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齊克果的結果 展開
- 丹麥哲學家
- 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
齊克果
丹麥哲學家
目錄
黑格爾逝世后,其空前龐大的哲學體系分崩離析,叔本華、尼采和祁克果功不可沒。“存在”在黑格爾那裡是一個邏輯範疇,但祁克果卻將其定義為一個只能適用與於個人的概念。“存在”即一個人自己的生活過程,包括自我參與、自由選擇和實現自我三個環節。在這一點上,祁克果以其非理性,人本地定義了“存在”這個哲學中的重要主題。在洛克(Locke)那裡,神存在,自己存在,數學存在,這是由“經驗”(包括“感覺經驗”和“內感”)得出的不證自明的確定項;在笛卡兒(Descartes)看來,實體有神、精神和物質三個;到了斯賓諾沙(Spinoza),實體又只有神一個了。祁克果的思想沒有任何的本體論,他的焦點始終是人,人的存在,人的自由選擇。他的“自我參與”意即積極地、主動地參與人生的全過程;“自己選擇”即感性地,在結果不確定的情況下做出完全自主的選擇,而這種選擇在祁克果看來,總是朝向一個目標的飛躍而非偏離目標的墮落;祁克果的“自我實現”是個體的實現,是個體越來越脫離社會而存在的過程,他對群體、集體、整體深惡痛絕。在這點上,他反對黑格爾的國家主義理論。黑格爾認為“絕對精神”的時代體現就是國家,通過把基督教信仰理性化,神學思辨化來順應國家教會。
除了其“存在”的理論外,祁克果的生活辯證法同樣很有新意。我們必須牢記,祁克果和叔本華、尼采一樣是非理性的,他的辯證法的內在推動力是“無理性的心理轉變”,這與黑格爾辯證法中的推動力——理性不同。祁克果的生活辯證法也分為三個階段,感性階段,倫理階段和宗教階段。他指出,在每一個飛躍的時刻,這樣選擇的人都有一種畏懼感,他稱之為“同情的反感和反感的同情”。
祁克果說:“不管一個人沉得多深,他可能沉得更深,而這個可能就是恐懼的對象”。在祁克果看來,存在本身就蘊涵著恐懼,即我們活著就有恐懼。當恐懼的事物一朝成真,那麼人就會產生另一種特殊的感覺——絕望。祁克果把絕望區分為無意識的和有意識的。前者,他解釋說,猶如絕望者的靈魂後有一扇門,門后卻一無所有;後者他又稱為內向性絕望,是“在靈魂的門后我坐在那兒,就像曾經在那裡似的,注視著自己從事填補時光的工作而不願成為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