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脫性骨軟骨炎
剝脫性骨軟骨炎
剝脫性骨軟骨炎是指外傷后,骨軟骨骨折或反覆輕度外傷導致血運障礙,骨軟骨壞死脫落所致;或與細菌栓子或脂肪栓塞終末動脈以及家族遺傳等有關。碎片包括軟骨和其下方骨質。碎片與母骨之間有纖維蒂相連或無蒂遊離。母骨和碎片離斷面有纖維組織或纖維軟骨覆蓋和少量新骨形成。完全遊離碎片成為遊離體吸收滑液營養而不斷增大。遊離體大小、數目不等,可發生關節絞鎖。蒂斷裂導致關節內血腫,關節磨損產生關節炎。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有如下兩種學說:
1.創傷學說
頻發的、連續不斷的創傷,造成骨及軟骨無法修復的損害,以致引起骨軟骨變性、剝脫或遊離。這可以解釋為什麼本病好發於運動員或活動量大的人群。
2.內分泌及遺傳因素學說
在運動量不大且無經常遭受外傷影響的人群中也可發生本病,創傷學說難以解釋此組病例。故有學者提出,本病可能與內分泌或是遺傳因素有關。
本病多發於16~25歲之間的男性;膝、肘關節常見,髖、肩、踝或跖趾關節也可見到。常累及一個關節,無全身癥狀。可出現關節鈍痛、活動后加重,休息后減輕,關節腫脹輕。遊離體可導致關節絞鎖、血腫和創傷性關節炎。查體可見關節腫脹、積液、壓痛、觸及包塊,活動受限可聞捻發音。肌肉萎縮。股骨內髁和外髁、髕骨關節面、肱骨外髁、橈骨小頭、踝關節的距骨內上均可發病,可引起壓痛。
剝脫性骨軟骨炎常發生在膝關節易受損的股骨髁部,剝脫性骨軟骨炎的分期: ①I期 軟骨下骨質壞死,進一步累及到軟骨,關節軟骨的表現是稍變軟。失去光澤。 ②Ⅱ期 關節面的一部分連同軟骨下的一小片松質骨逐漸因缺血而壞死,與周圍正常組織分離。 ③Ⅲ期 再進展軟骨脫落,剝脫處骨質凹陷下去,底部附有纖維組織。邊緣不整,呈火山口樣變。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有X線檢查、MRI檢查和關節鏡檢查:
1.X線檢查
典型損傷的X線表現為輪廓清晰的局限性軟骨下骨質硬化,與周圍正常骨質分離。完全剝脫並移位者,在股骨髁可見透亮缺損區,關節腔內可見遊離體。X線檢查在本病中較常見,但平片對OCD的診斷價值有很大局限,因X線攝片不能直接顯示軟骨,也常遺漏骨內小病灶或尚未剝離的骨性病灶,不能早期發現病灶,也不利於病灶分期。
2.MRI檢查
MRI可顯示膝關節解剖結構,無需造影直接顯示軟骨結構的獨特能力以及對骨髓病變顯示的極其敏感性,已成為早期診斷剝脫性骨軟骨炎和進行分期的有效方法。
3.關節鏡檢查
關節鏡作為一種創傷較小的手術方法,被認為是評價關節軟骨的“金標準”。但在臨床中發現,關節鏡檢查與MRI檢查相對有一定的不足。關節鏡不能檢測出未發生大體形態變化的早期骨軟骨病變,引起MRI與關節鏡認識上的差異,這在Ⅰ型OCD病變中表現尤為突出。
1.兒童
兒童OCD查體多為陰性,由於其骨骺尚未癒合,治療只需制動以減輕疼痛,防止遊離體的發生。如出現關節腫脹和交鎖,且進行性加重,可以使用管型石膏屈膝30°位固定。待癥狀消失后,立即進行活動,X線片上出現癒合徵象時,可以加大活動量,可以使癒合時間提前6~12月。又有人認為,兒童進行保守治療,失敗率高達50%。若保守治療失敗或持續3個月癥狀不消失者,應手術治療。
2.青少年和成人
一般治療主要包括休息、制動及對症處理等。
對於持續引起癥狀的OCD損傷和關節內遊離體,需手術治療。單純去除剝脫骨塊術,因療效差、易引起繼發性關節軟骨損害等併發症,現已淘汰。由於剝脫骨塊多位於負重區,治療可將剝脫骨塊重新置入火山口內,用克氏針固定,固定前需將骨床刮擦或鑽孔,位置儘可能精確,以使關節面平整。使用克氏針固定術后取針方便,但也有固定不牢靠、易彎曲和折斷等缺點。國際上多採用可吸收的內嵌型螺釘內固定。有些學者研究了新鮮或冰凍自體骨軟骨移植,對於關節軟骨面的修復,認為這種方法至少可暫時性地減輕患者癥狀和改善關節功能,目前尚缺乏長期隨訪研究的資料。
本病早期,經治療及休息后,功能恢復尚佳。