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沿鎮
上海市崇明區下轄鎮
港沿鎮是上海市崇明區下轄鎮,位於崇明區中部偏東。
截至2009年,港沿鎮轄21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53400人,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壯族、蒙古族、白族等。2014年,港沿鎮實現生產總值(GDP)增加值9.12億元,較2013年增長7.08%。
2020年5月,入選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
清朝隸屬於滬海道。
民國時期,先後隸屬江蘇南通、松江。
抗日戰爭期間,隸屬於上海特別市。
解放后,隸屬江蘇南通專區。
1958年12月1日,改隸上海市。
1984年2月,原合興鄉、原港沿鄉由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行使政府職能;3月,實行政社分設,重新分別成立合興鄉人民政府、港沿鄉人民政府,人民公社作為經濟組織保留(1987年撤消)。
1995年2月,撤銷港沿鄉建港沿鎮。
2000年12月11日,撤銷港沿鎮、合興鄉,設立新的港沿鎮。原合興鄉有14個行政村,原港沿鎮有23個行政村。
2002年4月19日,將原合興鄉14個行政村和原港沿鄉23個行政村合併為21個行政村。
截至2009年,港沿鎮轄21個行政村,1個社區,鎮政府駐港沿公路1177號。
行政村 | |||
建中村 | 惠軍村 | 富國村 | 魯東村 |
建華村 | 梅園村 | 富強村 | 魯嶼村 |
港沿村 | 漾浜村 | 惠中村 | 園藝村 |
齊力村 | 合東村 | 富軍村 | 同心村 |
躍馬村 | 合興村 | 齊成村 | 同效村 |
駿馬村 | |||
社區 | |||
沿中社區 |
港沿鎮位於崇明區中部偏東,中心位置坐標為東徑121.5°,北緯31.4°,東瀕向化鎮,南毗堡鎮鎮,西鄰豎新鎮,北接上海警備區富民副食品基地,距崇明區城中心30公里,總面積74.92平方公里。
港沿鎮地勢平坦,無山崗丘陵,西北部和中部稍高,西南部和東部略低,平均海拔2.8米。
港沿鎮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屬海洋性氣候,全年的日照數2094.2小時,年平均氣溫15.2℃,無霜期229天。環江靠海,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025毫升,空氣相對濕度常年保持在80%。
植物資源
截至2010年,港沿鎮植物共83科157屬229種植物,果樹類有桃、李、杏、梅、梨、蘋果、核桃、柿子、無花果樹等;樹木類有楊、柳、松、水杉、榆、槐、黃楊、桑樹、桂花、合歡樹等;花卉類有鳳仙、月季、紫薇、菊花、杜鵑、茶花等;薯類有甘薯、馬鈴薯、芋艿等;食用菌類有蘑菇、香菇、金針菇、平菇、木耳等;土特產類有蘆粟、米白酒、老毛蟹、白山羊、香芋等;其它類包含竹子、蘆葦、蘆竹、竹筍、蘿筍、山藥、蒔菇、藥材等。
動物資源
截至2010年,港沿鎮動物共43目96科160多種,犬獸類有牛、羊、狗、豬、兔、黃鼠狼、老鼠、刺蝟等;禽類有雞、鴨、鵝、鴿、麻雀、烏鴉、野鴿、喜鵲、等;水產類有鯽魚、鯿魚、白魚、鯉魚、等。
截至2009年,港沿鎮總戶數21524戶,人口53400人,其中農業人口48385人,佔90.6%。以漢族為主,少數民族有回族、滿族、壯族、蒙古族、白族等。
截至2017年底,常住人口49703人。
港沿鎮內交通便捷,草港公路與北沿公路穿越鎮區,並有多條縣級公路貫通全鎮,並與市級公路陳海公路相接。
2014年,港沿鎮實現生產總值(GDP)增加值9.12億元,較2013年增長7.08%;實現稅收1.532億元,較2013年減少4.25%;實現地方財政收入1.03億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0.98%。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308元,較2013年增長11.7%。
2014年,港沿鎮完成秋播綠肥面積1.2萬畝,機插秧面積6883畝,發放水稻種子95575公斤,各類農藥補貼累計225.3萬元。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班8期,受訓人員達600多人次。全年共培育家庭農場42家,其中31家為水稻種植型家庭農場,面積達3100多畝。
港沿鎮
2007年至2011年,港沿鎮累計產業結構調整16家企業,期間利用存量資產引進企業12家,累計投資6884萬元,新增產值8000萬元。2007年至2011年有16家企業辦理了技術改造項目備案,合計投入資金9394萬元。2010年,港沿鎮完成萬元產值能耗較2009年下降12%。5年中,工業總產值從2006年的4.9億元,到2011年達到8億元,比2006年預計增長64%;工業企業入庫稅收從2006年的1691萬元,到2011年達到2675萬元,比2006年預計增長59%。
