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72條詞條名為劉雲的結果 展開

劉雲

江蘇省國畫院常務副院長

劉雲,1961年出生,揚州人。江蘇省國畫院常務副院長、書記,藝委會副主任。江蘇省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理事,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個人簡介


藝術活動剪影
藝術活動剪影
劉雲擅長山水畫,其作品多次參加省級以上展覽,被編入畫冊。多幅作品在省級以上報紙雜誌發表,並在國內外數次舉辦畫展。為中央及有關部門創作山水畫作品並布置在重要場所。作品被美術館及藏家收藏。出版有《劉雲山水畫精選》、《江蘇省國畫院精品畫庫山水卷·劉雲作品集》。

作品賞析


劉雲山水作品系列之一
劉雲山水作品系列之一
劉雲山水系列作品之二
劉雲山水系列作品之二
劉雲山水系列作品之三
劉雲山水系列作品之三
劉雲西藏系列山水作品
劉雲西藏系列山水作品

藝術評價


沉浸水墨 大氣淋漓——劉雲和他的山水畫
江蘇省國畫院藝委會副主任 徐建明
一打開《劉雲畫集》就有一股清氣撲面而來,一幅幅山水力作的藝術氛圍,將我們帶入劉雲的筆墨世界,從這個世界看到的是一個藝術家博大的胸懷。
認識劉雲的人都知道他個性中有天生的藝術氣質,看了他畫的人也都知道他是一位將靈氣與嚴謹溶於一體的畫家。
劉雲有兩種角色,其一是作為省國畫院領導的劉雲,每天忙於畫院的工作,處理各類事務,衣著得體、穿戴整齊、一塵不染。其二是作為畫家的劉雲,他握筆凝神、思緒翻卷,揮灑間完全沉浸在他為自我營造的藝術氛圍里,展示出才情合一的藝術境界。這兩種角色劉雲都做得非常出色,渾然一體中各具魅力。
在畫院工作這些年來,無論工作繁忙與否,劉雲每晚都要鋪紙弄墨,畫上幾筆,有時感覺突來,畫興大發,直至徹夜揮毫,以此盡興。他的畫作,有著傅抱石先生的風範,皴點渲染間看出他對傅抱石筆法鑽研與學習;而在學得傅抱石的表現語言之後,以其道而為之,裁剪構圖,抒情達意,在構圖的經營中,情緒的把握上來發揮,所以我們看到的是一幅幅具有鮮活生命力的山水作品,這當中注入了劉雲自己的個性特點和審美體會。使畫面不是停留在學習傅抱石技法的初級階段,而是靈活的運用到自我謀篇的學術領域中去了。在這方面劉雲採用了學習諸家以豐富自己的表現力,當然繪畫的天份與畫畫的執著興趣是必不可少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他就是對山水畫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他常說的一句話是:“自己在畫院工作,有近墨的機緣,不跳入硯池裡把自己染黑太可惜了!”由此可見劉雲的性情。
一幅好的具有內涵的山水畫作品,需要有情感的注入、技法的提煉,以及畫者當時的精神狀態,只有具備這幾方面的條件好畫才能產生,劉雲是一位頗有情趣的人,他的幽默風趣、才思敏捷、性情舉止,無不為他在畫山水畫的時候,凝練思緒,注情於景提供了必備條件,有了這些條件,面對山水的表現手法,諸如勾、皴、點、染之類,便可貫穿情緒、趨使自由,任何一件注入了畫者情感意識的作品,它必定是經過了升華的,絕不會是面對實景再現的樣式。前面所提到的傅抱石的畫法也是如此,劉雲把實景中大的具體形象分解成為筆墨骨架和有血有肉的物象,其中的組合、對比的關係,以及在整幅畫面上所佔位置等等,以儘可能暢達的方式寫出,再加以淡墨、色彩的層層渲染。這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絹本畫中常常有如此之法,后此法為日本南畫所用,傅抱石在日本學習時受其影響,這一來一去的研習,組構成劉雲山水畫的生態結構,既是自我情感的需求,也是借力而為的方法,由此產生了共鳴。這在他的《山中訪友》一畫中可以可見一斑,畫面上林木蔥鬱,與飛瀑、山石相映,產生了既對比又統一的結構,而山體與樹石的層層積染又將畫面氣氛烘托出來,在畫的過程中大膽的落筆與小心的收拾,使畫中的精度與純度大大提高,山中溪橋上的兩位人物點綴,則使全畫皆活,充分表現了訪友的主題情節。劉雲非常喜愛和擅長營造具有如此意趣的場景,並使之在山水畫中具一席之地。與很多山水畫家不同,他並不是一味追逐構圖上的偉岸奇雄,而轉而迷戀一種看似輕鬆又確實難以把握的意趣。他的《春到江南》、《秋山鳴泉》、《冬林雪霽》,則是這一類作品的代表,對於山水畫的意境都分別作出了自己的追求,用不同的筆墨情調,為抒情達意做出了努力。
劉雲的個性是坦誠的,有一說一,不善虛偽,這一情格對畫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潛質,任何優秀的畫家,絕對是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的,並以此對待藝術,追求藝術的本質體現,劉雲說過:“他並不是‘科班出身’的那一類畫家,在所謂的‘基本功’上自然無法與其他人相比”,但是他的長處是,對山水畫藝術的興趣不衰,執著地追求藝術,坦蕩的面對藝術語言的抒發,揚長避短,不斷地吸收山水畫的優秀傳統里的精華,以為己用,正因如此,我們在劉雲山水畫中看不到死板的教條式的羅列,看不到做作,看不到矯情,看不到拙劣,他以赤子之心研習古今高手的作品,不斷思索,不停的嘗試,他以放鬆的心態,投入山水畫的創作。我們相信他一定會有更多更好的山水畫作品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