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肇洲
沈肇洲
"1919年應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謙邀請,任民族樂器教師,其琵琶演技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民國7年(1918),孫中山尋名特邀沈肇洲赴滬演奏,一曲罷了,再請一彈
沈肇洲(1857-1929),名其昌,號紹周、別名聆音散人,江蘇海門人,南派琵琶演奏大師。
生平
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學琴,勤學苦練,悉心磨練,演技逐步成熟,從演奏老闆、快板,到蘇合、陽合,直至熟練奏出高難度的曲調《十面埋伏》,以琴會友,遍訪名師,練就一手彈琵琶的絕技,達到指力堅強而清脆,音響明快而凝重,雖絢麗而不琴重,悲壯而不滯澀的地步。
清德宗光緒五年(1879年)應鄉試,中秀才。
1917年開始從教,任教於通州師範學校國樂科。
1918年孫中山先生尋名特邀沈肇洲赴滬演奏,一曲罷了,再請一彈,先生只感到“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連連讚歎,從此,“琵琶大師”之名不脛而走。
後上海英商百代公司邀請他灌制《漢富秋月》、《昭君怨》、 《十面埋伏》3張唱片,這是中國最早的琵琶唱片。
1919年應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謙邀請,任民族樂器教師,其琵琶演技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1924年辭去教職,歸里。
1929年病逝。
主要著作
《贏州古調》
《音樂初津》
知名弟子
國樂宗師:劉天華
古琴大師:徐立孫
主要事迹
沈肇洲,江蘇海門陳三和橋(今江濱鄉)人。肇洲十二三歲時,其父從崇明請來兩位琴師教他彈奏。22歲那年,應鄉試,中秀才。肇洲勤學苦練,悉心磨練,演技逐步成熟,從演奏老闆、快板,到蘇合、陽合,直至熟練奏出高難度的曲調《十面埋伏》,以琴會友,遍訪名師,練就一手彈琵琶的絕技,達到指力堅強而清脆,音響明快而凝重,雖絢麗而不琴重,悲壯而不滯澀的地步。
民國7年(1918),孫中山尋名特邀沈肇洲赴滬演奏,一曲罷了,再請一彈,孫中山連連讚歎,從此,“琵琶大師”之名不脛而走。上海英商百代公司邀請他灌制《漢富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3張唱片。民國6年,沈肇洲開始從教,先去通州師範教國樂,學生很多。民國8年,又應南京高等師範(不久即改為東南大學)校長江謙邀請,任民族樂器教師,他的琵琶演技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民國13年,沈肇洲辭去教職,民國18年病逝。他晚年著有《贏州古調》、《音樂初津》等書。
沈萬三.沈元泰.沈肇洲
海門城東,黃海路民生路口西南側,過去有座遠近聞名的大宅子——沈元泰宅。名宅出名人,1857年,中國近代著名的琵琶大師、民族音樂家沈肇洲就出生在這裡。
約在康熙初年,江南巨富沈萬三的一支後裔從崑山遷到崇明,其中有個叫沈永傳(沈肇洲曾祖父)的在乾隆年間遷到了長圈鎮(青龍港東南,已坍江),沈肇洲的祖父沈成緒又從長圈鎮遷到了陳三和橋,新開宅基名“元泰宅”。沈元泰宅是海門西部地區數一數二的大宅子,四汀宅溝,前後三進,前有弔橋,中為廳堂,廳堂前有一對聯“物以靜者壽,人以德而昌”,宅前還有荷花池,宅東南側廂房有間閣屋,稱為“旱船頭屋”,就是沈肇洲的書房兼卧室,室內懸一橫額,上書“屋小如舟”,沈肇洲在此度過了晚年。
