。面積454平方千米,人口3180戶13462人(2008年末)。轄1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若笠村。

沿革


1958年設立若笠公社、曹峴公社,1983年改若笠鄉、曹峴鄉。1996年,若笠鄉面積240.8平方千米,人口1萬人,轄米塬、雙合、昇陽、皮袋灣、向陽、郭灣、四峴、若笠、高川9個行政村,距縣城45千米;曹峴鄉面積213.3平方千米,人口0.8萬人,轄曹峴、中塬、上宋、牛庄、周楊、葛小6個行政村,距縣城30千米。2005年1月,撤銷曹峴鄉,併入若笠鄉。

自然環境


若笠鄉
若笠鄉
若笠鄉境內山大溝深,植被稀少,其地形為山巒起伏的黃土高原 丘陵溝壑區,農業自然生產條件惡劣,基礎薄弱。山塬區海拔1880—2240米,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年均蒸發量1800毫米,無霜期165天,年平均日照2700小時,年平均氣溫7.8℃,最大凍土深度1.1米。平均風速1.3米/秒,最大風速22米/秒。降水年內分配不均,年內降水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7—9月降雨量約佔年降雨量的60%,平均無霜期110天左右,作物生長期為220天左右。氣候乾燥,風多雨少,十年九旱,自然災害頻繁。若笠鄉在地質構造上為秦、祁台塊,廣泛覆蓋著第四紀期馬蘭黃土,質地均勻,有大孔隙,透水性強,易形成水土流失,屬典型的乾旱山區。

行政區劃


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城鄉分類名稱
620421216200220四峴村委會
620421216201220米塬村委會
620421216202220雙和村委會
620421216203220昇陽村委會
620421216204220皮袋灣村委會
620421216205210若笠村委會
620421216206220郭灣村委會
620421216207220中塬村委會
620421216208220曹峴村委會
620421216209220牛庄村委會
620421216210220周揚村委會 

農業發展


若笠鄉糧食作物以春小麥、扁豆、豌豆、玉米、洋芋為主,小雜糧種植面積 很小。是自給自足的自然型經濟模式,經濟作物以少量的板蘭根等中藥材種植為主。若笠鄉由於受氣候、交通等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的嚴重製約,農民經濟收入低而不穩,糧食產量極低,人畜飲水困難。改革開放以來,鄉黨委、政府積極轉變觀念,調整思路,走以“三田”建設為基礎,地膜覆蓋為手段,集雨節灌為措施,結構調整為途徑的旱作農業路子。使若笠鄉地膜糧食種植面積連年上升,2000年已達到11000畝,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020元。若笠鄉累計完成集流場1800處,水窖5300眼,梯田及溝壩地14629畝。雨水集流工程、集雨節灌工程、地膜覆蓋工程及梯田建設工程迅猛發展,不但解決了若笠鄉人畜飲水問題,也為發展旱作農業創出了新路子。洋芋年總產10萬噸,扁豆年總產20萬公斤,豌豆年總產30萬公斤。2007年若笠鄉糧食總產量為498.1萬公斤,人均產糧311公斤,人均純收入為1387元,其中副業和其它收入占人均純收入的75%—80%。

社會事業


靖遠縣上領導慰問若笠鄉特困戶
靖遠縣上領導慰問若笠鄉特困戶
若笠鄉現有學校35所,其中小學31所,獨立初中2所,戴帽初中2所,有 教師220人,學生3730人(小學2438人,中學1039人,學前班253人)。有中心衛生院住院部1棟264平方米,衛生院門診1棟312平方米,醫護人員9人,病床10張。鄉上設機構有:黨政綜合辦公室、武裝部、司法所、民政所,土管所、財政所、計生辦、合管辦、勞務辦、工會、婦聯、團委、農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計生服務中心、有幹部職工62人。若笠鄉累計輸轉富餘勞動力1.7萬人(次),戶均1.5人,創勞務收入近4000萬元,勞務收入佔總收入的85%,占農民年均純收入的70%以上,不僅確保了大災之年群眾生活的穩定,而且使農民家庭收入有了較大提高。這些成績的取得,有賴於若笠鄉在勞務輸出中形成的“培訓—輸出—維權”的工作模式,在此模式下,實現了若笠鄉富餘勞動力有組織、有目標、有措施、有保障地轉移。