2014年,港沿鎮完成工業總產值近10億元,完成實體型企業稅收2800萬元。穩妥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先後關閉3家高能耗重污染企業。投資4296萬元實施3項技改項目,2家規模以下企業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與轄區內各企業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81份,特種設備管理責任書51份,排查事故隱患200餘條。節能減排有序開展,完成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替代任務10台。萬元產值能耗較2013年下降64.32%。
2011年,港沿鎮上半年共接待遊客37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1234萬元,其中門票收入403萬元。全年接待遊客65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2700萬元,其中門票收入670萬元。
2013年,港沿鎮投資900萬元完成合興、梅園、同心村三個村的村莊改造項目;投資985萬元實施完成27座農村危橋改造工程;投資2000萬元完成69公里農村道路建設項目;投資890萬元完成2.6公里合五公路延伸段改造工程並通過驗收;投資232萬元完成鎮區老公房平改坡綜合改造工程。185戶農村低收入家庭的危舊房改造項目如期完工。投資700萬元完成1-6號河港沿公路西側護岸維護工程。啟動實施10家單位餐廚垃圾集中收集工作。新置電動垃圾清運車21輛,添置垃圾桶200多個。
截至2009年,港沿鎮內共有4所中小學、1所專修學校。
截至2009年,港沿鎮共有1所衛生中心(港沿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2013年,港沿鎮組織開展群眾性文藝活動,參與上海市首屆市民文化節和第二屆市民運動會,舉辦各類文體活動129場,累計參與人數達1.8萬人次。
2014年,港沿鎮參保人數9027人,繳費金額851.2萬元;對13725人發放養老金9521.64萬元。全年救助各類對象27679人次,發放各類救助金1099.89萬元。為100多名貧困白內障患者進行白內障復明手術,有800名殘疾人獲得了康復上門服務。全年發放優撫對象定補金265.079萬元,發放農村60周歲退伍軍人老年生活補助、軍齡補助108.221萬元。
特產
習俗
農村中家家戶戶砌灶時,為防止煙灰落到灶台上,所以在從灶台到屋頂砌煙櫃的同時,砌一垛牆來遮攔,人們稱該牆為灶山,舊時灶山的邊上砌有灶君殿,內供奉灶君像,灶君殿外貼灶門簾。泥瓦匠為美化灶君殿邊的灶山、煙櫃及整座灶,於是在灶的各個部位畫上各種圖案來裝飾,崇明人把這種畫在灶頭上的畫稱為灶花,因為灶花是畫在供奉灶君的灶上的,所以早期的灶花內容以五穀豐登、年年有餘(魚)等為主,並輔以花草圖案及線條裝飾,構圖比較簡單。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後陸續出現了六畜興旺、花鳥魚蟲、神話傳說、山川景物等題材的畫。並逐漸開始出現彩色的灶花,即從原來在白色的灶壁上以黑線條勾勒為主,發展成為色彩鮮艷的紅藍黃綠黑白相雜,構圖也已是雅與俗、粗與細、精與簡熔於一爐。飽滿的構圖、簡練的造型、鮮艷的色彩、通俗明了的畫面,使灶花顯得和諧雅緻,有很強的裝飾性,有獨特的欣賞價值。灶花繪畫方法獨特,是一種濕壁畫法,即灶頭砌成以後,灶上所粉飾的石灰尚未乾燥,泥瓦匠即揮筆在上面作畫,以後隨著灶火的烘烤和自然揮發,整個灶面漸干,上面的畫作就能歷經幾十年而不變其色。
大公所教堂
大公所天主教堂是崇明天主堂中心堂口,始建於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由比利時籍耶穌會傳教士柏應理創建,其主體建築是由意籍耶穌會士苗仰山經造,是一座7間13梁的中式建築。堂前有鐘樓1座,高27米,鳴鐘時,十里可聞。該堂可容納1000人,奉“耶穌聖心”為主保。大公所天主教堂的宗教活動在“文化大革命”時被迫停止,教堂建築受毀壞,改作人民公社禮堂。1981年7月,該堂舉行復堂彌撒,隨之進行教堂修復,重建鐘樓,內外修繕一新,於1983年聖誕節舉行復堂典禮。
明珠湖
明珠湖位於崇明島西南部,佔地6500畝,是崇明島上最大的天然內陸湖,大氣環境質量為國家一級,水質為國家二級,魚類資源豐富。湖面南北長約3500米,東西寬500-700米,最深處負7-9米。
西沙濕地
西沙濕地位於崇明島西部,總面積為4500畝,是上海具有自然潮汐現象和成片灘塗林地的自然濕地。通過生態引鳥、植物多樣性配置、水處理凈化等工程,在原有濕地的基礎上,修復建成一個集科普教育、科學研究、休閑觀光等為一體的多功能濕地生態示範區。
沈文鎬(1690年—?年),清雍正十一年癸丑科陳絯榜進士第三人。
倪介桓(1901—1951),名匡,字錫圭,擅長詩文書畫、善彈琵琶,因其琵琶才藝超人,為上海音樂學院魏國樂教授賞識,聘為講師。
2020年5月,入選2018-2019年度上海市文明鎮。
2020年8月,入選2019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