沈元泰宅在海門創業,繼承了先祖沈萬三的傳統,以經商為主,沈家自辦船隊,北上山東、遼寧賣布,南下寧波販運木材,生意日見興隆,又在宅前開設花行、布莊、木行、酒坊、染店、豆腐坊等,集農工商於一體,宅前舟輯往來,儼然成為一個熱鬧的集鎮,沈元泰宅也名傳上下百沙。
沈肇洲就出生在這樣一個富商之家,其父親沈國柱掌管船運,但他卻希望孩子從小讀書,長大後走科舉之路,沈肇洲從小努力,熟讀四書五經,詩詞歌賦無一不能,22歲應鄉試中了秀才。但沈肇洲更多的天賦表現在音樂上,在沈肇洲十二三歲時,其父親就從崇明請來了琵琶名家黃秀亭等輔導沈肇洲,學習琵琶、胡琴等民族樂器,經過不懈努力,技藝日益長過,直至爐火純青。
天有不測風雲,沈元泰宅也應了“富不過三代”的老話,某年夏天,颱風襲擊寧波,沈家販運的長達十幾里的木排被巨浪打散。禍不單行,同年秋天,沈肇洲父親經營的船隊又遇狂風在崇明西沙全部沉沒,沈元泰宅從此由盛轉衰,但沈肇洲父親當初讓子女輕商重文的選擇顯示了他的遠見,沈氏後人不少轉向文化教育領域,或習文,或教書,或行醫,富商之家成為書香門弟。至民國初,沈元泰宅開設了私立學校名“元泰學堂”,該校在解放后發展為江濱鄉民主小學。而沈肇洲更是獨樹一幟,以“瀛洲派”琵琶藝術的代表人物而名聞中外成為一代大師。
琵琶及琵琶古曲為“中國美術音樂之冠,且久為世界所共仰”,清代中後期,琵琶藝術逐漸形成無錫派、浦東派、平湖派、崇明派四大流派,崇明古稱瀛洲,故稱“瀛洲派”,尤以古典曲調見長,又稱“瀛洲古調派”。“瀛洲派”自康熙年間形成,至清末傳至黃秀亭,黃秀亭之後分為兩個支流,一支傳向上海、蘇州,一支傳至海門,經沈肇洲傳至南通、南京,而沈肇洲、徐立蓀、劉天華師徒三人則是其代表性的傳承人,如今更是經南京、北京的高等藝術學校的傳播,而桃李滿天下。
1916年,沈肇洲以“曲有所本,法有聽取,流傳於以不墜”之願,編輯了琵琶曲集《瀛洲古調》,1917年,經朋友王麗生介紹至通州師範教民族音樂,1918年,南京高等師範校長江謙邀請他擔任民樂教師。1918年秋,孫中山先生夫婦到達上海,特邀沈肇洲到其寓所演奏,孫中山先生說:“吾認為中樂為體,西樂為用,琵琶是中華民族的樂器,是祖國瑰寶。”並連聲稱讚“我從未聽到像你這樣清脆、高雅出神的琵琶,堪稱絕技。”“琵琶大師”的美稱從此傳開。1920年,英商百代公司請沈肇洲錄製了琵琶獨奏曲《漢宮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三首,這是中國音樂史上最早的琵琶曲唱片。
1918年夏秋之際,在常州任教的劉天華久慕沈肇洲大名,特地趕到南京拜沈肇洲為師,學會了全套“瀛洲古調”,後來劉天華至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北京女子高等師範等高校任音樂教授,“瀛洲派”琵琶傳到北方,劉天華兄劉半農也稱讚《十面埋伏》“沈雄奇偉,變化萬千,非天華魄力不能舉。”1928年,劉天華由商亭唱片公司錄製了《飛花點翠》、《歌舞引》兩首琵琶曲。劉天華還對沈肇洲的《瀛洲古調》作了修訂名《新編瀛洲古調》,但在劉天華去世后遺失,被音樂界惜之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項湮沒。”然而,沈肇洲另一學生徐立蓀編著的《梅庵琵琶譜》有幸完整地流傳至今。
1924年,沈肇洲因年老體衰,辭去東南大學教職回到家鄉,居沈元泰宅的“旱船頭屋”,直至1929年農曆二月去世,葬於故里,其墓就在現在的黃海路北、泰格公司的南側。沈元泰宅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逐漸拆除,如今已蕩然無存,荷花池直至最近才被填塞。沈氏後人、現住民生小區的沈慰祖先生珍藏一方二百年前的牛角舊章,上刻“順源泰號”,順源泰是沈元泰宅的商號,成為沈元泰宅的惟一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