水利建設


若笠鄉位於靖遠縣城西南部,年平均降雨量240毫米,年均蒸發量1600毫米
曹若人飲供水工程的通水
曹若人飲供水工程的通水
,風多雨少,十年九旱,自然災害頻發,長期以來乾旱、水土流失以及落後的耕作方式,使農業收入低而不穩。曹若人飲供水工程是在靖遠縣旱山 區群眾連續多年人畜飲水發生困難、生產生活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緊急啟動的特殊應急工程,是在中央、省、市領導深切關懷下建設的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也是當地群眾的生命工程、貼心工程。工程以黃河水為水源,通過泵站提水,經凈化、消毒處理后,逐級加壓供水到用戶。工程設計提水流量65立方米/小時,日供水量1050立方米,年均供水量23.64萬立方米,總揚程1050米,凈揚程837米。工程設計新建取水泵站、凈水廠、澄清池、綜合凈水構築物各1座,清水池2座,加壓泵站8座,高位調解蓄水池11座,集中供水房89座,各類供水管道總長213.2公里。於2007年5月11日竣工通水。曹若人飲供水工程是甘肅省委、省政府為集中解決靖遠縣環縣會寧縣33個鄉鎮21萬人的飲水困難而投資1.2億元興建的集中供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省上有關部門和當地政府經過9個月的奮戰,通過千米高的揚程,終於將黃河水送上了這一片黃土源,不僅徹底解決了若笠塬上1.6萬多人的飲水難題,還附帶解決了若笠塬下烏蘭鎮營防村村民的飲水安全問題。靖遠縣政府已決定在若笠塬建設滴灌地膜農作物等示範點,引導農民發展旱作農業和節水農業。

特色項目


若笠鄉黨委、鄉政府按照靖遠縣上的整體要求,在保證人畜飲水的同時,確定了在水務、農牧、林業、扶貧、蔬菜、農辦等部門的支持下,利用工程的富裕水量,在供水工程主管道沿線重點實施“四千雙百工程”建設,發展高效節水農業的新思路,進一步拓寬可持續發展路子,加快乾旱山區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文冠果
文冠果
玉米節水試驗種植項目
建設供水管道,配套滴灌設施,使1000畝旱地玉米得到適時澆灌。預測畝產玉米1200斤,畝收入900元,保證靠天吃飯的農民在枯水年穩定解決人的口糧和牲畜飼草問題。
籽瓜節水試驗種植項目
在曹峴村和牛庄村實施,每畝地膜籽瓜產黑瓜籽200公斤,第一年每畝地膜籽瓜純收入在900元左右,第二年達到1400元,使廣種薄收的旱地成為豐產高產田,結束曹若不能種植瓜菜的歷史,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經濟林節水試驗種植項目
在若笠鄉政府後山實施,首選耐旱樹種文冠果,三年顯效。第三年收入達到2500元,第四年收入過2900元。通過項目實施,改變當地的生態環境,走節水、生態、發展的路子。
藥材節水試驗種植項目
在若笠村實施,通過1000畝名貴藥材紅花的種植示範,實現創收80萬元,開闢增收新途徑。
食用菌雙孢菇大棚
100座食用菌雙孢菇大棚和100座日光溫室蔬菜大棚設施農業種植示範,分別在曹峴村山灣社和牛庄村田嘴社規劃實施。每座菇棚栽培面積200平方米,年產雙孢菇1600公斤,每座菇棚年產值6400元,第一年收入2400元,第二年收入達到5600元。100座日光溫室蔬菜大棚,每棚產值1萬元,扣除各種費用,每棚凈收入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