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朴

豫劇表演藝術家

王善朴,男,1929年出生於河南省清豐縣,中國豫劇表演藝術家。

10歲入清豐縣抗戰第二劇團,師從陳玉才學文武小生,1947年加入冀、魯、豫邊區四分區新青年社,1953年調入河南省歌劇團,後轉入河南豫劇院三團,並先後擔任三團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團長等職。王善朴先後主演幾十台劇目。

其中如《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李雙雙》《朝陽溝》《人歡馬叫》《朝陽溝內傳》《三哭殿》等,均譽滿全國。

人物關係


大事件

1929

出生

1929年出生於河南省清豐縣。

1939

入清豐縣抗戰第二劇團

1939年入清豐縣抗戰第二劇團,師從陳玉才學文武小生。

1953

調入河南省歌劇團

1953年調入河南省歌劇團,後轉入河南豫劇院三團,並先後擔任三團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團長等職。

調入河南省歌劇團
1957

憑藉《劉胡蘭》獲得演員三等獎

1957年王善朴參加河南省戲曲匯演,在《劉胡蘭》中扮演角色,獲演員三等獎。

1963

憑藉《朝陽溝》獲得好評

1963年在戲曲影片《朝陽溝》中,成功地扮演了男主角拴保,博得好評。

1964-01-01

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演出

1964年元旦在北京懷仁堂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演出,受到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

人物經歷


早年經歷

王善朴豫劇表演照
王善朴豫劇表演照
王善朴,豫劇表演藝術家,出生於1929年,河南省清豐縣古城鄉唐營村人。
10歲入清豐縣抗戰第二劇團,師從陳玉才學文武小生。
1947年加入冀、魯、豫邊區四分區新青年社。
1953年調入河南省歌劇團,後轉入河南豫劇院三團,並先後擔任三團副團長、黨支部書記、團長等職。
從藝70年,曾在《朝陽溝》、《三哭殿》、《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等200多齣戲中扮演主要角色,拍攝過《朝陽溝》、《人歡馬叫》等電影,是《朝陽溝》中“拴保”的扮演者。
王善朴演出照
王善朴演出照
在《朝陽溝》、《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冬去春來》、《五姑子》、《姑娘心裡不平靜》、《三哭殿》等二百多齣戲中扮演主要角色。對《冬去春來》中趙廣全的人物塑造被譽為"農村支部書記的典型形象"。著名詩人王懷讓對他創造的栓保形象評論為:"栓保止於王善朴"。《朝陽溝》拍成電影后,於1964年元旦在北京懷仁堂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演出,受到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他廣收博取,與音樂工作者合作,對豫劇男聲唱腔大膽改革創新,反覆實踐,為豫劇男聲唱腔的創新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稱為"豫劇男聲唱腔的一個里程碑--善調"。並成為豫劇現代戲中第一個小生。他的主要藝術成就納入《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名人大辭典》等書中。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獲得榮譽


他是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顧問,曾任河南省豫劇三團團長、黨支部書記,曾出席全國第三、四次文代會。在《朝陽溝》、《人歡馬叫》、《小二黑結婚》、《冬去春來》、《五姑子》、《姑娘心裡不平靜》、《三哭殿》等二百多齣戲中扮演主要角色。對《冬去春來》中趙廣全的人物塑造被譽為"農村支部書記的典型形象"。著名詩人王懷讓對他創造的栓保形象評論為:"栓保止於王善朴"。《朝陽溝》拍成電影后,於1964年元旦在北京懷仁堂為毛主席和中央其他領導人演出,受到親切接見併合影留念。他廣收博取,與音樂工作者合作,對豫劇男聲唱腔大膽改革創新,反覆實踐,為豫劇男聲唱腔的創新發展作出了顯著貢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稱為"豫劇男聲唱腔的一個里程碑--善調"。並成為豫劇現代戲中第一個小生。他的主要藝術成就納入《中國藝術家辭典》、《中國當代名人錄》、《中國當代藝術名人大辭典》等書中。被評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社會任職


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劇協顧問,曾任河南省豫劇三團團長、黨支部書記,曾出席全國第三、四次文代會。

個人作品


名稱
《朝陽溝》《姑娘心裡不平靜》《李雙雙》《劉胡蘭》
《人歡馬叫》《三哭殿》《五姑子》《小二黑結婚》

藝術風格


王善朴是著名的豫劇表演藝術家,他創立的“善調”在梨園行里王善朴廣為流行。“善調”指的是王善朴獨有的藝術風格,他的戲路寬,古典戲、現代戲均擅長。200餘個戲,一戲一格,絕不雷同。特別在男生唱腔的改革創新上,走出了一條讓後人不得不認真思考合效仿的成功之路。他扎紮實實地向老藝人學習,向豫東紅臉王唐玉成學習,向豫西王二順,李小才學習。同時又博採眾長,向京劇、評劇、歌劇學習。由此,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形成了深沉細膩,樸實無華,音色清新,韻律委婉,吐字清晰,真假聲結合運用自然,聲情並茂的演唱特質。成為豫劇男聲唱腔的一個里程碑。如今,“善調”已成了一種獨特的演唱風格,

