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卡龍
奧卡龍
奧卡龍是已發現的最完整的阿貝力龍科恐龍。是根據1999年在阿根廷發現的一具幾乎完整的化石命名的,最獨特之處是其頭部有非角狀的腫塊。根據唯一化石顯示,奧卡龍臀高1.7米,體長5米,體重750千克。奧卡龍主要特徵包括:長腿、比例上短而高的頭顱骨、粗壯的身體。奧卡龍經過研究發現屬阿貝力龍科食肉牛龍族,是著名的食肉牛龍的最近親。奧卡龍短小的前肢不具備行走能力,它們可利用強壯的後足奔跑。
奧卡龍是一種體形中等的肉食性恐龍,與成年北極熊的體形差不多大,其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地區。奧卡龍的頭顱骨很厚實而且上面長有孔洞,能夠有效減緩頭部重量。
奧卡龍體長約4米,臀高1.7米,體重750公斤。體型較近親食肉牛龍小很多,但手臂較長、較為衍化,雖然腿很長,但腿部比例沒有牛龍那麼長,但奔跑速度也相當快。它是食肉牛龍族中最小型的。
奧卡龍的最獨特之處是頭部有非角狀的腫塊。體型與大個體成年北極熊差不多。卡龍的主要特徵為身體粗壯、腿長、頭顱骨短而高。
奧卡龍體型不大,但顯得很健美和緊湊。它的顱骨的高度與長度幾乎一樣,眼眶稍微有點兒突出,便於觀察四周。它的脖子不長,長滿了結實的肌肉,適應抓獲獵物時劇烈地扭頭運動。它的前肢雖然已有退化跡象,但長度在肉食性恐龍巾已經算較長。由於距骨與跟骨的相互融合形成脛跗骨,它的後肢非常結實,腳部有3個有功能的腳趾,方便奧卡龍抓緊地面。
奧卡龍
奧卡龍
雖然是肉食性恐龍,但奧卡龍是群居的恐龍,它們常常集體出去狩獵:在7300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巨大的巴塔哥尼亞平原上覆蓋著低矮的灌木叢和雜亂的蕨類植物。而在每年的初夏,不少植食性恐龍會集結在一起,組成一個超大規模的繁殖隊伍,不過它們一般將蛋產在平原和叢林的交界處,之後便隨著大部隊一起離開,而半露在地面的蛋依靠著陽光和植物腐爛發出的熱量來進行孵化。不過其中幾隻植食性恐龍由於產卵時間太長,居然和大部隊走散了。
而在遠處,三隻奧卡龍正在虎視眈眈地看著這幾隻獵物,它們已經埋伏在灌木叢中很久了。這隻奧卡龍顯然非常有默契,首先,一隻個頭稍小的借著灌木叢的掩護沿著森林內側靠近獵物,而另外兩隻稍大的則走著相反的路線,從開闊的平原直取目標:這種包抄的戰略非常正確,因為龐大的植食性恐龍如果為了逃命而鑽進灌木叢,臃腫的體形會讓它們無法輕鬆轉身,個頭小的那隻奧卡龍顯然可以對付它們,而如果它們向空曠的地帶逃跑,那麼等待它們的是迎面趕來的另外兩隻。兩隻奧卡龍正在覓食。
戰術顯然奏效了,當那隻稍小的奧卡龍咆哮地從灌木叢中衝出來時,慌不擇路的植食性恐龍扭頭就跑,殊不知剛跑沒多遠便和兩隻大的奧卡龍撞個正著,只見其中一隻借著奔跑的力量,一下子咬住了一隻植食性恐龍的脖子,然後又借勢一扭,“咔嚓”一聲便折斷了。另外一隻奧卡龍也趕緊跟上來,對著獵物頭部又是一下。
團隊狩獵顯然需要一定的智慧和配合,而奧卡龍顯示出的默契不由讓我們驚訝。
奧卡龍短小的前肢不具備行走能力,它們可利用強壯的後足奔跑。奔跑時,奧卡龍的前肢會貼在身體兩側,而在捕食時,奧卡龍會利用前肢上鋒利的指爪迅速抓住獵物。
食肉牛龍拉丁文屬名Carnotaurus的意思是“食肉的牛”,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眼睛上方有一對又短又粗類似牛角的角。在白堊紀晚期,它們和同屬阿貝力龍科的兄弟們可是南方各大陸的掠食霸主,而北方大陸的王者自然是人人皆知的另一個恐怖家族——霸王龍。
雖然生存的大陸受到地理上的隔離使它們沒有機會見面,但它們的前肢都很短小,這是自然力量驅使平行演化的結果。食肉牛龍擁有比一般大型肉食恐龍都強壯的後腿,這使它們能夠在獵物反應之前就飛奔上去將其捕獲,再加上它們重型貨車一樣的體重、非洲象一樣的身高,真不知道還有什麼能夠阻擋它們。
食肉牛龍長約8米,體重約為1000千克,是一種非常著名的獸腳類食肉恐龍,它們的長尾巴是攻擊敵人的武器。當時,前肢短小、後肢粗壯的食肉牛龍可是南美洲大陸上的巨型掠食恐龍,稱霸了好長的一段時間。食肉牛龍的身高和一頭大象差不多,它們用兩條粗壯的後腿走路。它們的尾巴很靈活,可以自由地擺動,非常實用。當食肉牛龍跑動的時候,這條尾巴就充當著平衡器的作用。此外,食肉牛龍利用尾巴使頭部向前伸,捕獲正在掙扎的獵物。
化石發現在阿根廷的Anacleto地層,地址年代為上白堊紀的坎帕階。
奧卡龍的第一具化石是1999年在阿根廷被發現的,它是阿貝力龍科內最完整的恐龍化石,包含了第1-3節尾椎前的大部分身體骨骼。根據這具完整的化石,古生物學家了解到奧卡龍是一種中型肉食性恐龍,身長大約4米,臀部高約1米,體重在700千克左右。奧卡龍最獨特的地方是它頭顱上非角狀的腫塊,這和其他恐龍的角都不太一樣。古生物學家暫時還不清楚這個腫塊的用途是什麼,人們猜測它可能僅僅是裝飾,或者是同類間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