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劉七的結果 展開
- 明正德時農民義軍首領
- 《黃飛鴻之獅王爭霸》中的人物
- 中華書法藝術研究會理事
劉七
明正德時農民義軍首領
劉七(?-1512), 原名劉宸,霸州文安縣(今河北文安)人,農民出身,劉六之弟,明朝中葉農民起義軍首領。
他與兄劉六共同率眾起義,參加了起義軍征戰的全過程。劉六身亡后,他與齊彥石率部沿江東下,轉戰東南,后在通州(俗稱南通州今江蘇南通)戰敗身亡。
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七年(1512年),北直隸霸州文安縣劉六、劉七等人領導的反對明朝封建統治的大規模農民武裝鬥爭。正德初年,宦官擅權,政治日益腐敗,土地兼并激烈。文安縣所在的京畿地區,莊田不斷增加,封建朝臣又繼續將大批軍馬寄養於民家,由於莊田日增而導致草場日少,農民無力飼養,軍馬死亡不少,農民因賠償費用往往弄得家破人亡,加以連年災荒,致使“民困已極,廬舍幾空”,社會矛盾日趨加劇。為了鞏固京師重地,朝廷一再派出官員到畿內各地“捕盜”。
文安縣人劉六(名寵)、劉七(名宸)兄弟二人家境貧寒,為人慷慨好義,初與楊虎等人應募參加“捕盜”。后因無錢賄賂,反被“誣為盜”,遭到通令緝捕。於正德五年十月二十二日憤而發動起義。旬日間,一呼百應,眾至數千。官軍屢敗,不敢抵抗。正德六年初,又與楊虎領導的起義軍聯合,進軍山東,連破臨朐、日照、曲阜等地,痛殺軍政要員。然後,回師河北,三次進抵北京附近,聲勢大振,眾至數萬人。自此軍分兩路,倏往倏來,避實就虛,越戰越強。一路由劉六、劉七兄弟等人統率,轉戰於河北、山東一帶。另一路由楊虎、趙燧等人掛帥,活動於河北、河南、山西等地。他們時分時合,互為聲援,破州縣,劫府庫,殺官軍。正德六年九月,楊虎一路陷興濟、下滄州、轉入山東,進軍濟南、萊州等地。十月,劉六一軍進攻運河沿岸重鎮濟寧,燒毀官軍運糧船1200餘艘,劫得大量糧食,充實了自己的給養。起義軍連連告捷。使明朝統治者更為恐慌,急忙增兵遣將,分兵堵截。為了突破官軍的包圍圈,楊虎等人決然揮師南下,於正德六年十一月至宿遷,渡黃河。在渡河戰役中,楊虎戰死,隊伍轉入河南,由趙燧等人繼續領導作戰,分軍28營,號稱30萬眾(一說13萬),轉戰於湖北襄陽等地。是時,明廷見勢危急,派都御史彭澤等人率大軍圍剿,趙燧被俘,餘眾潰散。正德七年四月,朝廷又派l0萬大軍圍剿劉六、劉七起義軍。劉六、劉七突圍返回河北,南下湖廣、至黃州團鳳鎮、劉六戰死(一說投水自殺)。劉七等人率眾奪船入長江,攻蕪湖、鎮江、南通,三次打到南京城下,如入無人之境。后駐紮於南通狼山島。同年七月,官軍齊集,進圍狼山島,劉七等人相繼陣亡。這次明朝建國以來規模最大,歷時3年,席捲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廣、南直隸等省,以流動作戰為特點的農民起義遂告結束。......
在不斷取得勝利的形勢下,起義軍提出“建國扶賢”的口號,制訂了先取河北、河南,擴集兵馬,再佔南京,建立政權的方針。
劉六、劉七領導的這次起義,自起事至全部被消滅,前後持續3年,轉戰河北、山東、河南、湖北、江蘇等九江省,三過北京,三攻南京,沉重地打擊了統治階級。為了鎮壓起義,明政府動用了大量財力,耗盡了府庫之銀;
起義軍所到之處,狠狠地打擊了當地貪官污吏、地主豪紳。這次起義給明統治者一個沉重而深刻的教訓,使明朝統治者認識到僅憑高壓政策難以維持長久統治,必須要採取有力措施緩和社會矛盾。明朝出現了嘉靖初年較為清明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