戲緣之家


王善朴與楊華瑞不僅是藝術舞台上的好搭檔,而且是生活中相濡以沫的好伉儷。他們同台演繹,唱響了五十年的精彩;他們如影隨身,寫出了半世紀的春秋。

豫劇牽紅線

楊華瑞老師說:“豫劇《小二黑結婚》為我倆牽了紅線。在劇中,我扮演‘二黑媽’,善朴扮演‘小二黑’,編導楊蘭春老師要求演員要培養角色感情,為了培養‘母子情’,我們互相關心照顧。在一次排練中,我看到善朴穿得單薄,凍得瑟瑟發抖,出於關心,我便脫下身上的大衣讓他披上。沒想到,這件大衣他就再也沒有還,卻成了我倆的‘定情物’。雖然彼此心裡都有一點朦朦朧朧的王善朴情感,但都羞於啟齒,還是善朴鼓足勇氣向我表白了心跡。我雖心有所動,但在當時那個年代,我考慮到自己的出身不好,怕連累善朴,影響他的政治進步,沒有貿然答應。後來,身為黨員的善朴向組織彙報了自己的想法,組織上同意我們先接觸了解一下。”於是,他們便開始“秘密的地下行動”,相約每天早晨在公園裡練聲,練基本功。隨著草長蔦飛、春華秋實,感情也日漸加深。雖然接觸期間也有一些曲曲折折的小插曲,但終歸是珠聯璧合,有情人終成眷屬。

雙雙比翼飛

由於楊華瑞成功地塑造了‘二黑媽’這一人物形象,能把配角演出彩,成為《朝陽溝》中“閃光的綠葉”。說起自己的老伴,王善朴老師頗為幽默地說:“我們在生活中王善朴是對夫妻,可在舞台上卻吃了她一輩子虧,她演啥都比我長一輩。《小二黑結婚》中,我演二黑,她扮二黑媽。在《劉胡蘭》中我演解放軍連長,她演劉胡蘭的媽。在《朝陽溝》和《朝陽溝內傳》中,我扮演栓保,她又扮銀環媽,成了我的岳母,她凈給我當‘媽’了!人們都說我們是‘台上的岳婿,台下的夫妻’……”為了塑造好每一個人物,王善朴都力求形神俱備,精益求精。
“在北京電影製片廠籌拍的《劉胡蘭》中王善朴演解放軍連長。當時,由於體形瘦弱,不符合角色的要求,導演就要求加王善朴強鍛煉,增加飲食營養,爭取在短期內接近角色形體。在條件困難的情況下,團領導安排伙房給他改善伙食。他又向省體工隊的醫生請教如何使身體快速健壯起來,積極參加訓練……幾十天過去了,果然,沒有白努力,一下從100斤變成了130斤,終於達到導演的要求。可是‘天有不測風雲’。不久,長春電影製片廠拍《朝陽溝》,導演見王善朴有點胖,說不符合‘栓保’的形象,要他減肥,為了把戲演好,他每天在節制飲食的同時,加大運動量。每天三場練功,練得大汗淋漓,三次爬樓梯,每次200階,就這樣堅持了三個月,體重終於從130斤降到108斤,像一個小夥子栓保了。
這接二連三“增肥”和“減肥”對王善朴老師的身體損害很大,但為了藝術,他心甘情願,毫無怨言。王善朴老師就這樣憑著一股為藝術不惜一切的熱情與執著,成功主演了《劉胡蘭》、《小二黑結婚》、《李雙雙》、《人歡馬叫》、《朝陽溝內傳》等幾十部優秀劇目。

相濡以沫情

正當王善朴老師年富力強,走向輝煌時,“文革”開始了,省豫劇三團被撤消,他被扣上種種“罪名”,下放到“五七”幹校勞動改造。一棵枝繁葉茂的藝術之樹就這樣被無情的攔腰砍斷。“文革”之後,三團恢復了建制,王善朴老師再次挑起重建和領導三團的重擔。工作千頭萬緒,百廢待興,天長日久、積勞成疾。1979年的一天,王善朴老師兩眼一黑摔倒在省文聯機關門前,幸好被黃同甫夫婦王善朴救起送到醫院,經診斷為高血壓、腦血栓。雖經搶救保住了命,但身體一側癱瘓,只能躺在床上。
想到自己的藝術之路就這樣畫上了句號,走到了盡頭!王善朴的情緒跌入了低谷,萬念俱焚。在住院期間,宣傳部於大申部長和文化局趙光第副局長來看望他,並鼓勵他站起來走兩步,他掙紮下了床,剛走一步,腿一軟就倒在地上。於部長的眼眶濕潤了,他動情地說:好,你能走第一步,就能再上舞台,栓保還要演戲!一番話感動得王善朴淚流滿面,給了他戰勝疾病的信心”。
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治療,王善朴老師的病情有所好轉,出院繼續休養。由於兒女都在外地,護理他的重擔就全落在老伴楊華瑞的身上,每天的穿、食、住、行都照顧得無微不至。為了加強康復鍛煉,楊華瑞每天都攙扶著王善朴到省體育館一圈一圈地走,循序漸進,由最初的每天三圈增至三十圈,天天如此。人們每天都可以看到他們互相攙扶,互相依靠蹣跚而行的身影,他們用自己的行動,詮釋“愛情、親情和患難與共”。

三分休養七分鍛煉

說到養生,王善朴老師立刻提到了“鍛煉”。在他看來,鍛煉是保證他至今仍活躍在舞台上的一個重要原因之一。幾年前,他同樣不幸兩次患上偏癱,不少人認為他今後將與輪椅為伍。不過,他自己並不信這個邪,在醫生的指導下,他循序漸進地進行了幾項鍛煉計劃,最終不但離開了輪椅,還和團里的年輕人一樣不斷外出演出。
恢復健康后,王善朴老師仍然堅持鍛煉,因為他堅信老年人應該“三分休養,七分鍛煉”。不過,他的鍛煉除了慢走之外,並沒有什麼固定的內容,一切由他的心情和身體狀況所定。“雖然我今年78了,但是我還是希望經常外出表演。這樣的話,我就忙裡抽閑做一些簡單的鍛煉,活動活動腿腳,演出的時候動作也能利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